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二冊):鄉情深知與影劇創新精選集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第二冊):鄉情深知與影劇創新精選集
第一輯【愛鄉土更要知鄉土】收錄於本書中的六篇文章,不管是老街或書院等有形之文化資產,或者是文化旅遊、布袋戲、歌仔戲、京劇等非物質文化資產,它們都是共同建構形塑臺灣文化資產重要的元素,當中包含眾多文化形式與內涵,相信對當代臺灣社會大眾文化之理解,有所提升及助益。
第二輯【我們時代的影劇生活文化】呈現熠熠閃亮的影劇作者,汲取和吸納了臺灣充沛的文化和生活,在對的時空之下,以電影或戲劇形式,借取繼承和創新的手法,創作出令人矚目的大眾影劇作品。如侯孝賢贏得坎城影展最佳導演獎的《刺客聶隱娘》;李安戲劇假扮的《色∣戒》;流行音樂天王周杰倫《不能說的‧秘密》和《天臺》的跨界電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高行健的全能戲劇《八月雪》與《冥城》,以及;李國修《三人行不行》系列的生活喜劇等,臺灣,雖是蕞爾島國,但當代民眾幸福地享受到花團錦簇的大眾影劇文化。
本書特色
聚焦當代臺灣大眾文化的新視野與多面向呈現,
順應當代大眾新文化思潮趨勢,
形塑臺灣能成為一座不斷被發現的深層多元文化島嶼。
作者簡介
陳正茂
學歷
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
輔仁大學中國文學系學士
教職
臺北城市科技大學觀光事業系 專任教授
宜蘭大學博雅學部通識教育中心 兼任教授
真理大學 講師
著作
期刊論文
〈國府治台初期「再中國化」政策之探討〉、〈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台灣布袋戲為例〉、〈另一條道路—— 左舜生與香港第三勢力運動之研究〉、〈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台灣歌仔戲為例〉、〈投機或被利用:「政建協會」、蔣渭川與「228」〉、〈文化資產與觀光產業之研究—— 以台灣京劇為例〉、〈最後的訴求與迴聲—— 以50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聯合評論》為場域之分析〉、〈初試啼聲:謝澄平與《自由陣線》集團的緣起緣滅〉、〈自由主義者從政的悲劇—— 論「吳國楨事件」及其始末〉等近80篇。
專書論著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少年中國學會史」》、《曾琦先生年譜》、《左舜生年譜》、《在野的聲音》、《傳記與思想》、《中國青年黨研究論集》、《醒獅精神—— 青年黨人物群像》、《各擅風騷—— 民國人和事》、《臺灣早期政黨史略(1900—1960)》、《敝帚自珍—— 陳正茂教授論文自選集》、《逝去的虹影—— 現代人物述評》、《文化資產、第三勢力及政治人物—— 陳正茂教授杏壇筆耕集》、《韓戰前後臺灣政治史上的巨變與紛爭》等10餘部書。
另編有《中國青年黨史料叢刊》(21冊)、《曾琦先生文集》、《左舜生先生晚期言論集》、《五○年代香港第三勢力運動史料蒐秘》、《被遺忘的學者—— 常燕生教育政治論文集》、《聯合評論》、《新路周刊》、《自由人》、《少年世界》等。
張憲堂
學歷
佛光大學文學所博士,主攻戲劇。
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戲劇組碩士。
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
經歷
現為臺北城市科技大學數位多媒體系暨演藝事業系副教授
研究領域
高行健研究、戲劇與文學研究、影視研究、表演研究、藝術與文化研究
聯絡方式:email:htchang@ tpcu.edu.tw
總 序
第一輯愛鄉土更要知鄉土
導 讀
壹、慈悲歡樂的行腳:當代臺灣媽祖旅遊文化
一、本章導言
二、媽祖神蹟演化與媽祖信仰及其在臺歷史
(一)媽祖神蹟與傳說
(二)媽祖信仰的源始
(三)媽祖信仰在臺灣
三、媽祖文化旅遊的參訪重點
四、媽祖文化旅遊舉隅:以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為例
