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6月

海洋帝國:決定伊斯蘭與基督教勢力邊界的爭霸時代

作者:羅傑.克勞利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日期:2016年12月03日
ISBN:978986937866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63元

  2016年12月,「地中海史詩三部曲」首度在台面世
  ★《紐約時報》最佳暢銷圖書
  ★《經濟學人》年度最佳圖書
  ★亞馬遜書店300人五顆星高度評價
  ★簡體中文版在中國大陸熱銷十八萬冊
  ★作者羅傑.克勞利寫給台灣讀者的序,也將收錄書中

  《海洋帝國》、《一四五三》和《財富之城》這三本書互相關聯,組成了一個鬆散的三部曲,敘述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讀者可以挑選其中任意一本書開始讀起。這三本書涵蓋的時間達四個世紀之久,從西元一二○○至一六○○年,這是基督教與伊斯蘭文明間激烈衝突的年代,涉及一連串的帝國,包括拜占庭帝國、鄂圖曼帝國,以及位處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我希望這三本書能夠幫助台灣讀者,對仍在影響我們世界的地中海歷史與事件的魅力與重要性有一層更深的理解。──作者羅傑.克勞利中文版序

  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地中海有著另一個美麗的名字──白海,在土耳其人的觀念裡,相較於位於現代土耳其北面,水色深沉的黑海,地中海的海水顏色較淡,加上充足的陽光照射下,波光粼粼,反射出白色的日光,故土耳其人稱之為「白海」。

  一五二一至一五八○年代間,鄂圖曼帝國的蘇丹們為實現成為「兩海之王」──黑海和白海──的理想,數次派遣遠征軍征討地中海上的羅得島、馬爾他島與勒班陀海域;而在地中海的另一端,基督教世界也在教宗的感召與哈布斯堡王朝的號令下,將與「最殘忍的土耳其人」一決生死。這會是一場爭奪地中海世界霸權誰屬的宿命對決,也是決定基督教世界生死存亡的關鍵戰役。

  在《海洋帝國》中,作者羅傑.克勞利繪聲繪色地描摹了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世界間,長達數十年的殘酷鬥爭,戰場東起伊斯坦堡,西至直布羅陀海峽,有著數十篇關於帝王、將相、海盜、十字軍、穆斯林、教士的傳奇故事。此外,本書除描述東西方兩大帝國間軍事上的武力衝突、外交上的爾虞我詐外,也點出不同文化、不同宗教間的歧異與隔閡。而直到今天,東西文化之間的齟齬,仍尚未平息。
 

作者簡介

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

  英國著名歷史學家,其父親是海軍軍官,曾駐防於地中海各地,故作者在年輕時就跟隨父親在地中海各處度過很長的歲月,因而對地中海世界的歷史文化產生濃厚興趣。作者在劍橋完成學業後,曾赴伊斯坦堡任教,花了很多時間考察該座城市,也曾徒步遊覽土耳其西部。上述經歷使得作者擁有淵博的地中海歷史與地理知識。克勞利另著有《一四五三: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財富之城:威尼斯共和國的海洋霸權》等書,馬可孛羅出版社預計於二○一七年春陸續出版。

譯者簡介

陸大鵬

  南京大學英美文學碩士,精通英、德、法三種外語,熱中西方文學和歷史。

中文版序
地圖
序章 托勒密的地圖

第一部 凱撒們:海上角逐(一五二一至一五五八年)
第一章 蘇丹駕到
第二章 求援
第三章 邪惡之王
第四章 遠征突尼斯
第五章 多里亞與巴巴羅薩
第六章 土耳其的海

第二部 震中:馬爾他戰役(一五六○至一五六五年)
第七章 毒蛇的巢穴
第八章 入侵艦隊
第九章 死亡的崗位
第十章 歐洲的三角堡
第十一章 最後的求援者
第十二章 血債血還
第十三章 塹壕戰
第十四章 「馬爾他不存在」

