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 | 個體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有時稱為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微观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爲。

微觀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經濟學各國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地圖(2019年)各地區經濟各國經濟列表非洲經濟北美洲經濟南美洲經濟亞洲經濟歐洲經濟大洋洲經濟經濟學分支個體經濟學總體經濟學經濟思想史經濟學方法非正統經濟學思想經濟學方法數理經濟學計量經濟學實驗經濟學國民所得學科分支經濟體系經濟史經濟成長勞動資訊經濟賽局理論地域科學行為經濟學文化經濟學演化經濟學發展經濟學國際經濟學貨幣經濟學金融經濟學公共經濟學福利經濟學健康經濟學產業經濟學管理經濟學法律經濟學農業經濟學自然資源經濟學環境經濟學城市經濟學農村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生態經濟學社會經濟學經濟學列表期刊出版物目錄主題經濟學家經濟制度和類別封閉經濟二元經濟禮物經濟非正式經濟市場經濟混合經濟伊斯蘭自由放任開放經濟參與經濟經濟意識形態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共產主義社團主義法西斯主義喬治主義伊斯蘭自由放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商主義保護主義社會主義工團主義第三條道路其他經濟形態盎格魯-撒克遜歐洲封建經濟全球化狩獵採集經濟新興工業化國家皇宮經濟農園經濟後資本主義後工業主義社會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代幣經濟傳統經濟資訊經濟過渡經濟資源導向型經濟經濟學主題首頁閱論編個體經濟學(英語:Microeconomics),有時稱為價格理論,是現代經濟學的一個分支,研究微觀經濟體系中最基本單元(個體、企業)的經濟行爲。

個體經濟學重視需求與供給,如何影響個人,達成交易,並形成市場中的均衡價格。

另外,自從愛德華·張伯倫和瓊·羅賓遜發展的市場結構理論、一般廠商的生產決策、進行消費決策的消費者行爲等亦跟傳統的供給需求理論,綜合成個體經濟學的核心課題。

個體經濟學關注人們的決定和行爲影響財貨和服務的供給和需求、誰負責決定價格、或者反過來,價格怎樣決定財貨和服務的供給量和需求量[1][2]。

個體經濟學可以說是相對於總體經濟學,後者關注經濟活動的總體,研究經濟成長、通貨膨脹和失業。

個體經濟學也探討政府政策造成對整體社會經濟層面的影響(例如稅收水準)[3]。

特別是盧卡斯批判的興起之下,大部分總體經濟理論建立起本身的「個體基礎」——即是一些根據個體經濟理論而作出的基本假設。

個體經濟學的目的在於透過分析形成衆多財貨和服務相對價格的市場機制以及這些有限資源如何配置在不同的用途上[4],在這裡效率問題並非首要。

個體經濟學並不太重視經濟效率問題,因爲那可從規範經濟學獲得答案。

不僅如此,個體經濟學還分析市場失靈,究竟市場那處無法產生有效率的結果及在完全競爭的條件下,描述市場的理論上應當的狀況。

這學科的重要範圍包括一般均衡理論、資訊不對稱下的市場、賽局理論的經濟活動應用和市場系統內的經濟財貨彈性問題。

目錄1個體經濟學的起源和內容2假設和定義3市場參進及退出4機會成本5應用個體經濟學6參考文獻7參見個體經濟學的起源和內容[編輯]個體經濟學源自於古典經濟學與新古典主義經濟學,19世紀初的經濟學家大多追求研究所謂「財富的來源」,他們繼而延伸到分析個體的生產方法、生產財貨在經濟體系中的分配和個體交換手段的經濟活動,生產、分配和交換就是早期個體理論的三分法。

個體經濟學基本上是古典經濟學最主要的內容,總體經濟學當時並未被完全發展成完整的一套理論體系。

當今在總體經濟學佔有重要地位的貨幣問題和國際貿易在古典經濟學被看作是個體經濟學的一部分,19世紀晚期才有學者爲此專門著書立説研究早期的貨幣理論,並把貨幣理論分離出個體經濟學,在亞當斯密和李嘉圖及他們同代人的理論中,貨幣政策被概括為個體行爲中作討論,例如貨幣如何影響財貨價值等。

國際貿易在這時期的情況,也被視爲是延伸到國家層面形式的一種個體財貨交換行爲。

貨幣理論和國際貿易理論因爲涉及交換的特性而被列入個體經濟學討論,但隨著三分法被放棄,這兩者也擺脫了原有框架,而轉爲按層面分類的總體經濟學。

當經濟學家分析個體的經濟行爲是必然牽涉到價格決定,一方面是代表需求的消費者效用和消費者行爲,另一方面是代表供給的廠商生產活動,例如固定和可變成本對生產決策的影響。

假設和定義[編輯]個體經濟學的第一個基礎假設是:「個人」(individual)是所有經濟分析的基本單位,而「個人」(經濟人)會理性地取捨、決定。

而第二個基礎假設是:每個人都會在有局限的情況下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