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從商記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11月
海外從商記
名人推薦
康本先生建立成功企業,四海交遊數十載,深深體會文化交流和教育的重要。他的經驗,實在十分值得關心世界的年輕人借鏡和效法。 —沈祖堯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摯友康本健守先生,為人坦誠仁厚,思維正向樂觀。四十歲後方首次離日從商海外。先生竭其力融會貫通各地不同文化,以發展其事業,均卓然有成,但先生每以開始太晚為憾。《海外從商記》乃先生自傳,目的為勉勵有志創業之年青人,應及早多出訪境外,擴闊視野,吸收知識,以奠下日後成功之基,絕對值得一讀。—劉遵義教授(香港中文大學前校長、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
康本先生以自身經歷,分析東西方文化差異,勉勵年青人運用正向思維,跳出固有規範。此書筆調樸實,輔以有趣的例子,令人再三回味。—陳啟宗先生(香港著名企業家、恒隆集團董事長)
康本博士為人慈祥友善,對推動青年間的國際交流活動不遺餘力。康本博士教會了我正向思考的重要。這思考方法不單適用於商業上,對我們的人生亦甚為重要。改變你的思考方式等於改變你的人生。 —王妙姍小姐(香港中文大學康本學人)
作者簡介
康本健守(Alex K. Yasumoto)
是一位成功的日籍企業家。他於1964 年畢業於日本成蹊大學,此後繼承父親的地產經營生意,在澳洲、香港等地成功拓展事業。他也是活躍的社會慈善家,在世界各地熱心捐助教育事業,為眾多學生提供國際交流的機會
中文版序 / xi
前言 / xiii
第1章 討厭英語的人著手海外事業 / 1
1. 極端討厭英語 / 3
2. 我為什麼放棄在澳洲投資 / 8
3. 第一次海外投資選擇了香港 / 10
4. 到了國外依然保守的日本 / 16
5. 用英語談判也應運用正向思維 / 21
6. 香港回歸的所見所感 / 26
第2章 進軍澳洲、東南亞 / 33
1. 再向澳洲進發 / 35
2. 過於民主的澳洲 / 39
3. 在柬埔寨建設大廈 / 44
4. 行業壟斷抬高了日本的建築費 / 52
5. 在東南亞開展事業 / 55
第3章 宗教與文化 / 63
1. 東方和西方如此不同 / 65
2. 宗教信仰帶來的差異 / 70
3. 思考夫妻不同姓的問題 / 77
4. 顛倒姓名有欠妥當 / 79
第4章 教育的種種不同 / 85
1. 關於英語教育 / 87
2. 外語與自我認同 / 95
3. 從教育與休閒方式看東西方文化的不同 / 100
4. 教育是企業文化的基石 / 111
5. 學習歷史的意義 / 116
第5章 創辦社會事業 / 123
1. 通過香港中文大學回報社會 / 125
2. 為了促進國際交流而設立財團 / 130
3. 財團的運營與法律規定 / 137
第6章 如何培養正向思維 / 141
1. 成長經歷與正向思維 / 143
2. 與專家打交道 / 149
3. 如何在商業談判中取得成功 / 153
4. 表揚與責備的不同 / 156
5. 國與國的比較下浮現出來的日本形象 / 161
6. 積極的心態與健康 / 169
結語 / 173
序
本書原本是寫給年輕人看的,筆者希望通過這本書將自己的一些經驗分享給他們。現在機緣巧合,得以將其譯成中文,我感到非常高興。本書雖說是面向日本的年輕人而寫,但其中提到的很多問題是全世界年輕人共通的問題。因此,我相信本書的內容也能為中國的各位提供參考。譯者岳遠坤博士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日語系助理教授。他曾經翻譯過很多著名的日文小說,是一位優秀的譯者。通過他的翻譯,保證了本書的中文版比日文版更加流暢,這對於筆者來說可謂出乎意外之榮幸。