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人新經濟:手工精神的文藝復興,品味與消費文化的再造。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職人新經濟:手工精神的文藝復興,品味與消費文化的再造。
全球文化經濟新風向,新型態的傳統職人經濟正興盛。
看文化底蘊豐厚的年輕一代,如何詮釋新世代職人勞動美學,將傳統低階的手工勞動,轉變為帶有精英階級的品味創造行業,呈現當代城市經濟的靈魂和消費文化新趨勢!
• 職人,年輕世代的職業新選擇——
在主流觀念仍認為以科技和金融為本的職業就是典型「好」工作的今日,何以有越來越多出身良好、受過高等教育、文化底蘊深厚的年輕世代,寧捨所謂的白領好工作,轉而追尋傳統認定低下階層的手作勞動為職志?某些過去地位不高的服務、零售和輕製造業工作,如今怎麼開始「酷」了起 來?新一代的年輕「職人」為何無懼它可能造成自己向下層社會流動,而視這些典型的「低階」工作為體面的職業?
• 四種職業,反映手工精神的復甦再現——
酒保、酒類精釀師、男性修容師和精品肉舖——《職人新經濟》觀察這四個傳統勞動行業目前在紐約這座世界之都裡的「文藝復興」現象,深入從業者的個人生活與工作場域,檢視新世代「職人」如何藉由展現個人對傳統職業技術及知識的掌握,對職人精神的新認知,以及能將箇中精神傳予他人的能力,徹底再造一度沒人想作的「低下」行業,將之升級為酷味十足、需要專精技藝和溝通技巧,而且目標客群精準明確的小眾職業。本書也導引讀者思考,在這樣的新經濟環境下,過往認為職業選擇會決定個人社會階級向上或向下流動的舊有觀念,此時是否應有新的解讀可能。
• 六年田野調查,看傳統勞動如何再造與升級——
《職人新經濟》深度剖析當今後工業城市裡的品味階級分層、中產階級化、以及不斷演進中的勞動市場新現象,細膩呈現年輕職人如何為傳統的零售、服務、製造工作注入新價值與新意義。這不僅為他們在產業中創造出發揮專業的安身之所,也讓尋常的傳統職業升級成為品味再造的典範,在仕紳化的都市裡確立起「好品味」與「好工作」形象,更造就出新型態的消費文化,彰顯後工業時代的新經濟強調的個人能力與自主,而勞動不再是一種責任重擔,也不單純是謀生方式,它是個人通往自我實踐與快樂的途徑,應當有其樂趣,有其意義。
關注全球消費文化趨勢、專精小眾商業新模式,和新世代職人精神者必讀!
各國書評推薦:
・社會學家走進酒吧,探索當代新經濟的靈魂精髓……歐塞霍打開觀察敏銳的眼與耳,訪談眾人,書中載滿他的細膩所聞與貼近觀察的細節。——William L. Hamilton, Wall Street Journal
・傳統手工製造業與服務業的高檔升級版本,現在為何會被肯定為時髦、令人嚮往,而且酷勁十足的行業?社會學教授歐塞霍檢視了為都會區域注入新活水的「都會村莊模式」。……他運用田野調查經驗,以及與從業人員的訪談,檢視文化精英何以轉向投身這一波以男性從業者為主導的「新服務經濟」。以曼哈頓切爾西市場為實例,呈現一度被視為不甚高尚的行業如何展現獨特、高級的新風貌,從中映照出中產階級化正以何種方式改變這些過去撐起傳統產業的城市區域。本書流暢易讀,社會學研究者和其他對「文青」文化感興趣的讀者,皆能從中得到豐厚收穫。——Publishers Weekly
・誘人之作,觀察洞見極富價值。書中捕捉這些職業特殊氛圍的手法,最教人印象深刻。——William Skidelsky, Financial Times
・這本創新之作讓讀者走進工藝職人的世界,以及他們所服務、品味紛雜的社群團體;同時,對於立基於現下不穩定的都會經濟,一個與顧客能有真實互動的職業是否可能維繫,本書對此也有深化你我理解的描述。歐塞霍對職人從業途徑和業者顧客之間互動的新分類方法,有助未來的學術研究,而對從業職人在掌握其工藝技巧之際,亦能有所啟發。——Daniel B. Cornfield, Vanderbilt University, author of Beyond the Beat: Musicians Building Community in Nashville