第三部 大決戰:衝向勒班陀(一五六六至一五八○年)
第十五章 教皇的夢想
第十六章 盤子上的頭顱
第十七章 法馬古斯塔
第十八章 基督的將軍
第十九章 著魔的毒蛇
第二十章 「決一死戰!」
第二十一章 火海
第二十二章 其他的海洋
尾聲 遺跡

作者後記與誌謝
圖片來源
註釋
參考資料
 

作者中文版序

  《海洋帝國》、《一四五三》和《財富之城》這三本書互相關聯,組成了一個鬆散的三部曲,敘述地中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歷史。讀者可以挑選其中任意一本書開始讀起。這三本書涵蓋的時間達四個世紀之久,從西元一二○○至一六○○年,這是不同文明間激烈衝突的年代,涉及一連串的帝國,包括拜占庭帝國(他們自詡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鄂圖曼帝國(他們復興了伊斯蘭聖戰的精神),以及位處西班牙,信仰天主教的哈布斯堡王朝。同樣在這個時期,威尼斯從一個泥濘的潟湖崛起為西方世界最富庶的城市,宛如令人嘆為觀止的海市蜃樓,從水中呼嘯而起。威尼斯的經濟和商貿精神比它所處的時代領先了數百年。台灣讀者可能對這三部曲涉及的歷史不熟悉,但這卻是歐洲歷史以及歐洲與周邊文明和宗教關係史上的戲劇性篇章。

  在這個時期,居住在地中海周圍的各族群認為自己是在為爭奪世界中心而戰。但地中海相對來講其實是很小的。互相殺伐的各民族之間的地理距離只有投石之遙。大海成了一個高度緊張的競技場,凶殘的廝殺就在這裡上演。大海是上演史詩般的攻城戰、血腥海戰、海盜橫行、人口劫掠、十字軍東征和伊斯蘭聖戰的舞台,也是利潤豐厚的貿易和思想交流的場域。在九一一事件之後的世界,我們可以在地中海追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漫長而殘酷的鬥爭,這類鬥爭將大海分割為兩個迥然不同的區域,雙方沿著海上疆界進行了激烈較量。但戰爭也與帝國霸業、財富和宗教信仰有關。直到將近十六世紀末,葡萄牙人繞過非洲,一直抵達中國海域和日本,以及哥倫布抵達美洲之後,歐洲各國爭奪貿易與霸權的競爭才從地中海轉移出去,擴散到更廣闊的世界。

  我書寫歷史著作的目標是為了捕捉往昔人們的聲音。在這幾本書裡,我盡可能地引用當時人們口中的話,讓他們為自己發言。在這方面,我們很幸運,有大量關於這一時期地中海世界的第一手資料留存至今,尤其大約從一五○○年開始,傳入歐洲的印刷術促進文字資料的爆炸性增長(就像今天網路的作用一樣),所以我們得以感同身受地重溫這段歷史。透過目擊者的敘述,我們常常能夠近距離觀察當時的事件,審視那時的人們如何生活、死亡、戰鬥、從事貿易,以及禮拜上蒼。這幾本書大量採用了這些史料。它們告訴我們的,未必總是完整的真相,有時我們沒有辦法做到百分之百確定,但他們的話語清晰地表達了故事、情感、立場以及地中海人們對其世界與生活的信念。在某個方面,這給歷史學家製造了困擾。雖然印刷術的傳入給了我們大量歐洲人視角的史料,但歐洲的主要競爭對手,鄂圖曼土耳其人的伊斯蘭帝國,卻沒有留下這麼多史料。直到十八世紀,印刷術才被引入土耳其,在此之前,很大一部分的傳統記事都是用口傳的。為了努力構建兩個文明的客觀公正敘述,有時必須設法從伊斯蘭世界的敵人的言辭裡去理解伊斯蘭世界的觀點。

