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方法學中醫:中醫開方速成法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6月

換個方法學中醫:中醫開方速成法

作者:陳勝威
出版社:山西科學技術
出版日期:2020年04月01日
ISBN:9787537760102
語言:繁體中文

《換個方法學中醫:中醫開方速成法》作者以中醫整體觀、系統論為依據,將臨床上常用的300多個方劑整合為30多個,並用30年來的實踐證明其行之有效。系統化的通治方優於常規的“分型論治”,既簡化了辨證論治,又減少了辨證論治中的失誤。

《換個方法學中醫:中醫開方速成法》以五臟為中心,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腫瘤等各科疾病均採用通方系統論治法,對各級臨床醫生、中醫院校的學生及西學中醫務人員、廣大愛好者都是一本難得的工具書和參考書。只要學會系統化的辨證方法,即可以駕馭各科臨床雜病,該書將為您快速進入臨床實戰助一臂之力。

陳勝威

筆名秩新,男,1938年生,遼寧大連人,主任醫師,1965年獲西醫醫學學士學位,在醫院工作50多年。20世紀80年代開始學中醫,曾在成都中醫學院函授兩年,退休前寫過數十篇醫學雜文,一生專攻醫學,先西後中,中西相容,相得益彰。1998年退休後仍筆耕不輟,邊臨床邊著書立說,陸續出版過《優選中醫療法》《話說中藥》《常見病中醫效驗方》《換個方法學中醫》等。

緒論
一 構建中醫系統化診療模式
二 醫學從分析還原論向整體觀系統思維轉變
三 從辨證論治到中醫系統療法
四 重視現代系統論研究,突破還原論束縛

上編
一 中醫學是最早的系統科學
二 應用系統論簡化辨證論治
三 從辨證論治到系統療法
四 從辨證論治到辨病論治
五 現代系統論的原理與中醫系統思維觀
六 中醫系統論的中心是一個"和"字
七 從經方向通治方轉變
八 中醫系統療法與方藥組合
九 發展中醫離不開系統論的宗旨
十 系統論是辦好學好中醫的金鑰匙

下編
一 腦病的系統論治
二 心臟系統疾病的系統論治
三 肝膽病的系統論治
四 脾胃、腸道病的系統論治
附:急慢性闌尾炎與腸粘連
五 肺系疾病的系統論治
六 腎系疾病的系統論治
七 婦科疾病的系統化論治
八 糖尿病(消渴症)的中醫系統論治
九 癭氣病的系統論治
十 風濕骨病的系統論治
十一 五官科疾病的系統論治
十二 小兒科常見病、多發病的系統論治
十三 常見皮膚病的系統論治
十四 血液科疾病的系統論治
十五 腫瘤(癌症)的系統論治

附錄一:中藥飲片微粉化工藝評價
附錄二:系統論治湯頭歌括一覽表
後記——為何要換個方法學中醫
參考書目

通方,即通治方也,也有人稱為“統治方”,即可以通治一類病的複方。通治方,來源於歷代名方,或臨床驗方、專方,經過“錘煉”總結逐漸成為通治方。通治方抓住了疾病的“共性”,因為每一類疾病都應當有一個最經濟、最有效的優選方劑,這個優化的處方即為通治方。中醫治病是以證統病,從整體去治療局部,但“證”並非是疾病的全貌,所以現代中醫常常是既辨中醫的證,也辨西醫的病,即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方法,以求得辨證論治的準確性,不誤病機。正如清代徐靈胎曾言:“欲識病者,先識病之名,能識病後而求其病之所生,然後考其治之法;知其所由生,又當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狀所由異,然後考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一主方,一方必有一主藥。”仲師雲:“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12個字高度概括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基本原則是查脈識證、隨證加減,而非辨證分型論治。但現代中醫常把某一疾病分為若干證,有時多達6-8個證型,過於理想化、公式化,往往與臨床實際不符。眾所周知,現代西醫診病處方常是千人一方,而中醫則是千人千方、一證一方,同病異治司空見慣;也有異病同治,只要證相同,中醫也可以多病一方,一把鑰匙開多把鎖,但與西醫的千人一方有本質之區別.中醫的多病一方是從證人手,病證合參,系統論治。

速成中醫系統療法是以五臟為核心、八綱為基礎,是“個性”與“共性”、辨證與辨病的結合體,師其法而不泥其方,方隨證變,圓機活法,知常達變。中醫系統論治不去過多地分型,慢性病只分期即足矣!過多的分型使辨證施治趨於僵化,與中醫的整體觀、系統思維觀相悖。人類的疾病病名者上萬種,但對中醫來講疾病只有兩種,一陰一陽;一個外感,一個內傷。要實現快速學會中醫,必須“換個方法學中醫”,必須採用系統化通方論治,才能由博返約、化繁為簡,不論對中醫學院學生,還是在職西學中醫師及外國人學中醫都將大有裨益。

目前,中醫系統論治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發展已過30多年,並沒有一本適宜速成中醫的教材,中西醫結合專業的教材並不適宜在職人員學習,西學中需要一本3—6個月即可上崗的速成教材,學中醫應打破常規,不能再學十年八年都不會操作,早應換個方法了。本書的問世只能起抛磚引玉之作用,由簡單到複雜並不困難,但要從複雜的、龐大的中醫典籍再回到簡單是一件很難的事情,所以至今並沒有多少名家去嘗試寫一本速成中醫系統化教材,本書只是一種嘗試,紕漏與謬誤在所難免,還望中醫同仁批評斧正。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