・《職人新經濟》提供有力的觀察視角,細看當今社會兩股最強大的力量:城市中產階級化,以及工作的變化。透過對連串對新型手工產業的精細研究,歐塞霍讓你我更能理解都會再造的機會與挑戰,以及古老的手工勞動職業如何蛻變成結合專業知識的混種新型式。——Richard Florida, University of Toronto, author of 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儘管我們常以「品味」看待現今時髦的消費行為,《職人新經濟》卻提供了看待這個行為基礎的內行觀點:技巧純熟的職人調製高妙的調酒,全屠體的肉食料理,以及打造時髦髮型的巧手,這些都是都會文化生態中最「文青」的那部份仰賴的職業。透過呈現創意階級如何將原始素材轉變為謀生之道,歐塞霍呈現新都會經濟的迷人交會處。研究文化、工作、城市和消費行為的社會學家必讀之作。——Sharon Zukin, author of Naked City: The Death and Life of Authentic Urban Places
作者簡介
理查・歐塞霍 Richard E. Ocejo
紐約市立大學約翰・杰學院 (John Jay College) 及研究生中心社會學系副教授。
另著有以社會學角度探討酒吧文化的Upscaling Downtown: From Bowery Saloons to Cocktail Bars in New York City (亦為普林斯頓大學出版)。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消失在索穆河的士兵》、《世界帝國二千年》、《旅人眼中的亞洲千年史》、《大人的地圖學》、《全球史的再思考》等書籍與論文若干。
謝 詞
前 言・日復一日
導 論・上市場溜躂
• 第一部
第一章・雞尾酒復興
第二章・蒸材實餾
第三章・在男人頭上動刀
第四章・全隻盡現
• 第二部
第五章・中產階級的孩子何以渴望勞動階級的工作
第六章・科學與藝術
第七章・服務式教育
第八章・進門之後
終 章・成效,意涵與結語
附錄 注釋
參考書目
• 前言 (節選)……我開始想到幾個互有關聯的研究課題。要從事調酒、釀酒這類服務業、體力勞動和輕製造業的工作,一向無需多難取得的學位或多麼時髦的品味。這些在勞動市場上擁有選擇可能的人,為何卻會去追尋這些工作,並以其為職業呢?某些傳統上地位不高的服務業、體力活、零售業和輕製造業的工作,怎麼會開始「酷」了起來?這些工作如今為何會透過這種方式徹底轉型?相關從業者是如何將這些典型的低階工作理解為體面的工作,而不是造成自己向下層社會流動的原因?他們從個人的工作中創造出什麼樣的意義?對所從事的整體產業造成什麼衝擊(如果有的話)?這些以男性為依據的工作,透露出勞動當中哪些性別化的本質? 還有,我們要如何理解這種轉變,而這些勞動者在眼下「新經濟」整體脈絡中,又落腳何處?為了選擇更多職業來研究,回答這些問題,我得仰賴調酒與釀酒在酒精之外的共通點。社會學與其他學科對勞動與文化有其研究,而在後工業都市的仕紳化社區,或受過良好教育、富有創造力的青年之間,亦有其文化潮流。我同樣得運用我對上述學科的知識,以及我對這些文化潮流中的時代精神的認知。我注意到調酒與釀酒怎麼會有一些共通的元素。這兩者皆是歷史悠久、經典、體力勞動的工作。兩者都曾經歷「去技能化」(deskilling)階段,如今則正經歷「再技能化」(reskilled)。更有甚者,年輕人是認真把這些工作當成職業(而不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事業在追求。這些勞動者透過這種方式,為這類工作注入了一套新的意義與價值,支撐自己所從事的工作。事實上,他們形成了某種獨特的「職業社群」,在整個產業中為自己創造出一個專業化的安身之所。若以我在自己前作所處理的概念而言,他們等於是讓這些尋常的職業「變高檔」(upscaling)──也就是以對「這些領域的專業人士應該如何工作」的新文化認知為基礎,賦予這些職業高人一等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