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看清市場本質,擁抱財富思維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受用一生的耶魯金融投資課:看清市場本質,擁抱財富思維

作者:陳志武
出版社:今周刊
出版日期:2020年10月29日
ISBN:9789579054720
語言:繁體中文

  耶魯金融學終身教授‧全球十大華人經濟學家,
  繼暢銷書《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後,
  再度濃縮20餘年研究及長春藤名校授課精華,
  幫你養成金融思維,處理財富、管理投資。
  沒有繁瑣公式,不必複雜計算,
  只要比別人懂得多、看得清,你就是市場上的贏家!
 
  股票、債券、基金、期貨、選擇權等金融商品多不勝數、眼花撩亂,
  一般人到底該從哪裡入手?到底要如何分析判斷才能賺錢?
  你真的知道你手中的投資組合是什麼東西嗎?
  市場一有風吹草動你就惶惶不安,終日猶豫不決到底是該進場還是停損?
 
  唯有了解各種金融工具的問世成因與運作邏輯,
  你才能真正看清市場本質,擁抱財富思維!
 
  看看以下的問題,是否和你想的不同?
  ●為什麼猶太人能夠主宰世界金融秩序?是他們比較有投資天賦嗎?
  →這與猶太教與基督教的教義分歧有關,但也導致了猶太人二戰時的悲慘遭遇。
 
  ●配息分紅多的公司應該是好標的吧?那為什麼google、臉書等大公司總是不分紅,卻照樣受到投資者熱愛?
  →對股東更重要也更好的回報是股價上漲,將盈餘用在生產研發才是更好的選擇。
 
  ●千萬不要碰期貨、選擇權,有多少人因此傾家蕩產,為何政府還不管制禁止呢?
  →期貨、選擇權在市場上有存在的必要性,其優點在於能對沖風險。少數人的巨大損失,往往是因為投資槓桿率失控與賭徒心理相結合的後果。
 
  ●市面上基金千百種,到底該如何挑選呢?近期業績好的基金,未來業績應該也不會太差吧?
  →不要迷信基金績效排行榜,近期業績好的基金,未來業績不一定好,甚至可能很差。如果可以的話,選擇名校精英管理的基金,業績通常比較好。
 
  以上答案是否與你預想的有落差?現在正是時候看清投資背後的真相!
 
  本書從金融的起源講起,透過我們生活中和歷史上的各種案例,闡述了金融的意義和價值、普惠金融、債券市場、基金市場、股票市場、金融衍生品等與我們普通人生活緊密相連的內容,有助我們充分理解和掌握金融知識,看透財富運轉邏輯,合理運用金融工具,獲得更好的生活。
 
  看起來很複雜的金融世界,其實不用公式,不用長篇大論,不需要有專業背景,只要打開本書就可以知道它到底是什麼,以及如何創造、升級和保衛我們的財富。
 
名人推薦
 
  Mr. Market市場先生/財經作家
  小賈/ 「懶人經濟學」社群創辦人
  安納金/知名財經作家
  吳惠林/ 中華經濟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陳鳳馨/News98財經起床號節目主持人
  游庭皓/財經直播主
  愛瑞克/知識交流平台TMBA共同創辦人
  劉瑞華/清華大學經濟學系教授
  鍾文榮/《巷子口經濟學》作者、產業分析師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
  (以首字筆畫排序)
 
好評推薦
 
  這個社會一定會獎勵那些對錢有行動力的人,而本書就是最好的起點。──小賈
 
  翻開這一本著作之時,赫然聳現其中仍有許多過去所不知的知識與歷史,超出我所知所能甚多,此書含金量之高,令我感到驚喜與讚嘆!──安納金
 
  金融已變得讓人眼花撩亂,任何人都無法脫離它,但我們對它的了解卻還遠遠不夠。陳志武教授的這本新書可說正是及時雨。──吳惠林
 
  面對一個金融概念,不要被表面疑惑,要去了解實質的本質,如何了解?從這本書開始了解起吧!──游庭皓

作者簡介
 
陳志武
 
  美國耶魯大學金融學終身教授,曾榮獲默頓‧米勒獎,2006年被《華爾街電訊》評選為華人十大經濟學家。現受聘於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擔任經濟學講座教授與亞洲環球經濟研究所所長。專業領域為金融理論、股票、期貨和期權市場,以及宏觀經濟與經濟史。
 
