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

作者:漢寧.貝克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1年03月04日
ISBN:9789865519315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300元

還在死記硬背、刻苦用功嗎?
其實你只需要學習→聰明使用大腦

本書以科學實證翻轉傳統學習思維
理解力讓人腦勝過電腦!
★德國亞馬遜通識教育、學習工具書類暢銷書★

  學習的東西總是忘記,代表舊方法已經行不通。
  提升記憶力?其實不需要,只要提升理解力就夠!

  「科學大滿貫」(Science-Slam)比賽,德國冠軍得主漢寧.貝克,以風趣、易懂的風格,解析數位時代最聰明的大腦學習法。他說「理解」是人類獨享的能力,只有在了解學習與記憶的關聯性之後,才能把知識永久儲存起來。

  透過本書,你將學習到數位時代如何真正學會知識!
  提高理解力,將海量資訊變成自己的知識

  數位時代最新學習重點,本書告訴你:

  》祕密武器是遺忘
  學習不是鍛鍊強大的記憶力,遺忘、生疏、扭曲與偽造才能運用所學所知開創未來。

  》請稍微「沒效率」
  世界不斷在改變,我們必須稍微沒有效率地處理訊息,才能真正理解訊息。

  》要能主動提問
  改變世界的,向來是提出新問題的人,不具批判精神的人,便無法理解事物的道理。

  》發展無法Google的東西
  廣博的通識教育,能以知識創造知識,學識淵博的人學習新知也快多了。

  》必須知道某件事「不怎麼樣」
  不僅需要知道某件事「怎麼樣」,也要知道它「不怎麼樣」。跨越界線的學習,成效更斐然。

  》記得自我質疑
  我們容易在新媒體的推波助瀾下,把自己訓練成偏執狹隘的人。要能思考,以免掉進陷阱。

  》Google前先思考
  親自探究某事,是通往理解的重要步驟,就算搞錯了效果依然存在。

  》製造一點困惑
  激發好奇心,這種「如果怎樣,會怎樣」的思考方式,是電腦完全不懂的。

  了解自己的頭腦就和理解自己一樣,只要熟悉一切都不會陌生。本書提供嶄新的學習方法,藉由探索人類大腦的最新科學研究,生動說明了真正的理解如何顛覆我們的思維。

  第一部分是以科學的角度理解大腦構造,再來透過認識大腦的構造,了解其運作方式,即能認識大腦如如何帶領我們學習、記憶並理解事物。第二部分主要探討大腦學習的過程,以及如何透過教育、訓練方式提升我們大腦的學習力。第三部分探討「理解」,將所學轉變成「所知」,並有效實踐它,並拓展新知與新觀念。

本書特色

  1.打破硬記死背的學習方法:過往那種硬記死背的學習方式,在數位時代怎樣都不夠用。作者以生動而易懂的比喻,協助讀者理解大腦運作的奧祕,了解大腦如何運作之後,便會明白僅有學習還不夠,最重要的是理解,而理解正是人腦之所以勝過電腦的關鍵。

  2.以科學為實證:提出各種學習法的科學實驗,並從實驗結果中相互比較、探討各種學習技巧的不同之處,讓讀者能理解其中的道理,發現過往盲點,從而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破解傳統學習迷思。懂得這些技巧原理之後,再去學習任何事物都會變得更容易。

  3.數位時代用知識創造知識:世界不斷在轉變,未來需要的不是因為苦讀而在考試中表現精準無誤的人。本書想告訴我們的,不僅僅是如何學得好,更重要的是如何發揮對知識的理解並善用知識,不但能夠解決問題,也能擁有開創新局的能力。

  4.讓教育變得更聰明:本書追求的,不僅僅在於個人理解知識,更拓展到教育層面,以聰明的方式向他人傳遞知識,也能提升個人對知識的理解,教學相長,使教育與學習變得迷人。

各界推薦

  ★ 這本書完全打破我對記憶以及學習的想法,並有了新的方向去規劃未來的自己如何吸收以及理解資訊,享受這人類獨有的能力。──文森說書(Youtuber)

  ★ 記憶一直是人成為人最重要的因素,對自己的記憶了解得越多,對自己的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一本深入淺出的學習科普書是二十一世紀必備的案頭書。」──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 在智力和語言的學習領域中,本書是最佳選擇。──理察.大衛.普列希特(Richard David Precht德國知名生活哲學專家)

 


作者簡介

 

漢寧.貝克Henning Beck 

 

  德國圖賓根大學細胞與分子神經科學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Cellular & Molecular Neuroscience)博士,現任職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定期在德國《商業週刊》(WirtschaftsWoche)與《GEO月刊》發表有關大腦研究和創造力等主題的文章,或巡迴演講。著有《打破大腦偽科學》(Hirnrissig,2018)與《犯錯很有用》(Irren ist nützlich,暫譯,2017)。2012年參加「科學大滿貫」(Science-Slam)比賽,以「加快你的思維」(Speed up your mind)為主題,在十分鐘的簡短演說中,以風趣、易懂的獨特風格,最終贏得德國冠軍。 

