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韓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北韓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

作者:羅伯特‧博因頓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7年07月26日
ISBN:9789869423373
語言:繁體中文

北韓當代史中最令人震撼的篇章

  一場北韓綁架事件的探索之旅,揭開日韓百年歷史的愛恨情仇。

  1868年,日本推行明治維新運動,從此進入現代化國家之列。日本挾現代化強權之姿侵略亞洲,便是以韓國為首要目標。1910年日本便吞韓國,直到1945年戰敗為止。二戰後,美蘇託管的朝鮮半島爆發內戰,之後南北分裂。1978年,南北韓政經局勢開始反轉,曾經是亞洲最令人稱道的共產主義政權北韓,逐漸步入貧窮。在共產革命化為餘燼前夕,北韓政府開始採取綁架計畫,首要目標便是曾經統治朝鮮35年的日本。

  1977年秋,日本濱海城鎮開始出現失蹤案件。由於這些人失蹤的地點非常分散,而人數也不多,因此日本幾乎沒有人將這些失蹤案件聯想起來。這些失蹤案一開始被日本媒體當成都市傳說來談論,就像外星人綁架地球人一樣。當時大家不知道,這些人其實是遭到北韓菁英突擊隊員綁架。受害者不局限於日本人,在1977年到1983年間,亞洲其他地區、東歐與中東有多達數十人失蹤,其中最知名的是南韓明星崔銀姬與導演申相玉。北韓政府將被綁架者集中在平壤附近「非請勿入」的區域,讓北韓情治人員與他們朝夕生活,觀察、學習他們國家的習俗和語言,藉以訓練北韓特工。直到1987年11月大韓航空發生空難,人們才從北韓間諜金賢姬身上找到端倪──她承認自己從一位1978年6月遭綁架的日本女性那裡學習日語。

  當日本政府與警方發覺這些是綁架案件時,他們卻拒絕正式對外承認,因為這麼做就不得不採取行動,日本當局總是用「無計可施」這句話來合理化他們的不作為。因此,往後四分之一個世紀,數十名被綁架者注定在北韓過著淒苦的日子。被綁架者一般都是成年人,但仍有極少數的孩子亦遭綁架,原因不明。橫田惠與寺越武志遭綁架時都只有十三歲,心智發展還很脆弱,難以面對北韓這樣的異國生活。

  北韓厲行共產主義之初,這個新的政治路線似乎帶來一片希望。而昔日的殖民者日本,戰後的一代因遭遇戰爭、國家頹敗,而產生嚴重的失落感,共產主義因此成為不再信奉天皇、厭斥資本主義的日本苦悶年輕人的另一條明路,以日本大學生為主要成員的日本赤軍便為其中之一。1970年,由於日本官方大規模掃蕩,迫使日本赤軍決定劫機飛往北韓,未料北韓強制留置他們進行思想改造與婚姻計畫。在1970年代末期綁架計畫時期,北韓也出現為數不多的美國人,幾乎都是來自協防三十八度非戰區時投誠的美國士兵。北韓不僅表示歡迎,還善加利用這些不速之客,讓他們以異國聯姻生育下一代,為北韓培養出「完美的間諜」。

  日本戰敗後,境內近兩百萬「在日韓國人」面臨了艱難的生存現實。這時北韓提出「歸國計畫」,在國際社會和輿論的支持下,許多在日韓國人選擇自願歸國,於是開始了大規模的遷徙行動。他們到了北韓才發現,原來這裡的生活比日本還要艱苦。金日成嚴密控制下的北韓,對每個人民劃分階級身分,而被綁架者的身分偽裝,便成了夾縫中求生存的必要手段。諷刺的是,當年日本殖民下的產物「在日韓國人」,卻成為被綁架者以「在韓日本人」隱藏身分的最佳說法。

