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屋稅的金額怎麼來? 一次搞懂什麼是房屋稅! @ 房地產筆記 ... | 房屋稅繳納年限

明明透天厝比大樓值錢, 為什麼是大樓繳的房屋稅比透天厝還高? 房. ... 房屋稅是向房屋所有人徵收, 交屋前的房屋稅由賣方負責繳納, 交屋後則由買方負擔. 繳交期間 ...房地產筆記跳到主文您好!我是KevinLo,喜歡美食、旅行與攝影,更熱愛房地產!2018年2月開啟痞客邦部落格,透過實作的方式,分享房地產、投資理財等相關資訊!發表文章講重點&詳細是我的宗旨,發展斜槓是我的興趣,寫下自己斜槓故事的同時,也與大家教學相長~部落格全站分類:財經政論相簿部落格留言名片May11Sat201921:11房屋稅的金額怎麼來?一次搞懂什麼是房屋稅!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明明自己的房屋和鄰居大小一模一樣,為什麼自己要繳的房屋稅比鄰居還貴?難道是鄰居跟政府有關係?明明透天厝比大樓值錢,為什麼是大樓繳的房屋稅比透天厝還高? 房屋稅是怎麼計算出來的?這邊整理出房屋稅的介紹,讓大家繳稅給政府之餘,至少知道這個金額是怎麼來的.   房屋稅介紹 房屋稅是向房屋所有人徵收,交屋前的房屋稅由賣方負責繳納,交屋後則由買方負擔. 繳交期間為【每年 5/1~5/31】, 計算時間為【去年7/1~今年6/30】.房屋稅的稅基計算公式: 應繳房屋稅=房屋評定現值×房屋稅率  房屋評定現值 地方政府會依據《房屋稅條例 §10》規定,由民意代表、建築、營造等專門人員等組織不動產評價委員會, 將各個房屋的構造、用途、樓層等條件,去訂定一個「房屋標準單價」, 再根據房屋標準單價與折舊率、地段率、使用面積去計算出建物的「房屋評定現值」.  計算公式: 房屋評定現值=房屋標準單價×面積×(1-折舊率×折舊年數)×地段率 -[例子]: 某屋主擁有一棟住家用RC造的三層樓房座落在宜蘭市某處,坪數 200平方公尺,屋齡有3年,其房屋標準單價為2600元、折舊率為1%、地段率為130%,則該屋主的房屋評定現值計算為:2600×200×(1-1%×3)×130%=655,700元. 房屋評定現值是房屋稅及契稅的計算依據,目前房屋稅每3年會重行評定一次,且會依照折舊率遞減其評定價值.關於「契稅」的介紹,可閱讀:➤一次搞懂什麼是契稅! 通常坪數(面積)愈大、屋齡愈新、建材愈好、樓層愈高、地段愈優、大馬路邊,則評定現值愈高.⇨北中南不同地區的差異很大.  房屋標準單價 房屋標準單價由各縣市「不動產評價委員會」依下列3個條件分別評定:      構造別     分為鋼骨造、鋼骨混凝土造、鋼骨鋼筋混凝土造、加強磚造等.其中以鋼骨造的評定價格最高.     用途別     依不同的構造組合,讓用途總共分為四類:其中以「第三類」最多,但以「第一類」的國際觀光旅館房屋評定單價最高.​(資料來源:高雄市稅捐稽徵處)      樓層數     當相同的「構造」與「用途」的條件下, 該建築的樓高愈高(不包括地下室或地下層之層數), 其房屋標準單價也愈高,表示房屋稅負擔也愈重;但是建物的樓層愈高,代表房屋使用人愈多,相對土地持分愈少,則地價稅負擔較輕. ⇨這就是為什麼相同面積下,大樓需要繳的房屋稅比透天厝高的原因. 其他像是房屋夾層、地下室或地下層,按照該房屋所適用的標準單價8成來計算.另外,如果地上樓層數等於或小於地下樓層數者,則適用地下建築物的單價評定(但需注意地下建築物的標準單價並未包括電梯單價).  房屋稅率 房屋稅屬於地方稅,稅率依「地方政府」而定,依照房屋實際使用情形採按月適用不同稅率計算, 一般房屋稅共區分為四大類:     住家自住用:1.2%(稅率最低)     同時要滿足下列3要件,就是財政部定義的「住家自住用」,適用最低房屋稅率:● 【沒有租用】:房屋所有人沒有將房屋出租或營業使用● 【直系居住】:房屋所有人將房屋供本人、配偶或直系親屬實際居住使用● 【三房之內】:房屋所有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全國自住房屋合計3戶以內     住家非自住用:1.5%~3.6%     不符合「住家自住用」任一條件,就是「住家非自住用」,主要是課:●  把房屋出租(非自住)給房客居住(非開店營業),並賺取租金的對象.●  擁有房屋合計超過3戶的對象, 被大家稱為「囤房稅」,因為持有房屋越多,稅負愈重.  關於「囤房稅」的介紹,可閱讀:➤一次搞懂什麼是囤房稅! 不過若房屋出租的對象是中低收入或其他弱勢族群,則是屬於「公益住宅出租」行為,那麼就適用「住家自住用」1.2%的房屋稅率.  關於「公益住宅出租」的其它好處,可閱讀:➤公益出租人的3大好處!      非住家非營業用:3%~5%     必須看房屋的使用執照,通常適用對象包括: 私人醫院、診所、自由職業事務所、人民團體、補習班、幼稚園、安親班、「有收費」的停車場等等.店面若閒置且尚未開始營業,其使用執照所載用途為非住家用,那麼也會按「非住家非營業用」的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