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5種未來科技:掌握未來二十五年的新商機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7月

預見5種未來科技:掌握未來二十五年的新商機

作者:喬.巴克、考特.艾瑞克森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06年05月18日
ISBN:9789867058164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70元

*美國出版人週刊、商業周刊964期書摘特別推薦
*亞馬遜網路書店5顆星最高評價
*政治大學科管所所長 溫肇東教授、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教授 洪明洲教授專文導讀
 「本書指出了一條明路,幫助現今和未來的領袖更了解他們領軍的方向。若你不只想知道我們現在的落腳處,更想知道未來的路,本書絕對是必讀之作。我好喜歡這本書!」
──馬歇爾.葛史密斯,《領導大未來》、《全球領導》作者
 「這是一本極盡未來想像的精心傑作。它回答了『接下來該怎麼走?』這個問題。除了言之鑿鑿的道理,書中更為我們勾勒出不凡的未來願景。」
──托爾.道爾,世界生產力科學同盟榮譽主席
要掌握未來25年的商機,請先理解未來的5種科技領域!
每個人都有了自己的個人數位頻率,只要發聲下達指令就會連結上想要的東西;
一種只有空氣三倍重、隔熱隔音效果奇佳的空氣膠會出現,能大幅降低能源消耗量;
不久我們使用的是無水馬桶,它會將排泄物直接轉換成肥料;
從植物身上提煉出塑膠,這些產物最後可分解為無害的二氧化碳和塵土,消弭廢棄物問題;
引進全新的晝夜測定工具,更新作息表,配合生理節律進行學習及創意思考……
  我們身處於科技騷動的時代,需要一張科技地圖佈局未來,經濟的成長也繫於科技的設計與應用,無法釐清科技的走向,就抓不住未來經濟的方向。
  我哪些科技會改變生活、產業生態,帶動全新龐大的市場商機?你如何理出一套策略、產品或服務,因應未來二十五年的發展?
  我深受世人尊敬的未來學家喬爾.巴克和史考特.艾里克森耗費近四分之一個世紀的時間,找出五種主導我們未來生活的關鍵科技領域:
◎超級科技生態領域—更大、更好、更多!(譬如核融合發電)
◎極限科技生態領域—珍惜你所擁有的一切(譬如空氣膠絕緣體)
◎地方科技生態領域—以小博大,凡事以家為前提(譬如風力發電機)
◎自然科技生態領域—與自然合而為一(譬如有機塑膠)
◎人文科技生態領域—重視我們皮囊內的東西(譬如幹細胞)
  這五種科技為我們打造出未來的工作方式、飲食方式、在地球上移動的方式、建造居所的方式、製造和使用能源的方式、溝通的方式、自娛的方式、以及醫療保健的方式。唯有瞭解這五大”科技生態”的成長與進化方法,才能順勢活用公司人才與資產,充份發揮各領域所帶來的契機。
作者簡介
喬.巴克&史考特.艾瑞克森
  對於未來的研究,教育管理博士喬.巴克(Joe A. Barker)和哲學博士史考特.艾瑞克森(Scott W. Erickson)兩人的經驗加起來早已超過六十年。
  喬.巴克是《未來優勢》(Future Edge)一書的作者— —這本深受世人好評的平裝暢銷書,當年是以《範型》(Paradigms)為名再版上市。如今他是國際知名的演說家,也是科技、範型轉變、和商業未來論的全球專家。
  史考特.艾瑞克森擁有未來學家/諮詢顧問的身份,曾擔任過企業主管,在製藥界有十五年的豐富經驗,對於兒童的行為和心理健康也有五年的實際經驗。

