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布的小汽車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吉布的小汽車
◎認識多元文化、看見世界、核心素養學習的最佳新公民繪本!
◎臺南市智慧森林兒童閱讀文化學會理事長黃愛真老師專文導讀,帶領讀者思考延伸議題
兩個小男孩的相遇,交織出有趣又動人的故事。
即使生活背景不同,喜愛小汽車那顆單純的心,卻是相同的……
吉布是沙漠裡的牧羊人,最喜歡自己動手做小汽車,
寶特瓶、鐵罐、壞了的拖鞋,什麼都可以拿來用!
但是,爸爸卻叫他把這些破銅爛鐵丟掉……
丟棄的途中,吉布遇到了來自異鄉的大衛,
兩個喜愛汽車的小男孩會迸出什麼火花呢?
本書是作者市川里美根據自己非洲旅遊的真實見聞繪製而成,書中描繪了廣闊的黃土大漠、沙漠中緩步而行的駱駝和山羊、人們與自然和平共存的生活型態,為讀者展示了獨特的非洲風景,讓孩子能夠透過本書認識和臺灣迥然不同的文化,培養接軌世界的國際觀及多元文化價值觀。
書中吉布利用外來觀光客留下的寶特瓶、空鐵罐等物品製作小汽車,以巧手將垃圾搖身一變,變成了一輛輛獨一無二的玩具汽車,生產過程中沒有製造一絲浪費。親子共讀此書時,家長不妨藉機教育孩子培養愛惜玩具的習慣,父母和孩子也可以一起動手製作小汽車,不但能減少購買玩具造成的金錢花費,更能創造親子間難忘的回憶,讓手作小汽車成為彼此獨一無二的珍寶!
吉布遇到了來自異鄉的大衛,兩個小男孩都喜歡汽車。他們的生活背景很不一樣,吉布住在較為原始、純樸的非洲;而大衛來自資本主義社會,和家人開著車來到非洲度假;讀者可以從書中看到兩種文化及經濟型態的對比。但即使兩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喜愛小汽車那顆單純的心,卻是相同的。讀者閱讀時,不妨多咀嚼「相同」與「不同」兩個概念,方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樂趣。
得獎紀錄
第76梯次「好書大家讀」選書
專家好評推薦(依姓氏筆畫列名)
顏如禎/臺北市日新國小教師
葛琦霞/悅讀學堂執行長、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楊雯婷 (捲捲姊姊)/說故事姊姊
黃愛真/臺南市智慧森林兒童閱讀文化學會理事長
故事從一大片黃色沙漠展開,讓在台灣較少機會接觸沙漠的我們,能藉由畫面看見沙漠生活的日常。愛汽車的男孩吉布,利用幫家裡牧羊的空閒時間,在他的巧手下,將周遭廢棄的東西,變成一輛輛可愛的小汽車。爸爸卻認為沒用,要求他丟掉小汽車,吉布該怎麼辦呢?還好,最後他聰明的化解了危機,趕快一起來瞧瞧這個精采的故事。
閱讀後和孩子們一起聊聊,我們與故事主角吉布,有著什麼不同的生活,並帶孩子看見不同區域人們生活的樣貌。繪本讓我們打開視野,看見更廣大的世界!──臺北市日新國小教師 顏如禎
這本書的作者市川里美,透過溫柔的色調、細緻的筆觸,勾勒出非洲沙漠的遼闊風貌與牧羊人的生活型態,讓我們看到不同世界的孩子擁有汽車的不同方式。書中呈現兩個不同的世界,有不同的價值觀,不同的文化,父母親對待孩子也有相當不一樣的態度。我們一方面為吉布的汽車感到不捨,但也為吉布的機智與負責態度叫好。吉布提醒我們:真心想要擁有的東西,用自己的雙手創造,更有價值。──葛琦霞 悅讀學堂執行長/台北市立大學學習與媒材設計學系兼任講師
因為工作的關係,常有機會和家長聊到孩子的各種問題,其中以孩子不愛惜玩具最讓媽媽們煩心。其實家長們也知道不能溺愛孩子,但在溺愛和不買玩具兩者之間真的很難拿捏得宜。加上現在孩子的物質生活都非常富裕,無論是免費公共設施的遊戲或是家中的玩具都不虞匱乏,常讓孩子覺得這些都是隨手可得的。
