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電子業榮景過後,台灣如何再次站上風頭?|大和有 ... | 台灣電子產業發展史

一九七〇到一九八〇年代,是台灣電子業奠基的階段。

因應全球化趨勢及成本考量,許多國外公司如Philips(飛利浦)、RCA(美國無線電)、Mo...mdi-plus寫文章社群部落格新創資料庫新創找人才追蹤mdi-chevron-down登入最新新聞創業專題新創資料庫新創找人才創業影片創業新聲帶創業活動社群部落格社群空間租借最新文章產業媒體MarTech文創.生活消費FinTech企業服務交通物流新零售健康醫療運動科技生物科技資訊安全社群服務旅遊教育農業能源投資硬體IoT娛樂其他數位工具技術應用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手機應用程式區塊鏈大數據機器人延展實境XR通訊技術SaasPaasIaaS創業管理經營管理財會法律創業經驗工作技巧商業模式國際視野創業生態系育成加速新創公司創業投資社群活動創業人物創新企業群眾集資社群夥伴新聞專題創業影片創業新聲帶新創資料庫寫文章新創徵才寫文章社群部落格寫文章創業活動MeetGlobal社群空間租借追蹤關於創業小聚數位時代聯絡我們尋求報導廣告刊登隱私權條款©2021BusinessNextMediaCorp.AllRightsReserved.106台北市大安區光復南路102號9樓潮起潮落,電子業榮景過後,台灣如何再次站上風頭?|大和有話說蕭佑和2017-06-21一九七〇到一九八〇年代,是台灣電子業奠基的階段。

因應全球化趨勢及成本考量,許多國外公司如Philips(飛利浦)、RCA(美國無線電)、Motorola(摩托羅拉)、Groundig(歌藍地)、Zenith(增你智)、Funai(船井)等大型模組廠開始來台設廠,生產起電視、音響、電子錶、計算機、電話機等電器產品。

當時,這些國際大廠所採用的零組件也大多是由外商在台設廠製造,像是Coilcraft(線藝電子)、Centralab(中獅電子)、TRW(台灣精密電子)、Philips(飛利浦建元廠)、Sprague(史普瑞)、ITW(安天德)、TI(德州儀器)、GI(台灣通用電子)、TDK(東電化)、TaiyoYuden(太陽誘電)、Murata(村田)、Kamaya(釜屋電機)、Futaba(雙羽)等等。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台灣漸漸從美、日等製造大國手中接起技術的棒子,成為世界上頗具實力的資訊電子產品生產基地。

此外,當時政府亦大力扶持電子產業,除了獎勵外商投資外,也向這些國際大廠們取經。

比較有名的例子是1975年時,台灣的半導體之父—潘文淵說服RCA以350萬美金的價格將技術移轉工研院,並培訓出電路設計、光罩製作、晶圓製作、封裝測試、應用與生產管理等330位人才。

這筆技轉合約原本保證的良率只設定在17%,沒想到後來成立的晶圓示範工廠良率居然高達70%,可見臺灣當時驚人的學習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竹科現在很多的老闆、高管都是從政府的這個計畫下出身的。

幾年後,不論是明學還是暗學,學好本領的台灣創業家開始出來創業,譬如台達電的線圈類零件、光寶的發光二極體等等,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成品類的組裝廠,像是聯美電子、三愛電子、邏輯電子等等。

同時,政府也開始將手中持有的技術移轉民間。

例如,政府於1979年協助「聯華電子」籌組建廠,也於1987年,由工研院院長張忠謀先生將VLSI(Very-Large-ScaleIntegration,超大型積體電路)實驗工廠移轉民間,成立了台積電。

九〇年代以後,凡是與電腦相關的製造,幾乎都在台灣科技廠的勢力範圍中。

不管你是DELL(戴爾)、HP(惠普)、SONY(索尼)、Lenovo(聯想)、Cisco(思科)、IBM……,在硬體設計、研發、製造方面,都脫離不了與台灣廠商的合作關係,台灣開始立足世界舞台,甚至被冠上「資訊王國」的稱號。

然而,好景不常。

如今全球電子產業成長趨緩,再加上新興市場興起,產品開始走向「低價化」與「短週期」的趨勢,這也使得台灣代工業的毛利從「保五保六」、「毛三到四」到「獨一無二」,整體的情況可說是越來越慘淡。

此外,中國品牌業者崛起、南韓以集團化經營模式、近年來的美國再工業化、乃至於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的反全球化因素,也在在對台灣產生重大影響。

李開復曾說:「台灣的資通訊產業(ICT),曾是亞洲四小龍的領先者,可惜的是,繼硬體之後,台灣的企業卻連番錯過了軟體革命、網路革命、行動的革命,以至於在很多方面不但落居四小龍之末,甚至也落後中國一段距離。

」馬雲也說過一句話:「很多人輸就輸在,對於新興事物第一看不見、第二看不起、第三看不懂、第四來不及。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