 

譯者簡介

 

賴雅靜

 

  以將別具特色的優良德文、英文書籍介紹給台灣讀者為職志,翻譯作品囊括兒童、青少年與成人書藉等上百本,有想像力神級的《夢書之城》、暗黑驚悚的《願你安息》、學術味濃厚的《資本的世界史》等,也不乏《蘇菲與白駱駝》《10歲開始學理財》《凶巴巴的貝太太,為什麼變和氣了?》等陪伴兒童的暖心作品。 

│推薦序│越是了解自己的大腦,對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 洪蘭
│推薦序│遺忘,讓我們學得更好;理解,讓我們駕馭電腦  文森說書
│前言│人類獨享的能力——理解力

【第一章:學習】
1.1 腦中硬碟的位置
思維的音樂/題外話:腦科學的聖杯/腦中的樂團指揮?/勤奮練習的神經細胞/災難性遺忘
1.2人腦的學習系統
腦中的接待區/在睡眠中學習/新訊息的通行證/會學習的機器
1.3 遺忘與造假:學習的祕密武器
心智的祕密武器:遺忘/學習的……欸……嗯……那個上限/離奇的供詞/人腦的訊息更新/我們如何忘卻恐懼
1.4  學習技巧大檢驗
反覆練習法/做摘要/記憶口訣與視覺化/畫出示意圖/自我測驗/理想的學習途徑

【第二章:理解】
2.1 僅有學習還不夠
學習的上限/如何讓有學習能力的電腦露出馬腳/降到電腦的水準/對學習的誤解(問題一:來得快,去得也快/問題二:完美無誤的回吐知識,不代表真正理解)/新學習,新思維
2.2 理解的步驟
「E學習」的兩種路徑/思維的現代積木/理解的三階段(第一階段:快速分類/第二階段:發現因果原理/第三階段:發展思維模式)
2.3「啊哈」懂了:一看就懂
條條道路通向腦/不明顯的轉用/「啊哈」懂了的時刻
2.4 到底為什麼?如何辨識因與果
物以類聚/聰明控制/為什麼?為什麼?為什麼?/不提問,就無法長智識
2.5 基模學習:通識教育的意義
事事皆相對:理解的數學/人腦需要新的途徑/運用基模理解/這一切的目的是什麼?/一無所知的人,就得事事Google/通識教育的意義

【第三章:你還在學,或者已經理解了?】
3.1 畫風差異:三種理解的技巧
理解的技巧一:自我挑戰!/休息的力量/理解的技巧二:避免休息的陷阱/創造不確定性/理解的技巧三:改變情境!
3.2 「可解釋」的迷思——對抗最常見的理解陷阱所需的自我防衛課
剃刀法/陷阱一:「根源簡化」──追求所有事物的共因/陷阱二:「奧卡姆剃刀」──追求「美」/陷阱三:吸引力作用──追求偽科學/陷阱四:「目的論的謬誤」──追求意義/避免解釋陷阱的自我防衛術
3.3 籃球員悖論——四種教學法
知識有如耶誕禮物:耗時又費工/步驟一:化被動為主動/步驟二:在已知之上建構新知!/步驟三:加強加流!/步驟四:最後要明白
3.4  誘惑力——未來教育導論
教育是誘惑力的最高境界/讓稅法重新變得迷人!/現代教育翻轉課堂!/現代教育運用數位(與類比)媒體/現代教育從遊戲中學/現代教育讓教師更自由
3.5 五美元的奧祕:理解能創造妙點子
理解的方法「定位」:為何要聆聽他人說的話/理解的方法「因果關係研究所」:如何打造全新的自己/理解的方法「模式思考」:如何自我啟發

參考資料

推薦序

越是了解自己的大腦,對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

  以前去壽宴,大家都是祝賀壽星「長命百歲」,現在光是這句不夠了,在「長命百歲」之前還得加上「身體健康」,因為身體不健康而長命百歲,那是活受罪。偏偏現在的人越活越長,除了能吃、能睡、能動之外,還要心智也健康才行。

  在所有的老人疾病中,大家最害怕的便是失智,尤其是阿茲海默症。當一個人失去記憶,不知道他自己是誰時,生命也就沒有意義了。這個恐懼使得最近有關增強記憶和開發腦力訓練的書非常暢銷,但是從實驗著手,闡明記憶的神經生理本質的書卻很少,本書是難得的一本。