牧羊人吉布可以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生活,雖然他的經濟並不富裕,卻能找出辦法,靠著爸爸的謀生工具與自己的巧手做出想要的玩具,更可以靠著自己的創意,得到一筆意外之財。吉布可以作為孩子的榜樣,讓孩子培養愛惜玩具的習慣;家長更能學習吉布利用身邊的材料DIY製作小汽車,來和孩子一起「動手玩創意」,既能增加親子交流,也能達成廢物回收再利用的環保目標!──說故事姊姊 楊雯婷 (捲捲姊姊)
*閱讀年齡:5~8歲親子共讀;9歲以上自己閱讀
作者簡介
市川里美
1949年出生於日本岐阜縣,1971年開始旅居法國巴黎,並自學繪畫。她的筆觸溫暖細膩,擅長描繪孩子、野花等美好的事物。目前已出版七十多本繪本,曾獲日本講談社出版文化獎繪本獎、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美術獎,並於1997年獲頒巴黎市長榮譽獎章。
譯者簡介
武娟
北京外國語大學應用英語系畢業,法國巴黎政治學院市場與媒體碩士。2007年開始踏入童書出版工作,熱衷於童書翻譯,推介各國的優秀童書給大朋友和小朋友們。
導讀
兩種文化下孩子的生活
吉布是一個生活在沙漠的牧羊人。從圖畫書翻開的蝴蝶頁,我們可以看到黃土綿延,小小的雜草叢和幾棵樹在其間零星生長著,也可以看到黃土中依傍石頭而建立的聚落,人類與動物和自然和平共存。而從外地來的孩子大衛,可以作為一種對照,讓讀者清楚的看到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與經濟型態。
牧羊人吉布善於利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如鐵罐、瓶蓋、寶特瓶等等,製作他最喜歡的小汽車,但父親認為這些車子無法換取「金錢」,沒有用處,命令他丟掉。然而,吉布意外發現在市集擺攤,能將車子依父親的願望「處分」,又可以賺取金錢,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最後,吉布賣掉了所有小汽車,買了許多東西回家,包括他需要的剪刀。某種程度而言,吉布巧妙的解決了父親給他的難題,也有了經濟的生產力。
生長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孩子大衛,和吉布一樣喜歡汽車。大衛一家人開著汽車,穿戴著墨鏡、遮陽帽與T恤進入黃土大漠,碰巧遇到了吉布。從兩人相遇的跨頁,以及隨後吉布拿起大衛小汽車的畫面,我們可以看到兩種文化的差異:外來者的物質生活文化,及觀光客帶來的寶特瓶、鐵罐等工業生產物件,可能會帶來許許多多的垃圾。然而,這些被視為汙染的垃圾,在吉布的巧手中成了玩具汽車,成為回收再利用與環保的例子,並且在市集中再度被外來遊客如大衛購買回去,形成一個有趣的循環。
兩個孩子,除了代表兩種文化的差異,也呈現了兩種經濟型態。筆者任教經濟弱勢的區域,孩子們下課後大多成為家中的隱形勞動力。吉布也是如此,他必須幫爸爸放牧,且必須自己想方設法培養經濟力,而手做小汽車意外成為一種換取金錢的管道。再看看大衛這個外來的旅客,和父母到吉布居住的城市度假,擁有經濟能力購買工業化生產的漂亮小汽車,與吉布形成鮮明的對比。
吉布的生活雖然不是那麼富裕,卻與自然和平共存,製作小汽車的材料更是取自於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與大衛的精美小汽車對比之下,讀者能夠反思現代物質文明帶來的問題,並擁抱原始、純樸的生活方式。
文/黃愛真
臺南市智慧森林兒童閱讀文化學會理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