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最大的善:實效利他主義改變我們的生活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5月

行最大的善:實效利他主義改變我們的生活

作者:(澳)彼得·辛格
出版社: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出版日期:2019年04月01日
ISBN:9787108064448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183元

“盡你所能,行最大的善。”這是本書的核心觀點。

何謂“最大的善”?有沒有合理的衡量標準?慈善僅僅是富裕人群才能做的事情嗎?你的捐助行為僅僅是被某些圖片或宣傳片感動的結果,還是會理性地考察善款的去向和發揮的效用?

作為公認的最有影響力的在世哲學家之一,彼得•辛格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通過一系列論著推動了實踐倫理學的發展。在這本書中,辛格為我們引入了“實效利他主義”,它是一種哲學概念和一場社會運動,旨在應用證據和理性來找出改善世界的有效方法。

這一點集中體現在慈善領域。慈善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產業。單在美國就有將近100萬家慈善機構,每年收到大約2000億美元的善款。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幾乎沒有機構透明到足以讓捐款人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在行善。實效利他主義正在改變這一點。

除此之外,辛格還探討了實效利他主義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意義,它讓我們重新反思那些關於幸福的議題。



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生物倫理學教授、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應用哲學與公共倫理中心榮譽教授,專事應用倫理學的研究。出版有《動物解放》(Animal Liberation),該書被認為是現代動物解放運動的宣言。另一本影響力較大的著作是《你能拯救的生命》(The Life You Can Save),他還成立了與書同名的慈善機構。其他的作品包括《實踐倫理學》(Practical Ethics)、《行最大的善》(The Most Good You Can Do)以及《功利主義:導論》(Utilitarianism: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2005年,入選《時代》週刊“全世界100位最有影響力人物”

前言
致謝
 
第一部分實效利他主義
1 什麼是實效利他主義
2 運動興起
 
第二部分 如何行最大的善
3 簡單生活只為給予更多
4 為了捐款而賺錢
5 其他倫理事業
6 捐出身體的一部分
 
第三部分動機與辯護
7 我們需要的只是愛嗎?
8 多中之一
9 利他主義與幸福
 
第四部分選擇慈善事業和慈善組織
10 本國的還是全球的?
11 是否某些捐助領域客觀上更有價值?
12 困難的比較
13 減少動物苦難和保護自然
14 選擇最佳組織
15 防止人類滅絕
 
後記
譯後記


一場令人激動的新運動正在出現:這就是實效利他主義。各種與此相關的學生組織正在形成,在社交媒體頁面和網站上,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上,針對這一話題都有激動人心的討論。

實效利他主義(EffectiveAltruism)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理念:我們應該盡可能行最大的善。遵守一般的準則—不偷竊、不欺騙、不傷人、不殺人—是不夠的;至少對於我們當中那些有幸過著富足的物質生活的人來說,對於能讓自己和家人在有吃、有住、有穿之外還有富餘的金錢和時間來享受的人來說,是不夠的。過一種最低限度可接受的倫理生活,要求我們用大量的富餘資源來使世界變得更好。過一種充分的倫理生活則意味著要去做我們所能做的、最大的善。

雖然在實效利他主義運動中最活躍的人是“千禧一代”(也就是新千年之初誕生的第一代),但是年長的哲學家(包括我在內)早在其得名之前、在運動興起之前,就已經開始討論實效利他主義了。作為哲學分支的實踐倫理學在實效利他主義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一場令人激動的新運動正在出現:這就是實效利他主義。各種與此相關的學生組織正在形成,在社交媒體頁面和網站上,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和《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Post)上,針對這一話題都有激動人心的討論。

實效利他主義(EffectiveAltruism)基於一個非常簡單的理念:我們應該盡可能行最大的善。遵守一般的準則—不偷竊、不欺騙、不傷人、不殺人—是不夠的;至少對於我們當中那些有幸過著富足的物質生活的人來說,對於能讓自己和家人在有吃、有住、有穿之外還有富餘的金錢和時間來享受的人來說,是不夠的。過一種最低限度可接受的倫理生活,要求我們用大量的富餘資源來使世界變得更好。過一種充分的倫理生活則意味著要去做我們所能做的、最大的善。

雖然在實效利他主義運動中最活躍的人是“千禧一代”(也就是新千年之初誕生的第一代),但是年長的哲學家(包括我在內)早在其得名之前、在運動興起之前,就已經開始討論實效利他主義了。作為哲學分支的實踐倫理學在實效利他主義的發展中扮演了重要角方式就在於為慈善機構提供激勵,促使他們證明自身的有效性。這一運動迄今已經為那些真正減少了極端貧困所引起的痛苦或死亡的慈善機構注入了上百萬美元。其次,實效利他主義是一種方式,能夠為我們自己的生活賦予意義,令我們在自己的行為中獲得滿足感。許多實效利他主義者都說,自己在做善事的時候會感覺很好。實效利他主義者直接使他人獲益,也經常間接地令自己受益。

第三,實效利他主義為一個哲學和心理學方面的老問題提供了新啟示,即我們是否在根本上由自身的天然需求和情感反應驅使著做出行動,而只是用我們的理性能力來為那些在開始慎思要如何行動之前就已經決定的行動增加一層辯護性的掩飾?或者說,在我們決定如何生活時,理性能否起到關鍵性的作用?究竟是什麼力量驅使我們中的某些人超越自身利益、超越所愛之人的利益而去關心陌生人、後代以及動物的利益?

最後,實效利他主義的出現和許多“千禧一代”在工作之餘對於這一運動表現出的熱情與智識,讓我們有理由對未來保持樂觀。人們能否真的出於對他人的利他主義關切而做出行動,在這個問題上長期存在著某種懷疑論主張。一些人認為,我們的道德能力僅限於幫助我們的親屬,幫助那些與我們有利益關係或者可能有利益關係的人,以及那些屬於我們的族群或者小團體的成員。實效利他主義提供證據表明,情況並非如此。它表明了我們可以擴大自己的道德視界,基於某種寬泛的利他主義形式而做出決定,而且我們可以運用理性來評估我們的行動可能產生的結果。這樣,我們就有理由希望,下一代及其後代能夠承擔起新時代的倫理責任,在那個時代裡,我們的問題將既是全球性的,又是地方性的。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