  日本國內對於北韓的綁架行動一直抱持被動而低調的姿態,直至1990年代,在日歸國韓人的生活處境與日本人遭北韓綁架等實情才見諸報導。日本電視製作人石高健次是挖掘這些事件的重要人物。他透過紀錄片和田調訪問的專書,填補了長久以來日本在北韓議題上的空缺。1990年代末,日本為了區域和平,開始尋求與北韓關係的正常化,而北韓則利用這個外交新局取得金援,以緩解北韓的經濟危機。其中雙方亟待解決的,正是近三十年北韓綁架日本人的疑案。2002年9月17日,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受邀訪問北韓是歷史性的一刻。不過北韓道出對於此事件的態度與被綁架日本人的統計數字,讓小泉祭出的這帖挽救民調支持度的「猛藥」不但未竟成功,反而對日本民眾投下了一枚震撼彈。

  北韓與日本會談之後,對綁架事件進行後續處理。弔詭的是,北韓對於綁架日本人這件事絲毫不帶歉疚,反而為他們被綁架到北韓找尋更多粉飾的說辭。睽違二十多年,第一批返國的被綁架者終於再踏上家鄉的土地,但又必須擔憂形同人質留在北韓的家人,因此隨時都要謹言慎行。無論留下來或依約定返回北韓,都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對於生死未卜的被綁架者家屬而言,看到返國的人是另一種難以承受的傷痛。

  《北韓非請勿入區》的作者博因頓當時因為看到《紐約時報》一張五位遭綁架日本人返國的新聞照片,而對這個荒誕離奇的故事感到好奇。他追隨這些年輕時被強行帶離家園的人的生命足跡,他們在陌生、封閉且受監視的環境下生活了四分之一個世紀,並結婚生子。他試圖解開綁架事件背後的原因,對被綁架者進行廣泛的訪談,也與民族主義者、左派分子、在日韓國人、間諜、脫北者、外交人員、漁夫等人對談,藉此重建被綁架者在北韓的生活樣貌,探討此事件對其個人的傷害及對日本的影響,並一路追溯一百多年來韓國與日本之間文化與歷史的關係。

  最後,博因頓說:「我常形容這本書是一項『極限新聞工作』,身為記者的我所做的事就像不使用救生索的攀岩者一樣。我報導的一連串事件跨越數十年,分布在三個國家,使用兩種我完全不懂的語言,我有時覺得自己要不是瘋了,就是極度愚蠢。但我相信,如果正確地加以處理,報導文學確實能在擁有完全不同世界觀的人群間搭起溝通的橋梁,而這本書就是針對這個信念所做的測試。」

  重要事件:1868年日本明治維新、1910-1945年日本統治韓國、1950-1953年韓戰、1955-1975年越戰、1952年反對日美安保條約運動、1959年在日韓國人返回北韓、1965年南韓與日本關係正常化、1969年日本赤軍成立、1970年淀號劫機事件、1987年大韓航空空難事件、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1991年蘇聯瓦解、1994年金日成逝世、1995-2000年北韓大饑荒、2002年金正日與小泉純一郎平壤會談

本書特色

  ★第一部完整描述北韓古怪綁架事件的作品,日韓觀察者最值得選讀的優秀專書。

  ★宛如《陰陽魔界》、《愛麗絲夢遊仙境》的故事,深入讀下去會看到歐威爾式的超現實情節。

  ★作者歷時十年在日本與南韓等地採訪和調查,在本書中呈現客觀的研究與詳實的紀錄,帶領讀者深入金日成與金正日嚴密監控的國度,進而揭開北韓與日本之間深刻不安的表象關係。

  ★拉長視角,帶入歷史脈絡,不僅呈現日韓近現代歷史及兩者之間的衝突,也追溯到殖民時代的愛恨情仇。

  ★書中收錄數十張珍貴歷史照片,見證日韓歷史。

名人推薦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東亞研究中心召集人)、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大人的世界史」網站創辦人、《大人的日本史》作者)專文推薦  

  「《非請勿入區》是很罕見的調查報告傑作。羅伯特.博因頓鍥而不捨地追查日本民眾被綁架到平壤市郊,這個令人不寒而慄的故事,引領我們進入金日成與他的兒子金正日所嚴密監控的國度。」──蓋伊.特立斯(Gay Talese),美國知名作家與評論者

