哈佛創意美學課:鍛鍊商業美學力,打造改變世界的暢銷商品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5月

哈佛創意美學課:鍛鍊商業美學力,打造改變世界的暢銷商品

作者:大衛‧艾德華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0年07月17日
ISBN:9789865535162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15元

相信自己能夠創造重要事物,是有朝一日實現夢想的前提

  培養「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
  遵循「創造者循環」,讓創意發光發熱!

  每一天,我們都在發揮創造力:兒時搭的積木建築、滿紙充滿創意的塗鴉,早上寫的臉書貼文、編造一個善意的謊言。然而大多數我們創造出來的東西,對世界卻顯得不太重要。本書所談論的,就是如何讓創意在日常生活中順利誕生,創造出能夠改變世界、具有恆久價值的重要事物。

  本書介紹九位來自不同領域的當代創造者,他們在注重短期獲利的「商業創造路線」與偏向文化及個人目標的「文化創造路線」之外另闢蹊徑,採用有如童年時期孩子般的勇氣犯難與探險精神,追求一條結合兩者的嶄新創造模式:「第三條創造之路」,透過開啟深刻的公共對話,最終創造出重要事物。

  要是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該怎麼辦呢?

  本書作者提出「創造者七大美學維度」與「創造者循環」三步驟,帶領你在今日的創意生活中,一步步鍛鍊商業美學思維,運用你源源不絕的創意,發想出改變世界的好設計!

  ★七大美學維度:熱情.同理心.直覺.天真.謙遜.美學智能.執著
  ★創造者循環三步驟:構思 → 實驗 → 展示

各界好評推薦

  艾德華斯提出一種新的(創新)模式,能創造出展望未來、真正有用的事物,而且在商業上具體可行。──《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如何將不同學科領域的人匯聚一堂,共創具有永續價值的事物,艾德華斯提出一個引人矚目的觀點,足以改變你對創新的看法。──卡爾.紐波特(Cal Newport),《Deep Work 深度工作力》作者

  偉大的事物之所以重要,是因為能改變世界。本書會激勵你,使你能創造出偉大、美好且重要的事物,以及簡單、深刻又美麗的事物。是的,你能做到!──唐納.諾曼(Don Norman),《設計的心理學》作者

  在這項迷人的研究中,哈佛大學教授暨發明家艾德華斯以一種大膽的創新方法,探索如何創造新產品和服務⋯⋯透過書中充滿啟發的提醒,讓我們對「創新」具有更多同理心,期盼透過眾人合作激發出更多產品。──《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有別於市面上的自助書籍鼓勵我們要發現自己內心深處的畢卡索或愛因斯坦,本書側重的是對創造性思維的探討和實踐,能給予創造者與商業主無限啟發。所有學校、企業、非營利組織、政府、天使投資人和製造商都務必閱讀本書!──約書亞.格倫(Joshua Glenn),《無聊拜拜》(Unbored)作者

  艾德華斯巧妙的將藝術和科學融合在一起,帶領我們進行創造,為世界帶來有意義的創新,更為我們自身帶來深刻而有趣的愉悅。──艾倫.南格(Ellen Langer),《用心,讓你看見問題核心》作者

  如果你想了解這個時代的創造者和創造性思維,這本書很適合你!──霍華德.嘉納(Howard Gardner),《發現7種IQ》作者

作者簡介

大衛‧艾德華斯 David Edwards

  創造者、作家和教育家。任教於哈佛大學,同時也是法國巴黎和麻州劍橋「實驗室」(Le Laboratoire)的創辦人。作品橫跨藝術和科學領域,並在國際媒體上占有重要地位,是國際藝術科學運動的核心人物。目前與妻子和三個兒子定居在美國波士頓。

  關於作者的創意發想,歡迎瀏覽他的個人網站:davidideas.com/

譯者簡介

許玉意

  清華大學中文系學士,任職出版社多年,負責商管書編輯,現專事翻譯。
 

導言

第一部 創造的美學
1│用美學創造改變世界
2│在既有世界中創造

第二部 創造者循環
3│構思:要是我什麼想法也沒有,該怎麼辦?
4│實驗:我現在該怎麼辦?
5│展示:專注在溝通與對話

第三部 創造一個人人想要的未來
6│草根文藝復興
7│文藝復興之火
8│文化、改變,以及希望

謝辭

 

第一章 用美學創造改變世界(節錄) 在我心中,老爸的身影比其他人的爸爸都還要巨大,在成長過程中,他總是讓我驚嘆連連。記憶中最開心的事情,莫過於老爸牽著我的手一起走進地下室,花整個下午一同組裝火車軌道,讓玩具火車蜿蜒穿越那五顏六色的村莊。記憶中最好的滋味,莫過於老爸跟我坐在門廊前,由他示範如何邊吃蕃茄邊撒胡椒粉,我們就這樣大快朵頤,任憑紅色汁液從嘴角流下。當老爸看足球比賽時,我喜歡坐在他身旁,學著他對著電視高聲歡呼、瘋狂嘶吼。 老爸熱愛教學,學生似乎就像是他的第二個家庭,這實在讓我有些擔心。每當他邀請學生來家裡,我總會仔細觀察他們,彷彿繼承老爸品格與言行的是他們而不是我。因此我總會透過貼身觀察,補足自己缺失的片段,讓自己更符合老爸在我心中的形象。記得我十三歲那年的某一天,老爸與學生在電話中一來一往的熱切討論著化學問題,那時的他就站在廚房中央,平時我媽在那裡做美味的巧克力餅乾時,他總愛在她身後搶麵團給我們。他與學生之間這種與家庭無關的化學談話讓我非常惱火,忍不住大喊:「別說了!」我實在無法忍受將父親分給別人,一點兒也不行。 他是我老爸,專屬於我,而且無可取代。只要在他身旁,我總感覺充滿能量,但偶爾也會感到孤寂,這就好像沐浴在溫暖的陽光下,難免被炫目光芒刺得看不清前方。等我長大離家後,和老爸見面的次數愈來愈少。在大學及研究所畢業後,我意外的從原本的社區大學搬到麻省理工學院任教。之後,我開啟屬於自己的旅程,嘗試全新的事物,探索老爸所不知道的世界。我來到巴黎,成立一個叫做「實驗室」(Le Laboratoire)的藝文空間,並在此舉辦一些十分特別的展覽,例如和南非藝術家肯特里奇(William Kentridge)合作,用藝術來探索「現在」的意義;以及和法國鬼才設計師史塔克(Philippe Starck)合作,以味覺噴霧劑創造全新的感官體驗。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