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決定都是經濟學:高中生也能讀懂、你能活用的經濟學原理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每一個決定都是經濟學:高中生也能讀懂、你能活用的經濟學原理
魚和熊掌每每不能兼得,人生永遠得面臨「取捨」, 儘管要付代價,但我還是能賺到——這種下決定的思考方式,你會嗎?
.做了一半的電廠、水庫,乃至於人生的各種大小計畫,值不值得進行下去? .別把事情都交給最能幹的人,對大家最有利。這也有理論基礎? .政府決定「最低薪資」水平,對勞資雙方都沒好處。原因是? .看懂新聞、知道中央銀行要幹嘛的人,想的會跟有錢人一樣。 .優衣庫(uniqlo)運用的是哪種個體經濟學的競爭策略?麥當勞呢?
這是一本高中生也能讀懂的經濟學,作者的目的是︰
具備經濟學知識,你就懂得用「機會成本」、「沈入成本」來思考問題,能聰明且正確的決定,你進行一半的旅行計畫、投資計畫,是否有進行下去「效益」;你運用「比較利益」來分析,就能決定最能幹的人該做什麼,其他人做些什麼,總利益最大。
你還會懂得用「供需分析」,了解到政府進行干預對勞資都沒好處,但何時又該進行干預,對社會最有利;你也能懂得,自己的理財決定,該如何配合中央銀行所「進行○○的動作」;更能看懂財經新聞當中的暗號,懂得銀行在玩些什麼手段,懂得如何搭上政府政策的順風車……。
其實經濟學的實際應用,在生活中隨處可見。從一個人該學習哪項技能、找哪種工作、選擇哪些投資工具理財,乃至於國家的政策、央行的動作,只要跟得失、選擇、取捨有關的事情,都會應用經濟學的概念。
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並不難,常常用到的人都能擁有比一般人好的「經濟能力」,像:
.人都是因為「誘因」(利益)而行動,所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要是有免費的東西可拿(失),商家一定有利可圖(得)。
.通貨緊縮是因為「錢變值錢了」,物價都不漲,大家反而捨不得拿錢出來花,這會導致失業;通貨膨脹則是「錢變得不值錢」,大家會跑去購買黃金、房地產來保值,東西會變貴。聰明人如何因應通膨、通縮,本書有列出一些對策。
.「雞蛋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也是一種利用經濟原理來思考的方式,想守住自己的財產,就得分別根據各種理財工具的獲利與風險(得與失)來取捨,來配置你投資土地、存款、股票、債券的比例。
.說到身價,別只是計算資產,你也算算負債吧。 .一胎化,這是增加國民平均所得的最快速方式。 .奢侈稅,這是政府在採取重分配的經濟政策……………
經濟學其實就是一種生活的情境,幫助你在做任何決定時,提高效益降低風險。本書將告訴你,該如何利用經濟學原理,做出讓你擁有最大經濟能力的決定。
作者簡介
飯田泰之
經濟專家。駒澤大學經濟學部副教授。
1975年生於東京。東京大學經濟學部畢業、東大研究所經濟學研究科博士課程修畢。
日本內閣府經濟社會總合研究所(負責研究和發表景氣狀況、GDP等數據)、財務省財務總合研究所客座研究員。專攻經濟政策、總體經濟學。
著有《做為思考技術的統計學》(NHK Books)、《經濟成長需要什麼條件?》(合著,光文社)、《脫離貧困的經濟學》(合著,自由國民社)、《日本經濟復活的最簡單方法》(合著,光文社)等書。
譯者簡介
劉宗德
出生於台灣台北市。 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畢業。目前就讀輔大日本語文學系研究所。 曾任雜誌兼任翻譯、國科會研究計劃案兼任助理。
課餘閒暇時喜愛閱讀、看電影,以及從事旅行、游泳等等活動。特別喜愛遊逛古蹟、博物館、美術館。
譯有《3天讀懂哲學》、《3天讀懂德國》、合譯《其實我們沒那麼了解美國》、《世界資源真相和你想的不一樣》(以上,大是文化)。
序言 歡迎來到經濟學的世界
第1章 學經濟,你學會取捨.人性:經濟學的出發點.成本與效益,都想到了?.交換,讓大家都幸福.產業政策?政府還是別管吧
第2章 自由競爭誰獲益?誰受害?.競爭是好事,也是壞事.自由競爭好處最大?從供需談起.為了不必競爭,結果對大家都好
第3章 你會判斷景氣嗎?.總體經濟談景氣、個體經濟講經營.「景氣」就是附加價值的總計.景氣差你才會關心經濟 第4章 看懂政府的決定,從不吃虧.成長政策與搭政策順風車.什麼時機要採取穩定政策.重分配政策,富人當心
第5章 怎樣過生活,我這輩子都有錢?.心中都得有一張資產負債表.負債多,不一定是壞事.資產價格—身價—怎麼算?.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找工作一定要計算風險
第6章 世界經濟怎會這樣.金融海嘯是什麼決定造成的?.物價都下滑,為什麼是壞事?.通貨緊縮的三階段.通貨緊縮時我該怎麼辦?.什麼決定造成政府居然要破產?