  著有《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金融的邏輯》系列、《財富的邏輯》系列、《24堂財富課:與女兒談創業》等暢銷書。

序 投資理財是人人都該上的通識課
 
第一部分 宗教與金融的相互競爭
1 金融緩慢的發展歷史 
古時借貸沒有發展出金融市場
《聖經》禁止用錢賺錢
猶太人為何主宰金融世界?
延伸閱讀 人力資本──無形的成長要素
 
2 新教解放金融 
宗教改革與金融解放
歐美新教國家為何比天主教國家強大? 
延伸閱讀 因信稱義的「另類」重要性
 
3 宗教和福利國家的競爭
規避風險的各種體系:家族、宗教、金融與福利國家
教會也能助人規避風險? 
福利國家的興起是利或弊? 
延伸閱讀 「國家」是自古就存在的嗎?
 
4 金融與家庭的互補 
宗教和福利國家:此消彼長的競爭
「還是家靠得住」:南歐國家的經歷
婚姻的未來:金融會改變一切嗎? 
延伸閱讀 什麼是平等?
 
第二部分 債券市場
5 國富與民富
證券市場為何起源於西方? 
證券市場在西方的發展
「窮政府」還要減稅?財政赤字的邏輯
延伸閱讀 壟斷的經濟學
 
6 從西方歷史看國債
誰奠定了美國的金融地位? 
英國、法國的發展為何不同?
西班牙為何無法強大? 
延伸閱讀 經濟長期成長的關鍵──高效的經濟組織
 
7 金融視角下的中國歷史
如果明朝有發達的國債市場
清末國債的是與非
辛亥革命後新政權的資金從何而來? 
延伸閱讀 保路運動與清朝的滅亡
 
8 債券市場的運用與發展
中國債券市場的現況
如何評估債券的價值與風險? 
債務期限結構:中國的負債是否太多? 
延伸閱讀 活學活用報酬率──估算「教育」的報酬
 
第三部分 衍生性金融商品
9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什麼? 
遠期合約和期貨
房價期貨與大宗商品期貨:期貨的命運為何大不同? 
黃金期貨與黃金存摺
延伸閱讀 金本位體系是如何崩潰的?
 
10 套期保值降低企業風險?
期貨對於石油公司的重要性
期貨中的明星──股指期貨
期貨不可怕,槓桿才可怕
延伸閱讀 為什麼交易市場優於一對一交易?
 
11 選擇權交易是怎麼回事? 
買權和賣權到底是什麼? 
《大賣空》中的選擇權傳奇
選擇權的價值在於高報酬率嗎? 
延伸閱讀 企業家的成功需要哪些條件?
 
12 如何利用衍生性金融商品? 
深陷衍生性金融商品:中航油的故事 
國泰航空大裁員:是油價對沖惹的禍? 
創業創新的金融基礎:選擇權激發活力
延伸閱讀 與選擇權有關的名詞解釋
 
第四部分 基金市場
13 基金是什麼? 
公募基金是怎麼回事? 
基金的哲學
如何評估基金的業績? 
延伸閱讀 投資者為什麼會買基金?
 
14 如何選基金? 
最近業績好,未來業績就會好嗎? 
精英管理的基金更好嗎? 
集體決策型與個人決策型基金的優劣
延伸閱讀 中國的政府引導基金
 
15 如何將各種基金組合最佳化? 
主動還是被動:指數型基金好嗎? 
基本面指數基金:聰明貝塔法為什麼好? 
私募與公募股權基金:差別在於流動性 
延伸閱讀 股票價格的「隨機漫步」理論
 
16 境外投資如何操作? 
對沖基金業績的真相
買房與投資境外房產基金哪個更好? 
在外匯管制下如何合法進行境外投資? 
延伸閱讀 對沖基金──金融圈中的「野孩子」?
 
