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帝國風雲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大清帝國風雲

作者:上官雲飛
出版社:大旗
出版日期:2014年10月01日
ISBN:9789866234743
語言:繁體中文

  從弓馬嫻熟到愚昧無知,看盡大清十二帝的雄才與昏朽;
  從開疆闢土到割地辱國,讀遍大清十二帝的輝煌與沒落。

  空前絕後的專制王朝,
  歷經極盛窮衰的十二帝王,
  道盡千古皇家權謀的悲歡與辛酸血淚!

  以正史為基石,野史為磚瓦,豔史為窗櫺,秘史為雕梁,
  刻劃大清近三百年來的家業輪廓,鉤勒出幾代帝王的政治權謀,
  撥開歷史的幾里迷霧,找尋人們對清朝故事的迷戀之處。

作者簡介

上官雲飛

  著有《大清官宦沉浮》、《大清才子命運》和《大清後宮傳奇》,是一位熱衷歷史研究的文化工作者。

歷史的沈重

華夏三百餘年輝煌沒落再現
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並存

從弓馬嫺熟到愚昧無知    
從開疆拓土到割地辱國    

歷史的重演

一朝登基誰知多少坎坷
幾代帝王難料世事風雲  

志存高遠——努爾哈赤    
亂世梟雄——皇太極    
變化無常——清世祖順治    
千古一帝——清聖祖康熙    
一代酷君——清世宗雍正    
十全老人——清高宗乾隆    
命運多劫——清仁宗嘉慶    
志高才疏——清宣宗道光    
勤政無為——清文宗咸豐    
荒淫無度——清穆宗同治    
遺恨千古——清德宗光緒    
末世悲歌——清遜帝宣統      

歷史的智慧

清風明月見證幾多帝王術
史官外傳記載多少詭詐篇

皇太極的運籌江山
順治帝的秋後算帳
康熙帝的剛柔並舉
雍正帝的遠謀心計
乾隆帝的黑白手段
咸豐帝的權術計謀

歷史的迷霧

悠悠史跡道不明疑團怪影
眾說紛紜理不清撲朔迷離

努爾哈赤究竟姓什麼    
努爾哈赤死亡之謎    
順治帝繼位之謎    
順治帝「下詔求言」為什麼失敗    
順治為什麼要執意出家    
順治為什麼會突然不治而亡    
康熙皇帝死因之謎    
雍正身世傳說種種    
雍正即位之謎    
雍正暴卒的歷史疑案    
乾隆身世傳說迷離案    
同治死因——天花?梅毒?    
光緒的直接死因      

歷史的論壇

蓋棺定論自有後人評說辭
鑒古知今可了世事因緣果

綜合評說

清朝錯失八次圖強維新的歷史機遇

後記 大清帝王的後宮生活

序言 

正說與戲說的歷史

  滿族建立的大清帝國在自秦以降的整個中國皇朝歷史舞臺上,占據的時間約為其七分之一,是中國皇朝史上的鼎盛時期,是值得史家傾盡畢生精力研究的重要歷史階段。

  歷史上皇帝的政治素質、思想品德、文化修養、個性心理各有不同,但都與國家的盛衰興亡息息相關,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歷史發展的快慢、前進和倒退。

  愛新覺羅家族從天命元年(一六一六年)到宣統三年(一九一一年),歷時二百九十六年,歷十二帝。雄才大略如太祖努爾哈赤十三副遺甲起兵稱汗;太宗皇太極東征西討,建立了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聖祖康熙帝、世宗雍正帝、高宗乾隆帝祖孫三人勵精圖治,開疆拓土,創立了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康乾盛世」;黯然如多情天子順治皇帝,為愛妃董鄂氏傷情欲絕,棄國逃禪;一心要江山圖治,重振山河,卻被幽禁而終的苦命天子光緒皇帝;懵懂無知,尚在繈褓之中,卻被推上帝位,又在權臣逼迫下黯然退位,一生被洋人與軍閥玩弄於股掌之中的末代皇帝溥儀……大清十二帝給後人留下了太多的傳說、太多的疑問、太多的想像。