  「《非請勿入區》令人信服地檢視了北韓當代史中最令人震撼的篇章。這本書有著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與詳實的紀錄,凡是想了解北韓政權的行為及其為何讓鄰國(尤其是日本)如此恐懼與怨恨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史蒂芬.博斯沃斯(Stephen Bosworth),前美國駐南韓大使與前北韓政策特別代表

  「就像《愛麗絲夢遊仙境》一樣,被綁架者的故事透露出一個邏輯與外界完全相反的社會。羅伯特.博因頓高明的報導技巧,將一個包裹著神秘與偏執的世界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眼前。」──勞倫斯.萊特(Lawrence Wricht),《九月裡的十三天》(Thirteen Days in September)作者

  「《非請勿入區》讀起來就像《陰陽魔界》裡的故事,不同的是,《非請勿入區》完全是真實的。」──馬克.伯登(Mark Bowden),《黑鷹計畫》(Black Hawk Down)作者

  「文字流暢、引人入勝,羅伯特.博因頓這部發人深省的著作,或許是英語世界第一部描述北韓古怪綁架事件的作品。」──安德烈.蘭科夫(Andrew Lankov),《真實的北韓》(The Real North Korea)作者

  「博因頓對於這些謎樣般綁架事件的故事,描繪得十分精彩。他聯想到日本對於綁架事件的反應,就像美國對911事件,兩者都突然理解到,『世界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危險』這句話讓人信服。他對於被綁架者受到的待遇所做的考察令人感動。」──希拉.三好.賈格爾(Sheila Miyoshi Jager),奧伯林學院東亞研究的副教授,《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書評

  「博因頓做足了功課,將一些人的悲慘遭遇轉化為啟發人心且非常動人的敘事。」──《出版社周刊》(Publishers Weekly)書評

  「關於北韓有計畫性、持續數年綁架日本人的行動,在本書中有透徹的調查研究。這不只是一個軼事,博因頓進而確實揭開北韓與日本之間深刻不安的表象關係,深入讀下去會看到歐威爾式的超現實情節。」──《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書評

  「北韓綁架日本人是一個極端的故事,令人難以置信,而本書對此事件有著清晰而客觀的描述……博因頓專業的書寫,成功地在個人故事與廣泛分析下的歷史脈絡取得平衡。而本書真正的價值在於,作者試圖客觀看待近代歷史種種已過濾的角度。這是一本合時宜而且重要的書。」──《日本時報》(Japan Times)書評

  「對北韓與日本觀察者而言,這是一本最值得選讀的優秀專書。」──約書亞.華萊士(Joshua Wallace),《圖書館月刊》(Library Journals)書評

作者簡介

羅伯特.博因頓(Robert S. Boynton)

  紐約大學教授,在亞瑟.卡特(Arthur L. Carter)新聞學院開設報導文學課程。文章見於《紐約客》、《大西洋月刊》、《紐約時報》與其他報章雜誌,著有《非請勿入區:北韓綁架計畫的真實故事》(2016)、《新新新聞》(The New New Journalism, Vintage, 2005)等書。

譯者簡介

黃煜文

  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資深譯者,譯有《當帝國回到家:戰後日本的引揚與重整》、《我們最幸福:北韓人民的真實生活》、《在緬甸尋找喬治歐威爾》、《自願被吃的豬》、《鴨子中了大樂透》、《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為什麼是凱因斯?》、《歷史的歷史:史學家和他們的歷史時代》、《如何寫歷史?》、《王者之聲:宣戰時刻》、《氣候變遷政治學》等書。