第五部分 股市監管
17 股市究竟是什麼?
股市的價值不只是融資
股市為何需要會計師? 
投資銀行是做什麼的? 
延伸閱讀 委託代理問題與三種對策
 
18 股市該如何監管? 
在股市中「搭便車」 
為什麼有證監會? 
政府在股市中的立場 
延伸閱讀 有效市場假說與證監會的角色
 
19 股市需要媒體
媒體為什麼也是股市的基礎設施? 
訊息渾濁:劣幣驅逐良幣的土壤 
今日中國股市跟清末股市的異同 
延伸閱讀 股票市場中,誰來生產資訊?
 
20 市場的力量 
反向思維:為什麼做空也可以是正能量? 
「野蠻人」也是資本市場的朋友 
亞洲公司股權模式的特色與成因 
延伸閱讀  如果市場被遏制會如何?看看最低工資法與底特律的衰敗
 
21 股票分紅和監管
監管單位為什麼強制上市公司分紅? 
明清時期的「強制性官利」是怎麼回事? 
上市公司減少分紅是國際趨勢
延伸閱讀 分紅的理由
 
第六部分 金融市場、貧富差距與創業創新
22 金融市場是富人俱樂部? 
金融不是富人俱樂部:底層翻身的故事
創投基金是怎麼來的? 
那斯達克革命使資本市場更扁平
延伸閱讀 不只是創投——分層的那斯達克
 
23 金融為什麼具有普惠性?
銀行是富人俱樂部:德國的故事 
金融管制對草根階層更好嗎? 
股票市場讓老百姓有財產性收入 
延伸閱讀 中產階級:橄欖的基幹
 
24 未來為何更需要金融? 
金融促進消費平等
保險金融為什麼是扶貧之路? 
精準金融產品為什麼更具普惠性? 
延伸閱讀 中國的高儲蓄率之謎
 
25 貨幣化是什麼意思? 
如果有個非貨幣化的社會?
貨幣化是好東西嗎? 
曾國藩中舉後的資金挑戰
延伸閱讀 借貸利息與古時貪腐的關聯


 
投資理財是人人都該上的通識課
 
  如何投資理財才可達到巴菲特說的「睡覺時也賺錢」的境界?前幾年,只要買房就能賺錢,但現在不行了,風險也變高了。於是,大家試著「脫實向虛」,資金轉向證券投資。可是,這些年的股市又像雲霄飛車,漲少跌多,而債券、基金、期貨、選擇權等金融品項,又讓人眼花撩亂。老百姓看不懂,到底該如何分析、判斷這些金融市場?該從哪裡入手?股票怎樣才能賺錢?基金、債券呢?我們該如何利用這些工具創造財富?
 
  在本書中,我將重點放在資本市場建設和投資話題,包括股票、債券、基金和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講述這些金融市場是如何產生、到底能幫助你什麼、對社會的價值在哪等面向。
 
  股市不只是交易所
  來看一個真實的故事。二○○三年美軍入侵伊拉克不久後,一位從耶魯大學畢業不滿一年的小夥子,在巴格達聯軍指揮部(也是戰時的伊拉克臨時政府)工作,他肩負重任,要加緊設計好巴格達股票交易所。當時美國總統小布希已即將邁入首個任期的第三年,面對二○○四年的連任競選壓力,便向聯軍指揮部下令:不管有多少家公司能上市,火速開張股市為首要任務。這個命令的用意相當明確,因為如果股市能快速開張,就代表美軍入侵伊拉克後成效顯著,社會與經濟已經恢復正常,連新的股市都有了。
 
  而這位年輕的耶魯畢業生也覺得這件事很容易:建立股市,不就是挑個交易廳、找幾家公司、將它們的股票掛牌,然後再找一些人來買賣交易股票嗎?所以,他無法理解這件事的挑戰性,欣然拍胸接下命令。
 