  現在的正史敵不過「戲說」群狼似的撕咬,只能無奈為自己貼上「正說」的防偽標籤。但戲說固然有誤人之處,但它卻吸引我們去關注一個時代、一個王朝、一個人,其娛樂化的面相或許值得正史鑒戒。沈重的學術氣息一向是歷史這門國學面向大眾的障礙之一,如果能以吊胃口的懸念循循善誘,使更多人發現史學的樂趣所在,未嘗不是獲得更多簇擁的辦法。

  本書正是基於此種理念,以正史為基石,野史為磚瓦,豔史為窗櫺,秘史為雕梁,將歷史裝扮一新,去蕪存菁,去偽存真,以通俗易懂的筆觸,還歷史以真實,增歷史以趣味。引經據典,用通俗的語言,客觀的態度,嚴謹的史實,公正的評判,為讀者營建一座解讀清史、研究清史、暢遊清史、享受清史的宏偉殿堂。

  江山有代謝,一字寫盡,大汗淋漓,心存未了情。然「放寬歷史的眼界,更應當避免隨便作道德的評議。因為道德是真理的最後環節,人世間最高的權威,一經提出,就再無商討斟酌之餘地,故事只好就此結束。」梁啟超先生有句名言:「戴綠眼鏡者所見皆綠,戴黃眼鏡者所見皆黃。」確認數百或幾千年前某人的忠邪善惡並不是我們研究學習歷史的主題,而認識歷史解決現實問題才是我們目的所在。唯善於研讀歷史者方能得文化浸潤滋養,方能增人生英明智慧。

  談國是,非我所願。非不能,實不為也。何者?針砭時弊,必犯時忌。
  禍從口出,凡讀史者莫不了然於心。
  縱然如此,心中之言,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至此一篇,以後當不再議,此論亦不做任何解釋。
  但願是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吧。

歷史的沈重 華夏二百餘年輝煌沒落再現清朝十二帝王雄才昏朽並存 從弓馬嫺熟到愚昧無知 中國為什麼會在清朝的時候大幅落後了呢?縱觀清朝,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從政治鬥爭中拼出來的絕頂聰明人物,和那些西方的沙皇啦、女王、皇帝比起來只有比他們強的沒有比他們差的。嘉慶雖然差點,但也不是庸才,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和世界大大地拉開了差距? 有一個外國史學家曾經這樣評論過中國的歷史: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其實就是五千年的戰爭史,中國唯一暢銷海內外的一本書就是《孫子兵法》。這位學者的看法或許有些偏激,然而我們卻不能否認,他講得也並不脫離實際。 軍事是流血的政治,有一點必須明白,那就是清朝軍事技術的落後。清軍曾經吃過武器落後的大虧,據說努爾哈赤就是被袁崇煥用火炮炸傷而死。清軍作戰也需要火炮呀?那麼為什麼在乾隆的時候,外國人把大炮送上門來也不願研究一下呢?在此,有必要對中國火器的發展進行一下回顧和分析。 一、宋元時期 單就火器發展的歷史而言,中國早期的火槍,早在十世紀的宋朝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在中國廣泛使用火銃後,阿拉伯人在十四世紀初,製成了木質管形射擊火器「馬達發」。而歐洲十四世紀中葉,義大利製成金屬管形射擊武器「火門槍」,之後又發明了「火繩槍」。 元朝建立後,重視發展新型火器,元朝至順三年(一三三二年),鑄造最早的銅火銃,長一尺一寸,重二十八斤。同時還製造出了早期的手銃,但威力小、射程近,基本上沒有使用價值。 元末戰爭時期,火炮在戰爭中被大量使用,火銃和火炮的數量亦達到相當的數量。金屬火器的出現,開創了古代武器的先河,它以使用壽命長、發射威力大、運用範圍廣等多種優點,成為往後歷代的重要兵器,並普遍應用在世界範圍內。 二、明朝時期 明朝除大量生產銅火銃外,還開始鑄造鐵炮。明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年)造的三門大鐵炮(明初時較大型的火銃已開始被稱為炮),現藏於山西省的博物館,其口徑、身長和重量都大大超越元代的火銃,炮管也成直筒形,代表了明初的火炮製造具有較高水準。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