日本與北韓地圖
人物介紹
推薦序 那些年,我們被北韓綁架的日子 涂豐恩
推薦序 戰爭仍未結束,非請勿入 何撒娜

前言
第一章    歡迎來到非請勿入區
第二章    明治時代:日本成為現代國家
第三章    在北韓團聚
第四章    日鮮同祖論
第五章    適應北韓
第六章    綁架是一種統治手段
第七章    從昭和天皇到金日成
第八章    捏造一個隱藏身分的故事
第九章    歸國計畫:從日本到北韓
第十章    非請勿入區裡的鄰居
第十一章 被偷走的童年:橫田惠與寺越武志
第十二章 平壤的美國人
第十三章 空中的恐怖攻擊
第十四章 金日成的金蛋
第十五章 難以置信的離奇故事
第十六章 偉大的領袖去世,全國大饑荒
第十七章 與X先生協商
第十八章 金正日與小泉純一郎的平壤會談
第十九章 返國:從北韓到日本
第二十章 延長的返國探親
第二十一章    綁架公司
第二十二章    返國後的蓮池薰

後記
大事年表
註釋
參考書目
致謝
英漢對照


推薦序       

那些年,我們被北韓綁架的日子
涂豐恩(「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
    
  「如果你觀看遠東地區的夜間衛星照片,會狐疑地發現其中有塊缺乏亮點的黑色區域。這片黑色地帶就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

  曾任洛杉磯時報駐北京辦公室主任芭芭拉.德米克(Barbara Demick),在她描繪北韓生活的《我們最幸福》一書中,以上述一段話拉開了序幕。這樣的意象,似乎反映著許多人對北韓的印象:一個神秘而奇特的國家。它被中國、日本和南韓包圍,對比三者的繁華富庶,北韓的黑暗更顯得引人注目。

  無論在新聞媒體還是出版市場中,北韓是個永遠讓人張大眼睛、豎起耳朵的主題,因為與它相關的一切,似乎總是充滿戲劇性,不管是那總是穿著土黃色夾克的親愛領袖金正日,或是他的兒子,梳著油頭、偶爾在鏡頭前笑瞇瞇的接班人金正恩。在外界看來,這個國家躁動不安而且神經質,是個不聽話的壞孩子,好像一個不高興,就要準備發動戰爭。更糟的是,不少人也懷疑,北韓手中早已握有毀滅性的核子武器,是個名副其實的不定時炸彈。金氏家族代表了一個瘋狂而古怪的政權。

  二○一七年的二月十三日,金正恩的同父異母哥哥金正男在吉隆坡機場被毒殺,更是助長了各種傳言。手足相殘,宮廷內鬥,這種電視劇的情節,竟然在二十一世紀真實上演,能不讓外界充滿好奇嗎?

  如果金正男的悲劇只是北韓內部的風暴,美國大學生溫畢爾(Otto Warmbier)之死,可就沒那麼簡單了。這位來自美國俄亥俄州的年輕人,在造訪北韓時,據說因為試圖偷竊宣傳文宣,遭到判刑和監禁,經過幾度外交斡旋,才被放回故鄉。可是當時的他已經陷入昏迷,沒過多久旋即辭世。消息一傳出,不少美國人感到忿忿不平,覺得自家的子弟受到欺負,被北韓這個殘酷的政權虐待而死。

  在沸沸揚揚的相關討論中,也有聲音認為,美國社會不免大驚小怪、反應過度:北韓政權對人權的侵犯早已眾所皆知,非得要到一個美國人受害後,方才對此恍然大悟,不正顯示過往美國民眾對這個問題的漠視?但話說回來,美國社會對這個事件的反應也是情有可原,畢竟誰能不對自家人投注多一點關懷。更重要的是,如果北韓政權對外國人都如此殘酷無情,它會對待如何自己人民,似乎也不難想像了。

  近年來,我們屢屢看到從北韓脫逃而出的人──所謂的「脫北者」──出面控訴,揭露共產政權下的北韓面貌,更強化了一般人這樣的既定印象。如果你和我一樣,關心臺灣書市,一定注意有本書近來高居銷售排行榜不下,作者是名從北韓脫逃而出、面貌姣好的年輕女孩,她跨越了中、韓邊境,一路脫逃,最後到了自由的彼岸,在美國進了大學,並四處分享自身的經驗。這群「脫北者」的自述在出版市場中自成風景,儼然形成新的一類傷痕文學,他們的勇氣與官方政權的暴虐無道恰成對比,強化了題材的戲劇性。

