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衝刺第一的三關鍵 | 中國經濟現狀

剛進入2021年,就看到三個有關中國經濟2020年的數據:一,全年經濟成長率2.3%,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的正成長;二,...快訊全台停課懶人包/疫情升溫雙北高中職以下停課還有哪些學校跟進?11:46本土疫情燒進中央部會經濟部證實一名員工染疫11:40udn評論社論聽新聞test0:00/0:00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經濟日報社論/大陸經濟衝刺第一的三關鍵2021-02-1001:30經濟日報/經濟日報社論本報資料照片剛進入2021年,就看到三個有關中國經濟2020年的數據:一,全年經濟成長率2.3%,是全球主要經濟體唯一的正成長;二,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消費市場;三,取代美國成為全球最大外國直接投資國。

這還是在全球百年一遇的超大疫情及美國傾全國之力對中國進行打壓、制裁與脫鉤下的結果。

這讓人想起自從1979年鄧小平決定改革開放來,中國持續崛起迄今,從未少過對中國發展的各種質疑的、悲觀的論調,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推測一個又一個出現,也一個又一個落空;反而在長達40餘年的崛起過程中,中國GDP在全球的排名從1979年的第15迅速在2010年時超過日本成全球第二,極可能在未來十年內超過美國成全球第一;與此同時,中國也成全球最大出口國、貿易國、製造業大國,製造業總產值竟然已超過美、日、德、韓四大工業國的總和。

這一切要如何解釋?靠經濟學家、社會學家、政治學家?也許都有必要,但我們認為可以由歷史學家從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提供一種另類觀察。

經濟史專家根據人類史料及當代經濟統計概念,粗略推估中國主要朝代的GDP占當時全球GDP的比重為:漢朝(26%)、唐朝(58%)、明朝萬曆年代最高時達80%、清朝(1840年時33%,清末跌至10%),可以看到中華民族3,000年歷史,1840年之前的2,800年幾乎始終第一。

1840年後到1978年前由於各種原因,中國經濟發展陷入低潮,1979年後,中國經濟表現重回全球前沿。

1840年前中國GDP始終位居全球第一,與當時中國的生產力與創新力始終出色有關。

前者與市場經濟及中華民族勤奮、刻苦耐勞、聰敏及追求財富的強大積極性有關;後者據英國科技史學家李約瑟著《中國科學技術史》研究,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前,中國科學技術水準一直領先全球。

可惜在「獨尊儒術,罷黜百家」及科舉考試影響下,嚴重束縛中國的創新力,近代走上閉關鎖國及一度進入計畫經濟與公有體制的誤區,又嚴重束縛生產力。

這兩個束縛一直到上個世紀初廢除科舉考試,並在五四之後重新認識及擁抱科學,及1979年改革開放重新走上市場經濟及混合所有制之後才獲得解除,也終於釋放出中國原本就十分巨大的生產力及創新力。

這應該就是中國進入到新世紀不久GDP就重登全球第二,並可望在不久將來重返第一的主要解釋。

世人如果不懂中國及世界歷史,不懂當代中國經濟發展不過是向從來就是世界第一的主旋律回歸而已,自然就對中國的表現出現一再的低估與誤判。

目前中國GDP雖已重返第二,但就算十年內超過美國重返第一,中國GDP占全球比重仍不過相當於22%上下(目前美國的水平),距漢、唐、宋、明、清各朝占當時全球的比重仍差一大截,一個合理的解釋是,中國的崛起目前仍處於初級階段,或者說,中國的綜合潛在國力仍有相當部分尚未獲得釋放,這又可從三個方面觀察。

一,首先是供給面。

中國勞動力的紅利雖已接近極限,但中國腦力(人才)的紅利才剛開始,此一紅利將會隨著教育、科技的持續加大投入而獲得進一步釋放;與此同時,中國近年在基礎建設上投資規模之大世所罕見,且仍在持續,包括公路、高鐵、機場、電網等的鋪設,已為未來生產力的提高做足準備;除此之外,中國的改革仍在持續全面深化之中,其將陸續釋放的改革紅利極為可觀。

二,其次,是需求面。

中國14億人口規模,目前中產階級規模約3至4億,相當於美國全國人口,中國消費市場已為全球第一。

隨著小康社會及扶貧的全面實現,潛在市場之大難以想像,這應該也是中國外人投資已成全球第一的部分原因。

三,中國正構建一個以中國為核心的全球化(RCEP、中歐自貿協定、中日韓自貿區等)及內外兩循環體系。

綜言之,中國當代的崛起不只是崛起,本質上更是一種復興應無太大疑義。

大陸首批碳中和債券面世南方電網等6公司嘗鮮法庭文件:宏都拉斯總統成美國調查販毒案目標任正非稱歡迎拜登來電首籲美新政府採開放政策任正非向拜登喊話:華為仍想買美國產品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再故作曖昧,疫情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