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左走,向右走? 臺灣關鍵時期的策略抉擇-工業技術與資訊 ... | 電子產業發展

2007年iPhone出現一直到2015年期間,臺灣電子業又跟著全球科技產業的變化,進入新的階段,我稱之為智慧應用的快速發展期。

這段期間,智慧行動平台逐漸主導世界,智慧應用愈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新聞中心首頁新聞中心出版品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出版日期:專欄Column向左走,向右走? 臺灣關鍵時期的策略抉擇口述/黃欽勇 整理/劉麗惠 攝影/李庭歡 圖片來源/法新社近年來臺灣產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尤其資通訊科技產業在全球供應鏈轉變、新興市場崛起的多重轉變之下,面臨很大的挑戰,未來面對總體經濟持續混沌不明,競爭將愈來愈激烈,於此關鍵時刻,臺灣應該朝什麼方向前進,正考驗著政府、法人研究機構與產業界的智慧。

要深入論述目前臺灣產業所面臨的挑戰與困境,得從1985年開始談起。

1985年是臺灣產業發展的分水嶺,在此之前,臺灣處於傳統工業時代,大多數製造業以家庭組裝、簡單加工為主,而當1985年微軟推出Windows電腦(PC),個人電腦興起對製造業帶來很大的變革,臺灣因為跟上這波電腦產業的大浪潮,電子業快速起飛,整個臺灣展現前所未見的生命力,之後又面臨手機、物聯網時代的來臨,臺灣產業又面臨不同的挑戰,在每一個關鍵時刻,臺灣各界如何做出對的抉擇,深刻影響產業的發展。

不同階段 不同挑戰綜觀1985年代開始後的30年,臺灣電子業發展又分成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大約是1985~2000年期間,全球電腦產業蓬勃發展,這時期臺灣製造業進入效率至上階段,並藉由委託製造代工(OEM)、與委託設計製造(ODM),產業進入快速成長期,在發展最好的時間點,臺灣一個月可以生產1,250萬臺筆記型電腦,這段期間包括宏碁、神通、華碩等科技大廠,都以飛快的速度成長茁壯。

2000年之後,臺灣電子業發展進入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因為工資與土地成本大幅上漲,剛好中國大陸加速對外開放,因此許多電子業者如廣達、仁寶等,都陸續西進,一開始落腳廣東、深圳等長三角沿海地區,2010年重慶、成都等城市再以優惠措施鼓勵臺商往內陸移動。

產業西移的過程,我稱這是臺灣對於中國大陸的「Outside-In」策略,即為了其廉價與豐富的勞動力而積極前往當地設廠,同時也分享一些當地市場的機會。

2007年iPhone出現一直到2015年期間,臺灣電子業又跟著全球科技產業的變化,進入新的階段,我稱之為智慧應用的快速發展期。

這段期間,智慧行動平台逐漸主導世界,智慧應用愈來愈成熟,人們使用科技的能力也不斷進步,這使得以PC為根本的臺灣電子業,面臨很大的挑戰,如何因應,政府與產業界都還在努力。

一直到今日,世界已經正式進入物聯網時代,整個產業又出現新的翻轉,不管是政府、工研院或產業界,都必須有跨界整合思維,採取新的對應策略,才能迎合新的時代。

政府推動產業的政策思維首先來看政府應該如何看待臺灣主力產業與電子業的未來發展。

目前新政府準備加強發展五大產業,其中一項產業是生物科技,在此我想談談發展電子產業與生物科技有一個很大的差異,就是電子業非寡占型產業,但生物科技比較容易變成寡占局面,這也導致兩者對於國家整體經濟與就業的發展,截然不同。

就電子業而言,因為不是寡占產業,整個產業鏈的每一個環節各自形成一個產業,從IC、面板、PCB、鍵盤、滑鼠……等,每一個領域都為臺灣帶來很大的發展空間,因此當臺灣電子產業全面興起,龐大的電子供應鏈體系不僅帶動大量的就業機會,為許多人創造可觀的財富,甚至於也間接帶動其他產業的繁榮,物流運輸業就是其中之一。

舉例來說,當年臺灣NB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期,每月臺灣生產的NB多達1,250萬臺,這些筆電要往全球運送,便衍生出物流需求,如果以華航或長榮一架飛機可以裝載2.5萬臺筆電計算,當時光是運送筆電,臺灣一個月就需要500架飛機,可以想見,舉凡生產NB所需的零組件需求都納入,其背後衍生經濟加乘效益有多大。

顯而易見,過去臺灣電子業的蓬勃發展,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促進就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如今,回過頭來看政府準備加碼推動的生物科技產業,由於在生物科技領域,誰擁有最先進的技術,誰就可能獨占整個市場,因此產業帶起來之後,受益者可能侷限於少數人,這時候我們就應該思考,臺灣在推動生物科技產業時,是否能夠把整體產業效益,擴散到最多人身上,盡可能讓更多數的民眾受益。

當然,電子業是臺灣非常重要的產業,未來政府勢必也會多所著墨,只是,現階段電子產業環境與20~30年前大不同,過去臺灣是由上而下,政府帶頭推動產業政策,如今,全球電子產業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