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復甦時代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7月

綠色復甦時代

作者:三橋規宏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22日
ISBN:9789866571497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70元

  「永續」兩字不斷被大聲疾呼,因為自從經歷了20世紀後期的擴張時代,地球已經喪失了永續的可能性。
  在1950年到2000年的半個世紀中,世界人口從25億變成61億,增加到2.4倍,同時,全球GDP、石油消耗量、發電容量、小麥的年產量也分別增加到8.1倍、7.3倍、21倍、4.1倍,自有人類以來消耗的各種資源,超過八成集中消費在這個時代,結果讓我們的物質生活遠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富足,都要方便。但是相反的,因為過度消耗地球資源,排出超過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使地球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更加嚴重。在未來的這50年,已經不可能再以擴張時代的速度擴大經濟,餵養人口的農田已經開發到達物理極限,撐起擴張時代的石油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被消耗,應該不到2050年就要用盡。
  過去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在內的地球資源,急速發展經濟的作法已經看到盡頭,這也是大家要追求有效活用有限能源及資源,不讓地球環境再惡化的新哲學、理念、行為準則、生活型態的理由。本世紀最大的環境破壞就是地球暖化,在過去的100年,地球溫度最高的五年中的四年,都集中在2000年代以後,具體來說是2002年到2005年的四年,另外的一年是1998年,我們可以簡單推測出地球暖化的轉折點就是在本世紀初的那幾年。地球表面溫度的急速上升對大氣以及洋流流動產生很大的影響,讓異常氣候在全球各地發生。侵襲大都市的熱浪、巨型颱風、颶風的異常發生、漲潮、洪水、旱災以及沙漠化現象的擴大、全球各地頻繁發生的森林火災……,氣候異常變得不意外而平常,開始威脅人類的生存條件。目前的生活型態以及經濟活動繼續下去的結果是地球暖化會更加嚴重,本世紀後期海平面的上升、沙漠化現象的擴大,再加上旱災使糧食取得困難,將讓幾億人口變成環境難民。又因為缺水,國際紛爭勢必在各地越演越烈。因此我們需要與有限的地球共存的智慧,採取行動有效活用有限的地球資源、抑制有害物質的過度排放,才有機會讓地球永續存在。
  為了讓地球永續存在,至少必須滿足三個要件。第一是?確實認知地球的有限?。大多數的金屬等地下資源經過不斷使用終會枯竭,排放超出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會惡化地球環境,因此大家都在尋求與有限的地球折衝的方法。第二是?生態系的全面保全?。除了生態系的資源外,我們還必須守護生態系的非貨幣價值,例如乾淨的水及空氣、穩定的氣溫、帶給人們的安心及癒療效果等。第三是?維護下一代的利益?。我們這一代如果再繼續消耗有限資源,未來的人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就要減少,排放過量有害物質,就無法將健全的環境留給下一代。我們需要採取行動,讓未來的世代跟我們一樣享受到地球的恩惠。
  地球臨界時代的企業不被允許忽視永續經營,必須從?為股東賺錢的企業?脫皮變身成為?為社會所需要的企業?。企業當然應該追求利潤,但是建構不破壞環境、沒有歧視的健全職場也很重要。為此,必須要有明確的企業理念,沒有理念的企業經營即使成功也無法持續,最終還是會消失。詳情還請大家參閱本書。本書採用了?自然滿意度曲線B點左側世界與右側世界?的新手法,藉以解釋對企業而言的永續為何,並介紹用以佐證的許多案例,提供存活在地球臨界時代的指標。企業積極努力建構永續社會,也有助避開全球性的危機。本書也花了一些篇幅介紹永續概念的歷史以及基本概念,筆者有信心即使是沒有這方面知識的商務人士、學生們,也都能因此了解地球環境的現況以及永續概念,為採取環保行動提供一大線索。
作者簡介
三橋規宏(Mitsuhashi Tadahiro)
  1940年生,慶應義塾大學經濟系畢業後進到日本經濟新聞社工作,曾任倫敦支局長、《日經商業》總編輯、編輯局科學技術部部長、社論副主任等,主要報導總體經濟政策與地球環境問題,2000年離開日經,擔任千葉商科大學政策資訊系教授,現在是中央環境審議會委員、聯合國大學零排放論壇理事、全國防止地球暖化活動推廣中心(JCCCA)營運委員會議長、千葉縣建構資源循環型社會推廣會議會長、?思考環境的經濟人會議21?秘書長等,著有《環境再生與日本經濟》(岩波新書)、《日本經濟綠色國富論》(東洋經濟新報社)、《專題日本經濟入門》(編著,日本經濟新聞社)等。