  作者曾經參加過德國的科普比賽,將科學以最簡單易懂的方式介紹給一般老百姓而得過獎(這其實是件不容易的事),這是他的專長,所以本書的寫作就是採取同樣方式──偏向實際的應用而比較少理論的陳述。這一點很適合台灣的讀者,因為老師、父母最想知道的是如何增進孩子的記憶力,最好能對學習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尤其教育部在推動素養導向教學後,對台灣學生記憶的要求比以前更高,明明是數學題,卻有三百字的文字敘述,很多孩子不是不會做數學,而是題目太長,看到後面,忘記前面在講什麼了。

  其實智力測驗基本上就是記憶力的測驗,因為記憶是所有學習之本。所以台灣的記憶補習班越開越多,甚至連父母本身都去報名,每個人對自己都沒信心,都希望有什麼方式來增強記憶,最好能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作者在書中指出其實每個人的記憶能力都差不多,差別在運用記憶的策略上,所以他從記憶的本質(即神經迴路的強化)著手,告訴讀者:凡是跟強化神經迴路有關的方法都能強化記憶。

  作者建議記憶時,採取間隔效應(spacing effect),因為它是強化記憶最好的方法。他說與其一直背,不如間隔開來,每隔一段時間,溫習一下要背的東西,不時把相關的神經迴路提取出來,增加它的連接強度。

  實驗發現連續背誦同一個內容多次以後,大腦會對這個訊息失去新奇感,這就減少了正腎上腺素的分泌,正腎上腺素會增加我們記憶的強度,所以交替學習不同的學科會保持大腦對學習的新奇感。這也是為什麼學校課程的安排是英文課上五十分鐘後,要換上數學課來避免學習疲勞。

  中國有句俗語「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當一直背誦,新奇感消失,注意力退去,只剩下運動皮質區機械性的活化嘴巴後,我們就看到孩子嘴雖然仍在背書,心卻不知跑到哪裡去了。因此作者在書中一直強調好奇心的重要性,老師要先激發孩子的好奇心,他才會去思考可能的答案,當開始思考後,這一條迴路會激發另一條相關的迴路而形成網路,在找出最後答案的同時,記憶迴路也形成了。所以作者說即使不知道答案也沒關係,因為透過思考,這個知識已經進入大腦了,會形成下一次思考的背景知識(或稱鷹架),幫助下一次答案的出現。其實這就是台灣最近在推的翻轉教育,用啟動學生的思考為教學的主要策略。

  另外,作者談到睡眠對學習的重要性,中國的父母有「勤能補拙」的觀念,都希望孩子「頭懸樑,錐刺骨」,最好每一分鐘都在讀書。這個錯誤觀念一定要透過「睡眠會使學習事半功倍」的實驗證據來化解-睡飽的孩子心情比較好,記憶力比較強,思考力比較清晰,學習效果比較強。

  過去看不見大腦內部工作的情形,以為睡眠時大腦在休息,最近腦造影的儀器進步,我們才了解原來睡覺時,是身體在休息,大腦依然在辛勤的工作,它在補充跟學習和記憶有關的神經傳導物質──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孩子在經過一夜的好眠後,大腦補充了血清張素和正腎上腺素,早晨背英文生字比較記得牢,寫報告條理比較清楚。更重要的是深度睡眠還可以防止阿茲海默症,因為在那個時候,大腦中血腦屏障的膠質細胞會縮小60%,讓脊髓液能載滿了新陳代謝廢物運送出去。

  記憶一直是人成為人最重要的因素,對自己的記憶了解得越多,對自己的健康和學習越有幫助,一本深入淺出的學習科普書是二十一世紀必備的案頭書。


洪蘭(中原大學、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 講座教授)

遺忘,讓我們學得更好;理解,讓我們駕馭電腦

  舉凡所有講述學習技巧的書籍,都會盡其所能地告訴讀者:「在這數位時代,超級電腦一分鐘能記憶下來的資訊量,會大於我們一生所有的資訊。」儘管這樣的殘忍話語直接讓身為人類的我感到不少憂慮,但作者接著拋出一個值得慶賀的觀點:就目前所知,幾乎所有生物都可以學習,例如猩猩拿筷子用餐、可愛的拉布拉多擔任導盲工作,但關於理解這項能力,目前還是人類所獨享。

  看到這邊,應該心情好一點了吧?但再返回去思考,儘管人類會思考理解,然而電腦運算速度如此之快,我們是否難逃被吞噬的那一天?