  但與這些情節多少類似的脫北者自述相比,《非請勿入區》一書講了一個更為古怪,更為讓人意外的故事。故事的主角不是從故鄉脫逃的北韓人,而是被北韓政府跨海綁架的日本人。他們往往在生命中的某一個時間點,莫名其妙被強行帶到了異地,然後住進了北韓政府在首都平壤設置的「非請勿入區」,別無選擇展開新生。

  在極權政府統治的國度裡,異議者「被消失」往往不讓人意外;但是跨國綁架,對象又是一般尋常人物,恐怕就讓人為之側目了。從一九七○年代末以來,這種在日文中被稱之為「拉致」的綁架事件,便一而再、再而三地發生,前前後後加起來,受害者竟也高達數十人。任職於紐約大學的作者羅伯特.博因頓(Robert S. Boynton),偶然在《紐約時報》的一角看到這則新聞,產生了好奇,因此發揮調查報導的精神,一路追索,帶領讀者理解這事件的來龍去脈。

  為了寫作此書,博因頓發揮記者本色,做了不少人物訪談,包括綁架事件的受害者與其家人。不過這些人的現身說法,只是《非請勿入區》的一部分內容。博因頓在描述事件的同時,往往還退後一步,拉長視角,帶入歷史的脈絡。因此在他筆下,這場綁架事件不只是日本與北韓的當代衝突,還可以一路上溯,連結到殖民時代的愛恨情仇。據他所言,北韓在對被綁架者的洗腦內容中,一再強調日本殖民朝鮮半島時所犯的罪行。

  這樣的佈局方式,讓整本書的敘事變得更為豐厚,也因此有別於脫北者的自述、或是其他企圖揭露北韓面貌的獵奇之作。藉由這樣的手法,博因頓也提醒了我們,北韓政權並非如許多人所以為的那樣一成不變。在本書的第一章他便寫道:「今日的北韓是世界最貧困與最孤立的國家,但在蓮池薰遭綁架的一九七八年,北韓卻是亞洲最令人稱道且最繁榮的共產主義政權。一九六○年,北韓的人均所得是南韓的兩倍。」

  北韓是否曾是「亞洲最令人稱道且最繁榮的共產主義政權」,答案恐怕有待商榷,但的確,在一九七○年代,北韓曾經一度對外開放,許多歐洲國家都建立了活躍的外交與經貿關係。換句話說,南韓今天的光鮮亮麗,與北韓今日的黯淡無光,確實並非一開始就如此。

  更值得注意的,是北韓與日本在那段時間的互動。在書中,博因頓藉由一位「日朝親善協會事務局長」佐藤勝巳的故事告訴我們,二次戰後有段時間,日本的左派知識份子與民眾,對於北韓的共產政權近乎心嚮往之。相較之下,南韓總統朴正熙所領導的獨裁政府,反倒讓他們保持距離。一九五九年,有批戰後駐留在日本的韓國人,便在日朝雙方的合作下,因此被送回了北韓,讓南韓政府為之跳腳。

  也是出於類似心態,綁架事件長期在日本國內並未受到應有的重視,博因頓寫道:「由於日本對於自己在殖民時代為韓國帶來的苦難仍帶有補償心態,因此日本的左傾媒體、知識分子與政治人物總是不願對與韓國有關的事物加以批評。偶爾有傳言提到有人遭到綁架時,這些綁架事件總被當成反韓偏見的產物而遭到忽視。」這些現象,在在顯示了歷史的諷刺與弔詭。