我當年寫作本書時所設定的讀者是日本的年輕人,中國的年輕讀者讀完之後,可能會發現日本年輕人對很多歷史─尤其是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了解相當不足,會為此感到驚訝。實際上,不僅是中國的讀者們,就連我本人也是十分吃驚的。但是,我希望各位讀者能夠作為一個成年人理智地面對這個事實,了解其中的原委,明白為什麼他們會缺乏相關的認識。因此,筆者做好了「家醜外揚」的思想準備,對這方面的內容沒有做任何修改,就請譯者按照日文版的內容進行了翻譯。直面這樣的問題,最終還是為了促進雙方的相互理解。此外,若各位讀者能夠通過本書了解到東方和西方的差異,以及同為東方國家的中國和日本的差異,說不定會更寬容地對待和理解不同的習慣和想法。我期待中日兩國能夠通過這本小書增進理解,期待亞洲各國國民以及國與國之間變得更加和平與友好。
2016年盛夏
前言
近年來,日本的社會變得越來越封閉,所有人都很消極內向,沒有一點應有的活力。各種媒體也都眾口一詞,認為這是人口減少、少子化和高齡化所導致的問題。甚至我也差點產生錯覺,以為自己錯了,開始覺得不是日本太內向,自己才是日本社會的異端。如果大家都負向思考,便會天真地將媒體的說法信以為真。這就是內向產生的螺旋現象。
應該沒有人認為大家原本就該內向,就該消極。但是,因為沒有人說出來,所以大家都認識不到,這也沒有辦法。即便有人覺得奇怪,他也會怕說出來生起是非,因此又噤聲不言。因為日本社會是一個「棒打出頭鳥」的社會,大家都只能隨大流,這樣才能生存下去。
這是日本人的優點,也是日本人的缺點。之所以說是優點,是因為日本人容易產生凝聚力。大家喜歡一起行動,可以形成一股洪流,發揮集體的力量。而之所以說是缺點,則是因為大家即便覺得有些做法不好,也不敢大聲說出自己的意見。日本人的性格大多比較自制,而且往往有很多顧慮。
日本人的這些優點和缺點,到了外國之後,就能明顯體現出來。外國人的想法和行動方式會讓日本人的想法和行動方式凸顯出來。在日本的時候,由於大家都是內向和消極的,因此大家不會注意到自己的特點。
筆者設立了一個財團,為日本和外國的年輕人之間的交流提供資助。一開始我原本是以促進文化交流為目的的,但是最近我發現日本社會過於閉塞,感覺這個財團的意義變得更加重要。我們不僅要促進文化方面的交流,還要對更多的國際交流提供資助。
為了改變日本的這種內向和閉塞的社會風氣,讓日本人走出國門是最重要的方式。只有走出國門,很多固有的觀念和想法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改變,形成一種多元的視角而非單一封閉的視角。
走出國門之後,不僅對社會的看法會發生改變,就連人生觀也會發生巨大的變化。真是令人驚訝。
我在四十多歲以前只去過國外兩次,而且兩次都是去旅遊。中學時期甚至還跟英語老師發生矛盾,非常討厭英語。因此,我根本不是什麼所謂的國際派,而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國產貨」。
但是,我敢自信地說,自從我四十歲以後開始到國外工作,自己的人生觀發生了巨大的改變。
正因為自己走出了國門,想法才變得外向,心態才變得積極。走出去的人越多,內向的社會才更容易變成積極且充滿活力的社會。即便呆在國內,也應該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想法,讓自己變得更加積極和外向。如此一來,日本持續下滑的經濟情況也會出現改變,取得發展。即便經濟指數不好,只要大家積極面對生活,喚醒消費慾望,經濟就能得到改善。這樣的說法,話糙理不糙。我們應該由消極地隨大流變成一股積極主動推進社會前進的洪流。
我希望通過這本書改變更多的人,讓大家都變得積極樂觀和外向,為構建一個不被固有觀念束縛且積極向上的社會貢獻一點力量,於是便不怕丟臉,分享了包括自己英語學習的挫折在內的許多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