  正如作者所說的,學習的目的不是為了重現過去,而是為將來的抉擇作準備。如果我們上網搜尋「理想伴侶」,的確可以在茫茫大海中找到幾個得到理想伴侶的方法,但生活中呢?大部分的人還是得依靠為數不多的幾段感情關係,自己體悟、自己理解自己,最後才可以找到愛人(你找到了嗎?)。不只這些,當我們想去買房、買車,甚或職涯選擇,即便我們可以儲存如超級電腦這麼多的資訊量,如果始終無法理解何謂「住得舒適、開得舒服、工作得開心」,那抉擇的品質依然堪憂。

  具體化的形容大腦運作,是書中我非常喜歡的元素,作者用極其生動的方式形容大腦記憶的過程。例如:去市中心的某間大樓開會,穿上西裝,踩著皮鞋,禮貌地跟櫃檯人員介紹自己,保全打了通電話給所屬公司,並再三確定身分之後才讓你上樓,但同時一個送外賣的小哥卻不需要通報櫃檯就可以直接上樓了,你該去責怪安保系統的不謹慎,還是這是讓大樓運作更加順暢的巧妙方式呢?

  你沒看錯,作者就是用這種方式來形容大腦裡的運作。主要是想傳達,大腦不會讓每個新訊息任意進入,而是會經過審查、轉送,但如果某個資訊在過去已經屢屢經過審查,好比新的數學公式、難上加難的熱力學,這些資訊若是像每天都會來的外賣員一樣,大腦就會自動放行。

  讀了作者生動的比喻之後,身為麵包狂熱者的我也想到了另一個例子來形容大腦的運作:小巷中的麵包香撲鼻而來,那是我最愛的一間現烤麵包店,步入店內,我最先就是找到我最愛的巧克力夾心麵包,最後再拿個可頌結束今天的採購,過程大概不超過五分鐘,可以如此迅速,主要是因為我已經知道這些麵包是怎麼擺放的。那麼我們的大腦呢?是不是也像一家麵包店,當我想取用某段記憶時,它就會放在那?

  書中作者也將「遺忘」與「學得更好」一起探討:人類為了學得更好,所以讓自己學會了遺忘。讀到這邊,你是否會懷疑自己沒看清楚?那麼再補充說明,如果我們的大腦內已經有個原子筆的概念,我們只要看到類似用途以及外型的東西都會認為是原子筆,直到有人告訴你,某些是油性筆有些是水性,你的大腦就會開始剔除中間混雜的部分,放入各自不同的特徵。簡單來說,大腦為了把更多事情區分來看,不讓相似資訊混在一起,會透過類似釋放記憶體的方法讓我們學得更好。

  這本書完全打破我對記憶以及學習的想法。如果說過去的我在《超速學習》中學到了如何學習新技能,在《大腦喜歡這樣學》中學到了如何吸收學科性質的內容,那我會說,在這本書中,我學到了理解與學習的不同,並有了新的方向去規劃未來的自己如何吸收以及理解資訊。

  不敢說我對這本書的理解一定正確,但我感謝這本書的問世,讓我在閱讀過程中享受這人類獨有的能力。你,準備好善用這個專屬技能了嗎?


文森說書(YouTuber)
 

│前言│人類獨享的能力——理解力 從小我便熱愛上學!這句話聽起來滿怪的,不過我向來熱愛學習新知,上學讓我每天都能盡情嘗試、體驗新事物,而且完全免費,真是一份「豪」禮!我的同學大多認為,求學階段最美好的時刻,就是拿到高中文憑,參加畢業典禮的那一天(至少許多人是這麼說的),但我卻特別懷念第一次上學的日子,這是何其美好的一天呀!我終於得以進入知識的殿堂了。 好吧,有三個原因創造了這份美好的回憶:也許我運氣好遇到了好老師(這一點我大可肯定);也許我們學校特別先進(未必);又或許是我腦筋有毛病。畢竟,大家對於求學階段的學習印象通常不佳。只要看看德語中的表達方式,就知道對「學習」這件事,一般人的觀感究竟如何。說到「學習」,不僅只是「學」、「習」,還包括「苦讀」、「死記硬背」、「刻苦用功」、「一再溫習」;牢記、烙印、反覆練習、填鴨,甚至千錘百鍊。總歸一句話,學習顯然是相當恐怖的一件事;至少在你以上述方法學習時,學習就意味著,把知識從A轉移到B的機械過程。 我們隨時都需要學習。不論是為了因應學校、職場或個人需求,我們都必須不斷進修,才能跟上最新的知識發展。時代的進步如此快速,就連學習與教學領域的專家都可能落伍。不久前我在我的題詩紀念冊中見到:「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這句話,這是我的小學同學題贈給我的,只是當時他萬萬料想不到,由於全球資訊量正以驚人的速度暴增,今日沖擊我們「倒退嚕」的已經不是河水,而是威力龐大的滔滔湍流。就在我寫下這個句子的短短時間內,臉書(Facebook)上已經產生將近二十二兆個位元組的資料,谷歌(Google)處理了一百二十萬條搜尋,而YouTube上已經多出一百個小時的新影片。與此相較,我寫出的句子只占二百一十個位元組。網路上傳播的訊息雖然有許多垃圾,但誰的腳步還能跟上這些持續膨脹的數據量?資訊擴增這麼快,我們還有能力去學習嗎?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