五、結論:臺灣媽祖民間信仰的文化意義
貳、人生一場掌中戲:臺灣布袋戲文化
一、本章導言
二、常民文化:布袋戲在臺灣的演進史
三、布袋戲之類別與表演特色
四、李天祿「亦宛然」的布袋戲人生
五、「五洲園」通天教主的黃海岱
六、黃海岱的布袋戲風格與特色
七、結論:從文化觀光視角看臺灣布袋戲的前景與未來
參、作戲空看戲憨:臺灣歌仔戲文化
一、本章導言
二、歌仔戲在臺灣的源起與演變
三、臺灣歌仔戲的進程四重奏─由內臺歌仔戲迄於現代劇場
(一)紅遍全臺的內臺歌仔戲
(二)廣播與電影歌仔戲的時代
(三)曾經輝煌的電視歌仔戲
(四)邁向精緻的現代劇場歌仔戲
四、歌仔戲的表演藝術與結構
五、臺灣歌仔戲的一代奇葩:楊麗花其人其事
六、明華園歌仔戲團孫翠鳳的耀眼成就
七、結論:酷愛看戲的臺灣文化與歌仔戲的未來
肆、悠揚戲曲時光穿越:臺灣傳統京劇的傳承
一、本章導言
二、梨園春秋─京劇的名稱、源起與發展
三、京劇的內容和表演藝術及其戲劇結構
(一)京劇的裝扮、服裝與道具
(二)京劇的腔調和音樂
(三)京劇的表演藝術
(四)京劇的戲劇結構
四、日治時期京劇對臺灣戲劇之影響
五、戰後京劇在臺灣之發展
(一)戰後京劇團的分批來臺
(二)特殊現象的軍中劇團
(三)培育新生代的戲劇學校
(四))七○年代以後迄今的臺灣劇運
六、結論:與文化觀光相結合─京劇在臺灣的檢討
伍、地方創生與臺灣老街文化
一、本章導言
二、先民之路─老街形成的原因
三、滄海桑田─老街的演變與建築
四、歷史記憶的印記─老街導覽
(一)迪化街
(二)艋舺老街
(三)三峽老街
(四)淡水老街
(五)新莊老街
(六)深坑老街
(七)金山老街
(八)鶯歌老街
(九)九份老街
(十)大溪老街
(十一)楊梅老街
(十二)北埔老街
(十三)湖口老街
(十四)苑裡老街
(十五)梧棲老街
(十六)大里老街
(十七)鹿港老街
(十八)溪湖老街
(十九)草屯舊街
(二十)西螺老街
(二十一)安平老街
(二十二)善化老街
(二十三)鹽水老街
(二十四)通山老街
(二十五)旗山老街
(二十六)美濃老街
(二十七)東港老街
(二十八)豐田老街
(二十九)馬公老街
(三十)金門模範街
五、結論:從文化觀光視野看老街的活化與再利用
陸、要談教育翻轉先看臺灣現存的傳統書院制度
一、本章導言
二、書院的產生與結構
三、清代臺灣書院列表
四、臺灣書院(含西式)簡介舉隅
(一)學海書院
(二)明志書院
(三)英才書院
(四)磺溪書院
(五)文開書院
(六)白沙書院
(七)仰山書院
(八)鳳儀書院
(九)道東書院
(十)興賢書院
(十一)藍田書院
(十二)登瀛書院
(十三)屏東書院
(十四)文石書院
(十五)理學堂大書院
五、結論:書院的功能、意義與運用
第二輯我們時代的影劇生活文化
導 論
壹、熱的文本、冷的影像:侯孝賢《刺客聶隱娘》的影像與書寫
一、本章導言
二、熱的文本書寫
三、冷的影像
四、結論
參考文獻
貳、李安《色│戒》中的戲劇假扮
一、本章導言
二、《色│戒》的戲劇扮演
三、《色│戒》年代風格的戲劇扮演
(一)抗日話劇的時代
(二)寫實主義戲劇的表演風格
(三)斯坦尼拉夫斯基的演員扮演
四、王佳芝到李安的假扮
(一)王佳芝的假扮
(二)易先生的假扮
(三)李安的影像假扮
五、結論
參考文獻
參、品味高行健新劇型二種:《冥城》和《八月雪》的異想世界
一、本章導讀
二、《冥城》的異想世界
(一)《冥城》與《大劈棺》文本戲劇性之比較
(二)《冥城》與《大劈棺》劇場表演性同工異曲
三、《八月雪》演出的異想世界
四、《冥城》異想世界的繼承與創新
(一)《冥城》的傳統繼承
(二)《冥城》的創新
五、《八月雪》異想世界的省思
(一)去拼貼、去異國情調
(二)「現代東方式歌劇」╱「全能的戲劇」的追求
(三)表演三重性的被理解度
(四)古典的回歸
六、結論
(一)劇本意識與劇場意識的交融
(二)化西方表現的程度
(三)表演體系的建立
(四)演出現實的考驗
參考文獻
肆、高行健在《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和《夜遊神》的情欲書寫
一、本章導言
二、《生死界》、《對話與反詰》和《夜遊神》的情欲
三、高行健的情欲與表演的建構
四、高行健個人主體的追尋
五、結論
參考文獻
伍、流行音樂才子的跨界:論周杰倫的電影創意
一、本章導言
二、創意釋意
三、《不能說的‧秘密》與《天台》創意比較
(一)類型的創意