  我們身處一個科技騷動的時代,整個社會都是由這些基礎科技建構而成。而這場混亂的關鍵指標在於,每當我們審視這個世界所面臨的重大問題,總會發現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史上罕見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解決辦法竟然多於眼前遇到的問題。雖然聽來很不可思議,但我們一定會提出證明,為你解開疑惑。
  除了上述發現,還有第二個令人意外卻同等重要的發現:不管我們選擇用哪種科技解決眼前的問題,都會產生串聯效應,造成所有科技間相互影響。錯誤的選擇所產生的效應更是可怕,禍害不僅在幾年內浮現,甚至延續數十年,對商業、社區及國家的未來都將造成全面影響。   本書就是在探索這些選擇,釐清人類面臨的各種可能未來。身為未來學家的我們,花了二十五年時間潛心鑽研這個現象,我們相信已經辨明未來的五大主要方向,每一個方向背後都受到特定科技強烈驅動。我們對這些未來方向及其旗下的科技群組深感樂觀,它們每一項都能為我們提供龐大的全新商機和嶄新的生活方式。
  一旦確定了方向,就能利用其中的科技解決方案形塑社會未來至少二十年至五十年的發展。這些選擇的長期效應極可能起碼影響一百年。
  可以想見的是,不同國家、地區或團體會做出不同的方向選擇,而每一種方向都有許多正面的長遠利益。
  然而,現在有些小團體正在做勢必對你我的未來造成影響的決策。諷刺的是,許多做決策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們的決策價值雖然被攤在陽光下檢驗,卻往往只看短期的利害得失,忽略了未來的長期效應。
  這種拼湊式的短效辦法危險又不正常,可能造成科技的錯誤結合,未來的效能和相容性都將出現嚴重問題。此外,整個決策過程根本沒有找受此決策結果衝擊最大的當事者參與討論。
  當你閱讀本書時,會注意到我們完全略而不談上述幾個主題。因為當我們籌畫本書時發現,若要一氣呵成地把自己的構想表現出來,絕對不能碰觸戰爭、政治和宗教等議題。雖然這些議題深受科技影響,也對科技造成一定影響,但要釐清其間的關聯性,必須專著論述才能清楚說明。因此,我們先收起這些紀事評論,日後再正式發表。我們相信這本充當開路先鋒的著作,絕對能提供綽綽有餘的素材,供大家深入思考。
  我們誠摯希望本書能激起廣泛的討論,相信我們的未來應該掌握在民眾自己手上。
教育管理博士喬.巴克哲學博士史考特.艾瑞克森
推薦序一未來科技之旅◎洪明洲
如果這個世界是在不知名的渾沌不明下演化,你會以怎樣的態度看待未來?
答案很清楚,如果未來是渾沌的,我們會任由此一渾沌力量「擺佈」──看天吃飯。
  當然,人們對於形塑未來的力量不全然「渾沌」,人類不斷探求大自然的知識,對於環境運行變化的原理與軌跡已有相當的理解,我們除了能因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等自然規律外,人類也能改變大自然的規律,讓每一天都是春天,都是我們想過的好日子。
  相對於大自然,人類的力量其實非常渺小,但是科技給予人類掙脫大自然限制的「龐大」力量。不管是因應或改變大自然,我們藉助科技擴展自我的微弱力量。「科技」是什麼?它就是改變,它是使夢想成真的一種能力。
  談到「改變」,人類並非都是藉由科技力量來達成改變,真正驅動改變的是意識力量,而非科技力量。美國賓州的艾米許(Amish)至今過著不用電力而與世隔絕的生活,它說明:即使活在科技文明最發達的地方,若不想有所改變,科技也奈何不了我們。
  不過,人的意識或認知受社會潮流影響,如果整體社會在改變,單獨個人很難置身事外,他會隨之改變。所以,「改變」是人的意識力量與社會力量交互促成的,當社會在改變,每個人對「過不一樣日子」的期望會增加,改變就會發生。
