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啟復蘇二季度GDP增3.2%:「超預期」與結構不平衡 ... | 中國經濟現況2020

疫情肆虐的2020年,從股市、原油,到失業率、GDP,上半年全球經歷各種各樣「歷史性」的經濟數據,以至於站在下半年的開端,很有什麼消息 ...中國開啟復蘇二季度GDP增3.2%:「超預期」與結構不平衡隱憂2020年7月16日圖像來源,GettyImages疫情肆虐的2020年,從股市、原油,到失業率、GDP,上半年全球經歷各種各樣「歷史性」的經濟數據,以至於站在下半年的開端,很有什麼消息難稱得上「超預期」。

「超預期」這個詞依然被用於形容中國二季度的經濟反彈。

7月16日,中國統計局公布數據,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3.2%,此前路透社調查預估中值為2.5%,中國媒體財新的預測均值是2.6%。

二季度GDP環比增長11.5%,復蘇跡象明顯。

經濟學家認為,支撐復蘇的主要是生產端,需求端不足,埋下結構性問題的隱患。

然而,鑒於一季度6.8%的大幅萎縮,上半年中國經濟依然處於負增長,同比下降1.6%。

外界看好下半年中國經濟復蘇的動能,同時提醒中國面臨的政治和經濟外部環境迅速惡化,或將制約復蘇步伐。

原因:中國強勢復蘇3.2%——作為GDP增速,這個數字放在中國改革開放後任何一個一季度都難稱得上好消息。

實際上,該數字是中國1992年開始公布季度GDP以來的第二差,最差為今年一季度的-6.8%。

這一數字一旦放到全球視角,則矚目得多。

中國是全球主要經濟體中,首個由負轉正,開始復蘇的經濟體。

很多國家經濟不僅處於萎縮區間,甚至差於中國一季度的表現: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測算美國二季度GDP將大跌11.8%;新加坡貿工部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二季度GDP同比下跌12.6%。

中央跟地方政府紛紛出台了各種刺激經濟增進就業的政策,這使得經濟恢復的週期大為縮短。

另外一方面,中國國內的疫情整體還是控制得很好,公眾健康的大環境也有利於進一步促成了第二季度經濟活動的快速恢復。

香港中文大學房地產及金融助理教授胡榮向BBC中文表示,中央跟地方政府紛紛出台各種刺激經濟增進就業的政策,這使得經濟恢復的週期大為縮短。

另一方面,中國國內的疫情整體還是控制得很好,有利於進一步促成了第二季度經濟活動的快速恢復。

從數據來看,相比一季度中國經濟的各項經濟指標都有好轉。

中國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稱,從月度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三個月保持正增長,服務業生產指數連續兩個月正增長,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連續四個月降幅收窄,出口額連續三個月正增長。

不過她也補充,二季度的回升仍然屬於恢復性的增長。

疫情衝擊的損失尚未完全彌補,推動經濟回歸正常水平還需要付出艱苦努力。

圖像來源,GettyImages圖像加註文字,中央跟地方政府紛紛出台了各種刺激經濟增進就業的政策,這使得經濟恢復的週期大為縮短。

隱憂:結構不平衡「令人擔憂的是,復蘇仍然主要由工業產出驅動,而非消費,而且證據似乎表明生產和需求之間存在差距。

」經濟學人智庫(EIU)全球貿易首席分析師馬志昂(NickMarro)向BBC中文表示,復蘇存在結構上的不平衡。

今日公布的數據印證了馬志昂的觀察。

對於經濟復蘇的支撐,供給端要明顯快於需求端。

比如,6月全國發電量環比大幅增長,粗鋼產量創下新高,與基建相關的挖掘機銷量大增超六成。

這些數據顯示工業上「復工復產」進展較快。

二季度,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4%,其中6月同比增長達到4.8%。

但二季度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依然處在萎縮區間,下降3.9%,其中6月同比下降1.8%。

路透社分析認為,消費數據遜於該社調查預估值,表明消費者需求依然疲軟,復蘇仍然不平衡。

劉愛華解釋,這種情況和疫情衝擊對不同的行為主體的決策影響有關係。

比如在供給端,可能生產組織方面體現出來是一個集中決策,需求端更多是分散決策,所以政策的見效都有一些不同。

消費不振更深層的原因還有居民收入表現不佳——收入不僅在下降,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義增長是正的,但扣除物價因素後,實際收入卻下降1.3%;居民對預期收入也受到失業的影響,6月大學生失業率創新高(20至24歲大專學歷以上就業人員調查失業率達到19.3%),整體上,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少173萬人。

實際收入減少,預期收入不佳,使居民消費意願下降,因此消費對經濟復蘇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