  但全書最引人深思的,我以為是在接近尾聲的時候,博因頓寫到其中一名受害者蓮池薰,在經過多年劫難之後,終於能夠重返故鄉,與親人相會。但這卻不是一個歡喜大團圓的故事。恰恰相反,當蓮池薰回到祖國後,他與分隔已久的家人竟然起了強烈衝突。他的哥哥以為,弟弟應該會迫不及待地想要逃離那個奇怪的國度,儘速重返日本社會,可是已經在北韓結婚生子的蓮池薰卻似乎不這麼想,他所展現的態度,讓哥哥蓮池透不禁抱怨:「他有點不對勁。他總是談北韓的事,彷彿他是個北韓人。」

  這代表著北韓政權的洗腦成功,抑或是另一種的日久他鄉變故鄉?從蓮池薰的角度看來,他反而不解,何以家人要急於將他抽離北韓,無論是好是壞,那畢竟是個他已經生活了二十年的世界。對於身分認同感興趣的讀者而言,蓮池薰的故事是值得注意的題材。

  蓮池薰與其他被綁架者的經歷雖然顯得離奇,但博因頓寫來十分克制,像個冷靜的旁觀者、稱職的報導者。不過,北韓發動這一波綁架行動的動機到底何在,目的又是什麼,在故事的最後,他似乎仍然未能完全解答。但這不是博因頓的責任,許多專研北韓議題的學者,對這問題的答案也是莫衷一是,只能提出各種推論。這些跨海綁架事件,究竟是北韓政權瘋狂失控的表現,或是另一個別有心機(卻可能未能實現)的策略,也只有留待時間回答了。

第六章    綁架是一種統治手段(摘錄) 精密策劃的綁架計畫 「歡迎妳來,崔女士,我是金正日。」崔銀姬是南韓最有名的女星,當她聽到金正日的名字時,感到一陣毛骨悚然。一九七八年一月二十八日,搭載崔銀姬的船隻進入北韓西岸的南浦港。一個星期之前,她從首爾飛往香港,與她經營的一家演員學校洽談計畫。在此之前,她與她的丈夫申相玉導演共同開設一家製片廠,也就是申電影公司。電影公司關閉後,她才著手經營這家演員學校。事後證明,這場會議其實是個幌子,目的是引誘崔銀姬到香港讓北韓特務綁架。金正日伸手向她打招呼。「我不想跟這個一手策劃綁架我的人握手,但我別無選擇。」她在回憶錄中寫道。當他們握手時,一名攝影師突然出現為他們拍了照片。「我不想為那個時刻留下紀錄。我也不希望為蓬頭垢面的我留下永久的證明。」 崔銀姬在香港失蹤了三個星期,申相玉開始尋找她的下落。雖然他們兩年前就已經離婚,但兩人的關係仍很密切。他曾提醒崔銀姬,邀她前往香港這件事似乎有些奇怪,現在他決心要拯救她。申相玉經常被稱為南韓的奧森.威爾斯(Orson Welles),在與朴正熙總統交惡前,他的申電影公司是南韓最大的片廠,曾經製作過三百部電影。就在他的前妻被綁架之時,申相玉正打算搬到好萊塢開展他的事業。在香港待了幾天之後,他也被帶到平壤。 與他的前妻相比,申相玉這個「客人」顯然較難伺候。金正日讓崔銀姬住在他最好的宅邸裡,而申相玉則是好幾次嘗試脫逃。為了予以懲罰,申相玉被判處四年徒刑。一旦承諾不會試圖逃跑,他馬上就獲得釋放。一九八三年三月六日,金正日為兩人安排了一場團圓派對。「你們光站在那兒做什麼,還不上前擁抱?」他說。當兩人擁抱時,房間裡爆出如雷的掌聲。親愛的領袖要求群眾安靜。「同志們,從現在起,申先生就是我的電影顧問。」申相玉的吸引力實在太大了。他是南韓最具創造力與影響力的導演,因此他的「叛逃」將會是對南韓體制的當頭棒喝。申相玉是金正日理想的導演人選:他在日本與中國受過訓練,他在美國拍過電影,熟悉西方最新的電影技術。此外,申相玉生於戰前的「北韓」,說他是北韓人並不為過,因此金正日重用他,並不會因此而被指控是向西方帝國主義屈服。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