  接著,他研究紐約股票交易所的設計,發現該交易所為非官方經營、靠五十家左右的會員公司自主管理,且為非營利性的機構。但原本由海珊領導的伊拉克經濟體制為計劃經濟,舊有的巴格達股票交易所是由財政部管理的國有單位,並非真正的證券市場。於是,他了解到新的交易所必須是非政府、非營利性的公司。二○○四年四月十八日,聯軍指揮部正式成立獨立於政府外的非營利機構——伊拉克股票交易所,並同時模仿美國的架構,成立伊拉克證監會,希望以此奠定伊拉克自由市場經濟的基礎。
 
  二○○四年六月二十四日,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正式開門,以一家酒店原有的餐館空間作為交易廳。第一批計有十五家公司上市,包括巴格達銀行、巴格達軟飲公司、伊拉克地毯公司、阿爾特拉農業公司等。交易皆由人工進行,靠大聲喊出賣出及買進價格,並用紙筆記錄。至二○○五年,每日成交金額大約為五百萬美元;二○○六年全年有九十二天開市,平均每周開市兩天,其他時間則因巴格達被轟炸而停業,全年也只約有三萬八千筆交易。到今日,共有一百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每天只有三十檔左右的股票有實際交易,每天大約交易三百筆,交易金額不到一百萬美元,市場十分慘澹。
 
  幾年後,這位耶魯畢業生回到母校與教授們進行交流,感嘆自己的失敗。他談到,原本以為股市就是把股票發行方和投資者聚集在一起進行買賣,沒想到還需要那麼多交易所之外的各方配套機制和專業分工,不僅要有獨立於政治、獨立於宏觀政策的證券監管者和司法機構,還要有證券分析師、獨立審計師、證券律師、對沖基金、獨立媒體等。他真的沒想到,在資本市場上進行「跨期價值交換」會如此困難。
 
  以上這些話題,本書中會慢慢細談。對於金融從業者和政策制定者來說,在強調任何「特色」之前,必須徹底理解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然後再加上「特色」進行具體分析。這點十分重要,否則就會出現「股市一下跌,就怪證監會主席」的偏頗看法。對於投資者來說,熟悉資本市場所需要的基礎設施也十分重要,因為這等於給了你一把手電筒,避免你在市場尋找投資機會時迷路。
 
  「別人逃離的市場,就是我喜歡去的地方」
  整個中國A股市場只有三千多家公司,但是公募基金至少有四千多檔,到了二○一八年,私募基金也有七萬多檔,管理的資金相當多。也就是說,作為「衍生品」的基金反而遠遠多於其基礎標的——股票、債券和其他衍生品的數量。但這些基金產品中,必然有很多是「多餘」的,不可能創造真正的價值,為什麼它們還能存在呢?
 
  我們再看看另外一個真實故事,以便於理解基金業是如何創造價值。過去幾年,我在耶魯教過兩門課,一門是新興市場金融,另一門是對沖基金管理。其間,我經常邀請紐約一家注重投資新興市場(emerging markets)和邊境市場(frontier markets)的基金公司創始人——美泰先生來到課堂上。他在斯里蘭卡出生成長,於英國就讀大學,然後在華爾街從事基金管理三十多年。他現在管理的基金規模為十九億美元,並不算很大。美泰說,他的投資風格決定了他的資金規模不能做得太大,邊境市場和新興市場容納不了太多資金,小規模比較合適。他的投資風格是專門找「冷門市場」,例如,儘管其他投資者和基金都害怕並迴避伊拉克股市,但他偏偏時常投資伊拉克市場,可說是巴菲特所說的:「別人貪婪,我就害怕;別人害怕,我就貪婪」的真正實踐者。在美泰看來,邊境市場中上市公司披露的資訊很少,即使有資訊披露也不準確、不充分,沒有真正的證券分析師,公司治理也不可靠。但這樣一來,對於習慣於在那種環境中找切入點、能透過訪談高層管理者了解實情的基金經理來說,這種股票市場恰恰是機會所在。這就是美泰為基金投資者帶來價值的方式,他可以在散戶和法人機構都難以操作的邊境市場投資。所以,即使現在基金商品數量很多,其中有不乏是真正在創造價值的。
 