第7章 你可以預知央行財金決定.銀行到底做些什麼事?.中央銀行執行的是哪些業務?.怎麼看出國家的實力.用什麼角度看懂新聞的寓意後記
序言
這世界,到處是經濟學
學經濟的四個目的
你站在書店裡,手裡拿著本書,相信之前你已經翻閱過好幾本、封面上掛著《○○經濟學》、《用○○讀懂經濟》之類書名的「經濟相關入門書籍」了吧?
我想應該有不少人看了這些書之後,依舊覺得「我還是搞不懂什麼經濟學」、「經濟學這種東西,學了真的對我有用嗎?」
這些感想並沒有錯!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現在書店中陳列的「經濟相關入門書籍」,大多都不是為了讓讀者可以「依靠本身的能力」就能理解經濟問題,也不是為了讓經濟學幫助你在商業或私領域當中發揮作用而寫成的。
像這類目的不明確的「入門書籍」,就算讀了再多本,都沒辦法讓你得到「有所了解」、「充實基礎實力」的收穫。然而本書卻不一樣,本書是為了這四個目的而編寫:
.讓你理解經濟新聞。 .讓你具備足以形成專門知識而加以利用的經濟學基礎。 .希望你可以掌握經濟的動向,在往後的人生之中活用。 .使你能分析商業方面的問題,並具備解決的能力。
要讓你對經濟或是商業問題產生「搞懂了」、或是「我可以自行思考」的感覺,所需要的不是最新的經濟詞彙、也不是經濟情勢的相關知識,而是針對眼前的某種狀況與問題,你可以做出「邏輯性的整理、理解,並採取適當的應對措施」的思考。因為每個人直接面對的現實狀況各有不同,面對時時刻刻不斷變化的問題,你需要的是自己能深入探討、處理這些問題的技巧。
建立你思考的「套路」
在為數眾多的社會科學中,經濟學是一門擅長以邏輯分析事物,並尋求解決方法的學問。
然而,這世上除了少數的天才之外,一般人很難從小就擁有正確的邏輯思考並知道用它來解決問題。因此,如果可以充分理解,經濟學是採用何種方法來分析社會的問題,之後你再延伸用來解決自己身邊的問題,必然可以獲得莫大的成果。
閱讀本書,你可以像學習空手道的「型」(基礎套路)一樣,自然而然地學會經濟學思考法的邏輯,再根據這樣的邏輯,自動學會經濟與商業上想出解決良策的基礎能力。
從簡單的法則開始領會
經濟學的魅力不僅是如此而已。不管你說空手道的「套路」有多重要,要學起來,都得十分努力並花費許多時間……聽起來就不容易,對吧?但是,經濟學的基礎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
.比起虧損,大家比較「喜歡」獲利 .比起虧損,獲利比較「好」
推動經濟的架構非常簡單,就是上述這兩點──而這種「計算得失」的情緒,就成了本書的寫作主軸。如果可以看見這種推動世界經濟的得失計算脈動,難以理解的經濟動向,就會變得容易理解,商業運作的架構看起來會更鮮明。
不過,有不少人會認為「人生不是只有得失而已」或是「人不是只因得失而行動」,本書充分準備了此一問題的解答,敬請期待。
如果看得懂這個架構是怎麼推動世界的,除了可以提昇你對經濟新聞的理解力,你的生活、工作更會出現戲劇性的轉變。