(二)音樂的創意
(三)視覺場面的創意
(四)文化懷舊的創意
四、結論
參考文獻
陸、李國修《三人行不行》文本空間的荒謬性透視
一、本章導言
二、生命展示的空間
三、命題與研究限制
四、《三人行不行》文本空間的形式
五、文本空間的荒謬性
(一)生活現實的荒謬
(二)戰爭的荒謬
(三)政治的荒謬
(四)兩性人際的荒謬
(五)語言的荒謬
六、結論
參考文獻
總序
本書一共有四個精選集,是由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學報的四位編輯委員:江燦騰、林慶文、陳正茂、張憲堂分工合作而成的──兩冊版「當代臺灣本土大眾文化」──精選集彙編著作。
上冊是江燦騰與林慶文兩位編輯委員合著而成,以「雙源匯流與互動開展」的論述主軸組成第一精選集《一個當代臺灣佛教大眾文化詮釋者的歷程告白(江燦騰著)》與第二精選集《當代臺灣小說中的日常宗教書寫(林慶文著)》的各具特色的多樣性相關書寫。
下冊是陳正茂與張憲堂兩位編輯委員合著而成,以「鄉情深知與影劇創新」的論述主軸組成第三精選集《愛鄉土更要知鄉土(陳正茂著)》與第四精選集《我們時代的影劇生活文化(張憲堂著)》的各具特色的多樣性相關書寫。
以上兩冊版四精選集的更近一步內容導讀,讀者可以在每一精選集的各別相關導論中讀到。至於為何現在要出版這本書?我們的回答是:本書在此時此地出版的主要目的,是基於不久前臺灣才剛歷經大選結果的強大政治衝擊,目前兩岸也在國際複雜形勢互動下迎來新局勢;近一年教育部頒定以東亞史為新視野的新歷史課綱也正在第一實施階段,此兩者的結合,預期將對當代臺灣社會新世代的歷史認知,產生新的知識效應的連鎖變化,同時也將對臺灣當代大眾文化的現有認知模式,帶來漸進式的深遠影響。
本書體認到這一新的巨大變化趨勢,所以,將本書內容的編寫,也同樣重新放寬歷史視野――不再過於強調傳統東亞或傳統中國文化獨尊的意識形態,不再以聖殿崇拜為主流的知識解釋――更接地氣,更適應當代臺灣社會生活的新主流趨勢與核心價值。換言之,本書的編寫目的,是意在調整臺灣社會大眾長期已習以為常的認知角度,以便可以密切呼應當前這一波新轉型時代的浪潮,因而才提出關注當代臺灣多元大眾文化的多層次論述,並以「城市美學」的新觀點來加以整合論述。
再者,城市生活原是現代人主要的生活方式,而現代大眾文化現象則反映市民普遍的生活面貌。因而近來「城市學」的討論逐漸興起,許多人文關懷者,雖屬不同專業領域,但是都關注地方人事物的歷史淵源、當前生活機能品質以及攸關將來發展的公共政策,可以說現代市民自覺有一項文化義務,就是扮演文化築城者的角色,互相效力。因為知識傳輸及出版技術的效率,可以廣泛有效聚焦議題討論,也讓我們看出時代觀念的變遷。
從現代世界思潮發展來看的話,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出現的「大眾文化」,專指工業化大城市社會大眾流行的娛樂與消費文化,極具市場導向與濃厚的商業色彩。如今當代大眾文化的發展趨勢,隨著全球化的國際互聯網,爆量高速視覺化資訊流通的大潮流,更在近三十來席捲全球消費文化市場,其勢幾乎無人可擋。傳播如此過度扁平化的超量高速知識潮流,不但導致實體著作市場的萎縮,取而代之的電子書,帶動大量出版與各類閱讀機具的盛行,出版順應市場趨勢與大眾閱讀習慣,連帶影響制約著作的書寫方式。
除了技術更新,在論述觀點的變遷方面,也因應多元文化住民而有所調整。我們現在讀到的英國史或美國史,相對來說,幾乎沒有西洋文明優越感的意識形態,比起從前的學院教材內容,呈現更多元的文化觀點,更具包容性,也更貼近大眾的生活方式,並且對以前的偏頗觀念,常常提出修正不忘反省。這是當前臺灣歷史文化教科書的作者,需要調整借鏡的新型論述方式。
緣此,本書的編寫構想,就是提供不同專業領域大眾思考交融的文化主題,同時,期許藉以提升視覺娛樂選擇外的大眾閱讀水平,在「當代臺灣大眾文化」與新「城市美學」的知識會合處,構成全書的內容與關心文化的意圖。
我們對於曾大力促成本書的陳添壽教授、鄭任汶通識中心主任、秀威資訊的蔡登山先生和本書的蔡總編輯,都致上最高的敬意與最深的感謝。本校通識學報的長期指導顧問清大講座教授楊儒賓先生,特為本書撰序「在雙向互動中建立本土」,更是本書最難得的學術加持與重要的論旨深化,我們也在此致上深深感謝與崇高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