  我們一般認為,民粹主義對經濟發展不是好事,也會對股市不利。可是,在最近的一次討論中,美泰的看法完全相反。過去很多股市,特別是新興市場的經驗證明,民粹主義抬頭的時期,股市往往表現得更好。比如,二○○○年到二○一七年初,世界上有十位最能代表民粹主義的總統,包括印度的莫迪、俄羅斯的普丁、巴西的魯拉、菲律賓的杜特蒂、土耳其的艾爾多安等。這些人上任後的三年內,國家的股價平均累積上漲一五五%。特別是左派民粹主義總統上任後,股價三年累計上漲二二一%,而右派民粹主義總統帶來的累計收益率為一二二%。像是菲律賓的杜特蒂,上任後就推動改革、減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扶持本土工業企業,為股市投資者帶來超額收益。辨識歷史規律,先於他人看準新興市場方向,這些也是基金創造價值的方式。一九九四年曼德拉當選南非總統,當時有人擔心這位民粹主義總統會將私人財產國有化。可是,他上台後大舉支持股市,三年內股價上漲四一%,而非人們之前擔心的股市會消亡。民粹主義總統上台時,會做不少取悅百姓的事,這讓人們興奮、信心大增,也刺激消費和投資,對股市是利多——這個過程可以持續幾年。當然,民粹主義總統的長期影響是另一回事,對長期投資報酬不利。特別是這些國家的主權債表現比較差,財政危機經常發生,導致國債頻繁違約,犧牲國債投資者的利益,拉美國家在這方面的表現尤為突出。
 
  美泰的投資方式只是基金創造價值的眾多方式之一,本書會介紹更多基金投資風格,包括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
 
  證券市場起源於哪裡?
  了解清末歷史的人都知道,股票市場、債券市場都是洋務運動時期引進中國的「舶來品」。中國原本在貨幣金融方面很發達,先於其他國家早在宋代便發明紙幣,但是在證券金融方面沒有起色。為什麼股市、債市、期貨、期權市場都起源於西歐?是什麼催生了這些東西呢?
 
  東西方在證券金融上的分流,至少可以追溯至秦漢甚至先秦時期。當時,哲人都忙於為專制皇權的絕對性進行論述、解釋。即使到西漢時期,董仲舒還在「王」這個「三橫一豎」的文字上做文章,幫助強化王權迷信:「三畫者,天地與人也,而連其中者,通其道也,取天地與人之中以為貫,而參通之,非王者庸能當是。」藉此「證明」王權天授。他忽視了「王」這個字並非老天發明,像是英語中的「king」或「emperor」就無法作這種解釋。根據文字形象得出君王專權的天經地義,是自說自話,並非獨立證據支援的客觀規律。但是,類似的言論卻為兩千多年的中國王朝專制提供了藉口,給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壟斷權找到了「理由」。於是,加稅、攤派、賣官、徵租等,就成了皇權應對戰爭和其他大額開支的融資手段,而不是發債融資併發展出相應的證券市場。
 
  相較之下,在同期或更早時期的古希臘羅馬,西方哲人卻在探討如何制約統治者的權力,以保護公民的個人權利,包括契約與財產權。早在西元前八世紀,羅馬就建立了「人民大會」和「元老院」(相當於現代的下議院和上議院),以制衡君王或政府首腦的權力,這跟東方迷信皇權大為不同。西元前四世紀,古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正忙於探討「民主政體」「寡頭政體」「君主政體」誰優誰劣的問題,得出「穩定的國家是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為基礎」的法治原則,而非為專制皇權找合法性或歌功頌德。結果,歐洲政府的權力早早受到制約,不能隨便加稅攤派。西元前二○○年,羅馬共和國政府因為戰爭而出現財政危機,但政府又不能任性加稅擴徵,怎麼辦呢?這就迫使羅馬共和國政府發公債,也就是說,公債是在政府權力受制約的背景下被迫發展出來的,公債就是在這樣的歷史中誕生於西方。這個傳統延續到中世紀的歐洲,十三世紀中期,威尼斯、佛羅倫斯和熱那亞這些城邦國家,因為戰爭和大型建設發行了太多短期政府公債,如果繼續靠簡單的到期再借、一次接一次延續短期公債,已經難以奏效,這迫使它們推出長期債,把利息和本金的支付壓力平攤到未來許多年,逐年支付。一二六二年,威尼斯政府首先將眾多短期債組合,建立一個債券池或稱為「基金」,然後把該基金股份依證券形式分售給大眾投資者。這種股份實質上是債券,可以在大眾市場上隨意轉手交易。證券市場就這樣產生了,這算是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公眾基金和現代資產證券化的前身。起初,威尼斯的債券只有本地人可以買賣,到十四世紀中期,外國人也可買賣,且很快成為西歐人喜歡的投資標的。
 