科技生態
  科技是促使我們期望「過不一樣日子」的主要驅力,它的影響卻是繞過「生態系統」而發揮出來。當科技形成生態系統,它就是本書所說的「科技生態」(TechnEcology),它打破自然力量帶來的均衡,跳脫自然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它所形塑的建設會構成社會體制的一部分,推動人們不得不接受它帶來的改變。
  我們最熟悉的「科技形塑未來」,莫過於本書「緒論」介紹的「汽車生態系統」。車輛的動力科技驅使社會形塑許多基於車輛行駛的周邊建設:馬路、修繕服務、交通資訊……,這些構成「生態系統」,我們在這系統下,不知不覺地買車、開車、愛車、依賴車……。不同於生物演化系統,此種生態系統好似人類「預先設計好」的系統,只要人們想過「不一樣」生活,我們就能運用科技,打造我們想要的力量,形塑我們要的未來,我們的生活也就因此改變。
  未來我們如何形塑哪些「不一樣」的生活呢?本書依據「科技生態系統」,為我們設想若干「預先設計好」的生活模式,先讓我們來一段「未來之旅」的探訪。
科技地圖
  關於未來趨勢,這本書提供最多、最完整的有關於科技基礎的預測。許多「未來學」專家的功力只能針對少數科技發展,例如,只就機械人、電子商務、基因改造………等專業,從事預測。本書解說科技如何形塑未來,它避談艱澀的科技發展,而將許多科技聚合(Convergence)為「五大領域」,建構一幅能布局未來的「科技地圖」,讓讀者按圖索驥,找出科技形塑出的最可能發生的未來。
  本書不談類似奈米、資訊、基因………等科學主題上的科技,所有科技都從「用途目的」重新檢視,再予以分類,作者得出的「五大領域」是:
1.超級:更好、更大、更快、和更強的科技領域
2.極限:透過方法與製程的改良以節約資源的科技領域
3.地方:能由當地直接供應的科技領域
4.自然:從大自然滋生的科技領域
5.人文:人類心智所創造的科技領域
  上述「五大領域」涵蓋很完整的科技趨勢,從這樣的分類可以看出作者對科技持廣泛、宏觀的看法,科技不僅限於物質,它還有人文(非物質)的部分。作者介紹各領域科技時,不侷限於科學意義與功能,而用生態角度來確認科技的發展方向,並從解答以下四個問題中,為五大領域各別提出發展的準則:
該領域對「物資資源」的態度是什麼?
該領域對「科學和技術」有何看法?
該領域如何看待「它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
該領域對「工作和休閒」有何看法?
情境模擬
  本書介紹各科技領域的概念與準則後,會列舉每一科技領域的專家,以及正在發展的相關科技,讓我們切確掌握科技進展狀況。不過本書最精采的是:它為每一科技領域所作的未來「情境模擬」。
  「情境模擬」是皇家荷蘭蜆殼石油公司(Royal Dutch Shell)1970年代發展的策略規劃方法,它把未來分為少數幾種替代性的未來(Alternative futures),或稱之「情境預演」(Scenarios)。其論點是:未來發展會循著某種主宰性動因(Driving forces)而出現幾種可能變化,因此,我們必須為這些可能發生的情境建立「預警」(Early Warning Signals),預作準備。
  為了深入瞭解「情境預演」的意義或訊號,通常會以「故事」(Narratives)形式描述所預演的未來情境,作者在這方面下了不少功夫。每個「五大科技領域」都有個別的生動、有趣故事,讓我們彷若「回到未來」。對於缺乏科技背景的讀者,它們應該更為管用──可以用閱讀科幻小說的心情來體驗真實的未來,我相信這些都是目前社會正在蘊釀的情境,「預演」讓我們先到「未來」探訪,然後思考:如果未來是如此…………,目前我應該做哪些準備?