本書如果能讓原本認為「經濟很難」、「學經濟沒用」的人,產生「經濟學原來是這樣」、「我懂了」、「好有用啊」等想法,那就是最值得高興的事了。
一般的狀況下,當我們判斷一件事是好是壞的時候,如果沒有一套可以判斷的基準,大家會覺得很困擾。所以在經濟學中,就會以「最有效率的狀態」為基準,來思考「現在處於怎樣的狀態」。如果出現了比「講究效率」還要緊的事情時,你對最有效率、最有利的狀態的了解,就很關鍵了。如果你了解什麼是最有效率的狀態,就能把它當成基準,做出「如果只有些微損失就承受吧」或是「如果損失龐大就停止」的判斷。誘因:計算得失,然後行動經濟學的第二大原則是:「人,都會對誘因做出反應」。如果直接翻譯的話,誘因就是受到什麼所吸引的意思,不過也有受到什麼刺激或是根據哪種動機等涵意。如果覺得這句話很難懂的話,我可以換個說法:「人們都會計算得失然後行動」。舉例來說,企業的利益就是銷售額(=得)減去成本(=失)。銷售額超出成本,就會出現利潤。如果出現利潤就會……很開心!沒錯,獲益比虧損來得好。所以企業如果能夠找到獲利的管道,便會歡喜地去執行。如果是個人的話,也很簡單,舉例來說,我們假設阿牛正在煩惱要不要在餐廳吃飯,這個時候的得與失就是:效益(得):吃過飯之後的滿足感成本(失):因此花掉的飲食費兩者相比,如果獲得滿足感這邊對你來說比較重要(所獲效益),那麼在經濟學之中便說「這個付錢吃飯的行為對你具有誘因」。滿足感便是吃飯得到的效益,而付出的金錢便稱作成本。而效益,也包括得到方便或得到利益的意思。如果我在減肥,不能吃飯呢?原來是這樣啊。實際上,我們這裡所提到的成本,並不只限於金錢。「一吃飯就會變胖」這句話所指的情況,其實也是一種成本。經濟學的用語,和日常生活用語在使用上會有些許差異,也許你們會搞混。之後如果出現了與日常用語有所不同的詞彙,我會再一一地提出。前面的情況中,得失就是:效益(得):吃飯之後感到滿足成本(失):一吃飯就會變胖如果把兩者相比較,現在的人也許會覺得成本部分的問題(變胖)比較嚴重。這還真是要慎重地思考效益和成本的真實情況呢。以上這種比較得失(比較成本與效益誰高誰低),並分析是否應該採取行動的方法,在經濟學之中稱作成本效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這個模式在之後的章節中還會多次出現,所以要好好地記起來。將得到的跟失去的做比較,如果好處較大的話就是具有誘因,相反的話就表示沒有誘因囉?沒錯。所以人們的行動是立基於誘因,一邊思考得失、一邊行動的。本書的內容,便是在解釋這種思考邏輯。經濟學,是一門企圖將複雜難解的世界,盡可能地以簡單的形式做出整理並分析的學問。人的大腦畢竟有極限,很難按照事物原本的複雜型態來理解其本質。如果堅持要以事物原原本本的樣貌來思考,就會出現問題牽涉太過複雜,導致什麼都搞不懂的情況,這麼一來就沒有意義了。因此,一開始就必須盡可能地將問題簡化,去掉旁枝末節,再進行思考。這種簡化過程就是經濟學思考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