  繼續帶你走進金融世界
  繼《耶魯最受歡迎的金融通識課》後,這本書將繼續帶你走進金融世界。本書第一部分探討金融在歷史上為什麼發展艱難而緩慢,我從宗教與文化的角度進行探究,讓你了解為什麼猶太人主導金融世界一千多年,至今仍然如此?為何今日新教國家的實力無敵?第二部分討論債券市場,包括大國興衰的金融邏輯、國富與民富間的張力與出路。第三部分的主題是衍生性金融商品市場: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什麼?如何利用套期保值降低企業風險?期權是什麼?第四部分聚焦基金市場:基金是什麼?如何選基金?如何優化各種基金組合?境外投資如何操作?第五部分回到大家都熱衷的股市話題:股市到底是什麼?應該如何監管?為什麼股市需要開放的媒體?市場的力量是哪些?股票分紅和監管又是怎麼回事?本書的最後一部分回答幾個社會問題:金融市場會擴大還是縮小貧富差距?金融市場是富人俱樂部嗎?資本市場如何促進草根創業創新?金融為什麼具有普惠性?貨幣化、金融化讓社會更好還是更糟?
 
  中學和大學大多沒有金融通識課,更沒有通俗的金融教材,希望我的通識課能成為各位的金融入門課。不管你的專業是什麼,本書的內容都不會有技術上的難度,反而會讓你掌握金融邏輯,透過金融知識幫助財富的創造和成長,過上更好的生活。
 
──陳志武
二○一九年三月四日

第1章 金融緩慢發展的歷史  猶太人為何主宰金融世界? 有人說:「猶太商人打個噴嚏,世界上的所有銀行都將感冒。」還有人說:「全世界的錢,裝在美國人的口袋裡;而美國人的錢,卻裝在猶太人的口袋。」也有人說:「五個猶太商人湊在一起,便能控制全球黃金市場。」這些說法當然有些誇張,但都說明了猶太人的金融實力。 猶太人的成績單的確非常出色。全球的猶太人口大約只有一千五百萬人,僅占世界人口的○.四%,但全球最有錢的企業家中猶太人占比相當高。《富比士》美國富豪榜前四十名中,將近一半是猶太人,而前一千名富豪中,猶太人也接近一半。財經圈中,喬治‧索羅斯、比爾‧蓋茲、羅斯柴爾德與臉書創始人馬克‧祖克柏都是猶太裔。二戰以來,美國聯準會主席以猶太人為主,之前連續三屆主席葛林斯潘、柏南克、葉倫也都是猶太人。而二十世紀的諾貝爾獎得主中,猶太人占了五分之一。耶魯大學的猶太人教授和學生也相當多,所以除了基督教節日外,他們想另外請假只能選在猶太教節日,其他宗教節日則否。 為什麼猶太人的影響力這麼大?在過去的歷史中,猶太人怎麼會到處被驅趕,希特勒為什麼那麼痛恨猶太人?這跟我們之前談到的猶太教和基督教對《申命記》中「外方人」的不同解讀有關嗎? 猶太人的非凡成就 許多人都嘗試解釋為什麼猶太人這麼出色,認為他們好學、勤勞、長於經商等。這些當然都對,但僅是表面現象,是更深層原因導致的結果,而不是原因本身。要回答這些問題,就必須回到歷史的源頭,回到猶太教、基督教的起源,回到這兩門宗教對《申命記》的不同解讀上。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