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留言簿:外國墓志文化大觀(中英文對照)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5月

生命的留言簿:外國墓志文化大觀(中英文對照)

作者:李嘉 編譯
出版社:百花文藝
出版日期:2005年10月01日
ISBN:753064303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51元

在中國,墓地以及與之相關的事物,往往是人們避諱的話題。萬不得已提起它們時,我們的腦海中出現的畫面,多半是灰蒙蒙的山岡公墓中,擠擠挨挨、整齊砌就的碑林——慘淡的色調和呆板的布局本身就暗示著生命的缺失;又或是火車掠過鄉間田野時,白幡招搖下的「陰宅」——生者的意願經過水泥和馬賽克的傳達,反倒顯出對生命的禁錮。城市也好,鄉村也罷,墓地給人的印象都是凄涼壓抑,是一處與生命再無瓜葛干系的別樣世界。 在這些墓地里,形狀雷同的墓碑上,記錄的信息也大抵雷同:無非是生卒年月、配偶子女——嚴格說來都算不上墓志銘。大約是民族性格的緣故吧——骨子里的矜持和內斂,使我們不願在墓碑上失了城府。既然「親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那就用格式化的句子和不露情感的詞語,把逝者埋葬吧。如此一來,墓志銘就與平民絕了緣,成了名人的特權——但形式依舊拘謹,總要把他們的事跡功德一一陳列,恭恭敬敬地供人憑吊才是。 在個人主義盛行的西方,情況卻大不相同。且不說公共墓地里造型各異、匠心獨具的墓碑和雕塑,就說墓碑上記錄的語句,也是長短不一、風格迥異,真正體現了每個墳墓主人的不同「性格」。這些墓志銘或由他人撰寫,或由逝者自擬,其中固然不乏深情悲切的例子,更有詼諧調侃的作品;而借助墓碑「廣而告知」、為後人留下諄諄教誨的更是不計其數——總之西方人並不打算在墓碑上掩飾自己的情感和個性,也不會因為所葬並非「名人」而「低調」處理。這不免為日後過往的行人增添了不少樂趣。 讀者可能很難想象,但在國外旅游時,逛墓地確實是編者的一個愛好,並且一路上還遇到了不少同好之人。在蔓蘿累垂,郁郁蔥蔥的墓地里,游人們踏著午後的陽光一塊塊地賞玩石匠們精湛的雕刻技藝,品味那些詩歌般美麗的詞句,因其中的真情而嘆息,因其中的幽默而失笑,因其中的哲理而出神,更有人棒著筆記本不時走筆如飛。這實在是一種很奇妙的體驗:墓碑仿佛已不再是死亡的符號,而成了生命的印記。每一則墓志銘都見證了一個卑微或偉大的生命,供後人揣摩嘆息。 最讓編者難忘的,是一次在古城愛丁堡的「墓地歷險」,正當編者獨自且讀且行、備感悠然之時,驀地踩到一具軟綿綿的人體!驚嚇中只瞥到那具「屍體」幾乎半裸,背部朝上——逃出幾步才看清楚那不過是一個趴著享受太陽浴的游客! 西方人居然能在「埋死人」的地方,如此坦然地享受「生」之樂趣,無法不讓人感嘆東西方「墓地文化」的巨大差別。 本書中的西人墓志銘,少數來自編者的旅途采集,多數則是從國外網絡、書籍中搜集而得,經過翻譯,呈給讀者。希望讀者在對拙譯進行批評指正的同時,對東西方的文化差異懷有一顆寬容包納的心。希望這關乎死亡的話題給讀者帶來的,是對生命的關愛和思索。

愛侶之間約翰·查爾斯·古德斯密 馬修斯·布萊登 無名氏 伊麗莎白·漢密爾頓 伊麗莎白·佩皮斯 賈德·貝茨 瑪麗·史密斯 拉魯娜·尼可 羅伯特·羅得 雅可布·瓊斯 哈麗亞特·斯圖爾特,米爾 艾麗諾·瑪利安懷特 弗朗西斯·亨特羅茨和瑪麗·亨特羅茨 托馬斯·邦德和瑪麗·邦德 約翰·戴爾 查爾斯·沃德 安娜·華萊士 安東尼·德雷克蘇珊·帕蒂森伊麗莎白·里奇艾芙·桑德的四任丈夫珍妮·史密斯理查德·普里恰德和瑪麗·普里恰德約翰·麥克奎林無名氏凋零的蓓蕾夏濃·凱·海爾墨斯奧莉維亞·蘇珊·克萊門斯(1866-1890)(馬克·吐溫之女)A.S.B.本傑明·瓊森(1596-1603)(16世紀英國作家本·瓊森之子)埃茲拉·塞爾·傑克遜伊麗莎白·愛瑪·托馬斯威廉·巴里麥琦·史密斯普里西拉·帕克安妮·戴高樂(1928-1948)幽默與挖苦三百六十行名人身後死因種種我們的動物朋友末後思索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