  我很少讀到這樣生動且實用的「科技書」,本書好似一本科技工作手(Workbook),它為讀者展開一段輕鬆、簡易的「未來科技之旅」。旅行中,請務必依據「五大科技領域」來作「如果………應該怎樣」的思考練習,這是本書能帶給讀者最大的收穫。
(本文作者為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 洪明洲教授)
推薦序二未來科技的情境導覽溫肇東
  去年底曾到瑞典、丹麥及德國參訪「未來研究」機構,因為台灣欲從OEM轉型升級,必須對未來的生活脈絡、科技情境有所理解,有所判斷的方法,才有可能開發出有競爭力的創新產品與新興事業。
  《預見5種未來科技》一書正是及時雨,本書認為日新月異、眼花撩亂的科技發展,已無法用「高」科技來涵蓋。作者透過「領域」與「生態」的概念加以統整,依科技的成長與進化分成五種領域:超級科技、極限科技、地方科技、自然科技、與人文科技。他們分別代表五種不同的科技典範(Paradigm):「超級科技」著重的是更大、更多、更好;「極限科技」強調珍惜人類所擁有的一切;「地方科技」以少為貴,以家為前提;「自然科技」希望與自然合一為上綱;「人文科技」重視人們自己身體與內心的東西。
  本書透過這五種典範來說明,不同科技在各領域的應用,一些正在浮現與可能的發展,例如:能源、人口、食物、交通運輸、原料、通訊、房屋建築、保健醫學、水資源、機械人、電腦模擬等。作者搜集大量的資料與想像,將各種可能的情境鋪陳出來,說明科技提供我們的解決辦法其實是多於眼前遇到的問題。從對未來不同路徑的「視覺化」,讓我們有機會去辨識與形塑我們所希望的未來。
  本書依序先介紹每一種科技的定義,然後說明他們對物質資源、解決問題、與大自然的關係,及人類自身的課題等四個面向的觀點。第一章還準備了一個「自我評量表」,讓讀者瞭解自己的觀點比較接近哪一種典範。
  每個領域作者也都介紹該領域主要的提倡者,其思想及創作。如:在超級科技中,介紹了科幻小說作家艾西莫夫、物理學家賀曼康恩,及經濟學家朱立安賽門等;極限科技則有「寂靜的春天」的瑞秋卡森、「人口爆炸」的保羅矣列克、「公共的悲劇」的哈汀,及最近才應台達電來台傳授「綠色資本主義」的羅溫斯;地方科技由「少即是美」的修馬克領軍、「生命象徵」與「世界現象」的來斯特布朗等;自然科技包括「DNA雙螺旋」的華生及克里克、蓋婭的洛夫洛克等;人文科技則包括多位生物學家和管理者戴明及杜拉克等,有興趣的讀者可以進一步去認識他們。
  在未來研究中比較難表達的是未來情境的模擬,有些企業如:松下、NEC、DoCoMo、Intel、飛利浦等都有對「未來生活想像」的展示館。純粹用文字要如何帶領讀者的想樣?作者以我們或我們的子孫在2050年寫給我們這一輩的書信方式,分別描繪了2050年或2030年五種科技領域的情境模擬。用書信的方式來表達是很有創意的一招,比較不是那麼正式,可隨意發揮但又達到「情境導覽」的功能。
  在結語中,作者特別回顧上個世紀汽車業和石油業的發展,說明我們如何選擇了這兩個相互交纏的科技,對這一百年來的人類文明社會與生態的影響與衝擊。其實人類在當時還有其他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後果可能大不相同,提醒人類對科技的抉擇會造成較永續或不永續的後果。
  本書跳脫比較狹隘「超級科技」的思維,加入「極限、地方、自然、人文」等較寬廣的面向,可大大拓展我們對科技的視野。相對台灣過去發展偏重往「主流」價值鏈力爭OEM加工的心態,無疑是一種解放。作者呈現了多種可能性,啟動人文與科技的對話,我們是可以「管理 」未來的科技,而不是放任科技去主宰我們的未來。
  雖說因台灣所處的地位與力量,可能無法左右大部分未來科技的發展,但在急遽變化的科技形成過程中,若我們能更早認識與解讀各種跡象,是否更能找到我們安身立命的機會與定位,趨吉避凶讓台灣得到較適當的發展。因產業的轉型需要相當的時間,若不能及早調整,很多事情過了頭就很難逆轉。因此能某種程度地想像或預見未來的科技發展是很重要的功課。
(本文作者為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 溫肇東教授)