  這三本書的另一個主題是「場域」。在地中海地區,當我們遊覽威尼斯或伊斯坦堡,或者克里特、西西里和賽普勒斯等大島嶼的時候,仍然能觸及到往昔。許多紀念建築、城堡、宮殿和遺址依然完好。它們位於這明亮的大海之濱,依舊具有無窮的魅力。借用偉大的地中海史學家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的話:「這片大海耐心地為我們重演過去的景象,將其放置在藍天之下、后土之上,我們能親眼目睹這天與地,就如同其過往一般。我們只消集中注意力思考片刻或做個稍縱即逝的白日夢,這個過去就栩栩如生地回來了。」我努力遵照布勞岱爾的話,透過運用真實的史料,令這個過去煥發生機。

  我希望這三本書能夠幫助台灣讀者,對仍在影響我們世界的地中海歷史與事件的魅力與重要性有一層更深的理解。當我在寫這篇序文時,我們見證了一次超乎尋常的新移民大潮,由於戰亂和氣候變化,大量人口離開中東和非洲,冒著生命危險乘坐小舟跨越地中海。這片地中海在度假明信片上或許很嫵媚誘人,但它的脾氣也可能兇暴而反覆無常。地中海繼續在人類歷史上扮演超凡的角色。


羅傑.克勞利,二○一六年十一月

序幕 托勒密的地圖在金角灣(Golden Horn)沿岸的辦公大樓群拔地而起很久以前,甚至在清真寺群興建之前,那裡矗立著基督教的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Hagia Sophia)的穹頂在地平線上獨自屹立了一千年。在中世紀,如果人們登上大教堂的屋頂,就能鳥瞰整座「環水之城」,視野極其開闊。站在這裡,人們很容易就能理解,為什麼君士坦丁堡曾經有能力統治世界。一四五三年五月二十九日下午,鄂圖曼帝國的蘇丹穆罕默德二世(Mehmet II)就這樣登上了聖索菲亞大教堂的屋頂。永載史冊的一天終於落幕。就在這一天,他的大軍攻克了君士坦丁堡,使得伊斯蘭教的預言成為現實,摧毀了拜占庭這個基督教帝國的最後殘餘部分。鄂圖曼帝國的史官記載道,穆罕默德二世於「真主之靈升上第四層天堂」時登上了大教堂屋頂。蘇丹的眼前一片兵火肆虐、哀鴻遍野。君士坦丁堡遭到了嚴重破壞和徹底洗劫,「慘遭蹂躪,遍處如同被烈火烤黑一般」。君士坦丁堡的軍隊土崩瓦解,教堂橫遭搶劫,末代皇帝也在大屠殺中喪生。男人、女人和兒童被繩索捆成一串,排成長長的隊伍,在土耳其人的驅趕下蹣跚行進。空蕩蕩的房屋上飄蕩著旗幟,這表明,屋內的財物已經被洗劫一空。在這個春天的傍晚,召喚穆斯林祈禱的呼聲徐徐升起,蓋過了俘虜們呼天搶地的哀號。這標誌著一個皇朝的徹底終結,以及一個新的皇朝憑藉征服者的權利正式粉墨登場。土耳其人原先是來自亞洲腹地的遊牧部落,此刻在這座歐洲海岸上的城市,鞏固了伊斯蘭教的地位。攻克君士坦丁堡的豐功偉績徹底奠定了穆罕默德二世的地位──他既是拜占庭的繼承人,又是伊斯蘭聖戰無可爭議的統帥。蘇丹從他居高望遠的有利位置可以追憶土耳其民族的往昔,並憧憬未來。在南面,博斯普魯斯(Bosphorus)海峽以南,是安納托利亞(Anatolia,又稱小亞細亞),土耳其人歷經了漫長的遷徙,經過安納托利亞北上;往北面是歐洲──土耳其人開疆拓土、壯志雄心的目標。但對鄂圖曼帝國來說,最具挑戰性的卻是西方。在午後的陽光下,馬摩拉(Marmara)海波光粼粼,彷彿錘扁的黃銅。它的西面是廣闊的地中海,土耳其人稱之為「白海」(White Sea)。征服了拜占庭之後,穆罕默德繼承的不僅僅是一大塊土地,更是一個海上帝國。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