前言 二十世紀末到今日第一章 人類社會的發展第二章 永續概念的誕生第三章 環境經濟學的重要性第四章 有效利用資源創造新經濟第五章 處於永續經營的時代第六章 經濟服務化的致勝機會第七章 挑戰自然資本的企業第八章 喚起企業公民的自覺第九章 未來企業以環保策略勝出結語 追求永續經營邁向成功之路

為什麼大家開始疾呼要讓環境與經濟兩立呢?「讓環境與經濟兩立」是永續社會的條件。重視環境經濟就要停滯,相反的,優先經濟環境就要惡化,兩者已經陷入一種二選一的關係。想想跟孩子一起玩氣球的情景,氣球因為吹氣膨脹變大,但是超過極限就要爆破,因為氣球的伸縮率有限。吹氣使氣球不至於破裂又脹得剛好,就能跟孩子享受傳接球的樂趣。人類跟地球的相處也很像吹氣球,我們為了過高品質的富足生活,需要地球上的各種資源,用完資源後(消費)一定會產生廢棄物,要丟棄到自然界的某個角落。在有限的地球過度使用資源,資源終將見底、用罄,而持續地將大量超過地球淨化能力的有害物質排放到自然界,地球環境將會惡化。如果我們能夠好好使用地球資源,讓它循環並將有害廢棄物的量控制在地球可以淨化的範圍,地球便能生生不息,舉例來說,我們每天吃三餐(能源),從事各種活動,並且製造老舊廢物,將它們排出體外。攝取的能量與排泄物,在進與出之間若能維持適當平衡,我們的身體就能維持健康。地球與我們的身體都是有限的,不正視這個「有限」,反覆過度消費與過度排放,地球環境會快速惡化,地球資源也會逐漸枯竭,這正是現代社會所面臨環境問題的本質。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代(西元前四千年左右)大規模砍伐森林,人口集中在都市地區,並興建宏偉壯大的神殿,雖然已經懂得灌溉,有計畫地調度糧食,但是因為將森林砍伐殆盡,以及鹽害持續對農業的影響,幾個世紀後就瓦解了。因此人類與環境的對立從很久以前開始就已經零星出現在某些地區,演變成常態則是在十七世紀歐洲的科學革命以後。科學革命在十八世紀後孕育出啟蒙思想,啟蒙思想包括了牛頓力學所代表的現代科學,以及應用發展出的技術所建構的現代人文主義,更加深了對人類理性不可動搖的信賴。十七世紀的英國哲學家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Bacon)解釋現代科學指出「知識就是力量」,現代科學在「征服、統治兇暴自然,改造自然對人類有益才是進步」的堅強信念下發展成形。始於十八世紀後半工業革命以後的現代社會在這樣的思考背景下大膽改造自然,孕育出掠奪資源型的生產技術,埋頭追求物質富足。誕生歐洲的現代科技社會在之後的幾個世紀傳遍整個地球。發展過程中,顛覆了「因為有豐富自然恩澤才有人類社會」這個清楚的道理,也就是「自然是母親而人類社會是孩子」的認知,自然被貶為人類經濟活動下的附庸。為了經濟成長、經濟發展,犧牲(改造、掠奪資源、破壞環境等)自然是應該的,在這個經濟至上主義概念的抬頭下,發展經濟比任何事都重要的現代社會於焉形成。在一九五○年到二○○○年這半個世紀中,世界人口從二十五億變成六十一億,增加二.四倍,同時,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石油消耗量、發電容量、小麥的年產量也分別增加八.一倍、七.三倍、二十一倍、四.一倍。自有人類以來消耗的各種資源,超過八成集中消費在這個時代,結果讓我們的物質生活遠較歷史上的任何一個時代都要富足、方便。但是相反的,因為過度消耗地球資源,過度排出超過地球自淨力的有害物質,使地球資源枯竭,環境破壞更加嚴重。在未來的這五十年,已經不可能再以擴張時代的速度擴大經濟,餵養人口的農田已經開發到達物理極限,支持擴張時代的石油如果依照目前的速度繼續被消耗,應該不到二○五○年就要用盡。過去消耗大量化石燃料在內的地球資源,急速發展經濟的作法已經看到盡頭,這也是大家要追求有效活用有限能源及資源,不讓地球環境再惡化的新哲學、理念、行為準則、生活型態的原因。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