緒論 001 科技新視界1978年,《大趨勢》(Megatrends)一書作者約翰‧奈思比(John Naisbitt)將高科技(high tech)這個詞彙普及化。憑藉這個標籤之助,所有精密科技都被提升至等同於「主教」或「高教會派」的地位,也就是全能的、神奇的、被崇拜的。奈思比貼上的這個標籤暗示兩種類別:高科技與想當然耳的低科技。然而,在我們逐步往更精密的科技紀元邁進時,必然會對「科技」二字做出更精確的描述。某種意義來說,我們需要一種協助為未來布局的科技地圖。就像我們在實體世界地圖上找到自己城鎮的所在位置一樣,現在我們需要某種概念地圖,以便為那些不斷冒出頭的新產品和新製程找到自己的位置,更了解這個科技的「未來新世界」。 名稱、座標都清楚無誤的地圖,好處不勝枚舉。舉例來說,1990年代,美國投資界試圖界定「新經濟」(new economy)這個字眼,當時他們使用的科技標籤──高科技、奈米科技、生物科技和資訊科技──都太語焉不詳,以致不太好用。由於世界經濟的長期成長深繫於科技的設計與應用,除非我們先釐清科技走向,否則恐怕永遠無法掌握未來經濟的方向。 自這個世界有人類以來,就是靠工具打造未來。只不過現在我們用更新的玩意兒取代了昔日的斧頭、弓箭和生火工具,例如氣象衛星、核子反應爐,乃至電腦網路和電腦斷層掃描。我們已經從簡單工具的製造者演化為複雜科技的製造者。 現今科技比以往任何一個時期更深遠影響我們的未來。每天至少有一則重大科技新聞公諸於世,這點或許讓人吃驚。科學家每天都有新發現,這些發現為新的科技發展埋下種子,未來勢必影響和改變我們生活的各個層面。 過去十年間,已有幾位作者針對科技方面的重大議題著書立論。有些作者以高科技為題,大談如何銷售或維持高科技的榮景。有些作者則針對特定類別的科技著書寫作,如永續科技、太陽能科技或生物科技等。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試圖在首部著作《創新的兩難》(The Innovator’s Dilemma)中說明在科技界維持領導優勢為何如此困難,後來又在第二本著作中嘗試展現成功的科技領導策略。 這些著作顯然都在探討科技對現代商業和社會的影響,卻沒有談到什麼方法可以幫助我們了解科技對未來的影響。哪些科技發展模式是商業界、工業界、政府及學術界必須留心注意的?哪些方法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及整頓這個科技世界裡大批出現的新產品和新製程? 為了探索這些問題,我們花了近二十五年時間讀遍各刊物的科技報導,並且一一登錄。讀過數萬篇文章、舉辦成千上百場討論後,我們終於可以發表一篇史無前例的革命性宣言:我們已經找到一種幫助理解所有科技發展的新典範(paradigm)。這個全新的典範有一組簡單的規則,每個人都可用以檢驗和歸類新科技,歸類標準則視科技目的而定。 2004年,我們花了六十天登錄三百多則新聞,下面特別挑出十五個與科技相關的標題說明本意。你不妨試試能否從這份清單裡看出什麼規律模式。對我們而言,這個模式再明顯不過;相信讀完本書後,你也會很快一眼看出其中的模式。 ˙「個人原子動力飛艇」〔《科技時代》(Popular Science),2004年6月〕 ˙「控制飲食可延長壽命」〔《財星》(Fortune),2004年6月14日〕 ˙「冷燄降低污染」〔《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2004年6月5日〕 ˙「侵入性真菌侵襲自然景觀」(《新科學人》,2004年6月5日) ˙「飛快光束使電腦晶片如虎添翼」(《新科學人》,2004年6月5日) ˙「氫有助於清除柴油引擎的廢氣」〔《富比士》(Forbes),2004年6月21日〕 ˙「鳥兒如何趕走巢內的蟲」(《新科學人》,2004年6月5日) ˙「會運算的細菌」〔《科技評論》(Technology Review),2004年6月〕 ˙「以食物濟貧的網站」〔《優涅讀者》(Utne Reader),2004年5-6月〕 ˙「可穿在身上的戰鬥機械裝置」(《科技時代》,2004年6月) ˙「永續科技讓農村重生」〔《大地之母新聞》(Mother Earth News),2004年6月〕 ˙「從沼氣中取得能源」(《新科學人》,2004年5月) ˙「基因罐頭豬肉的威力」(《新科學人》,2004年5月) ˙「賽格威(Segway)的下場?」〔《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2004年6月12日〕 ˙「群眾的智慧:書評」(《經濟學人》,2004年5月29日)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