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 中國經濟

2001年中國加入WTO,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出口貿易,2010年GDP總量超過日本。

2019年GDP超過1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10,276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內部連結。

(2020年7月3日)請根據格式指引,移除重複、標題連結以及任何與內容無關的連結。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0年7月3日)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連結格式。

  「中國經濟」重定向至此。

關於1949年前的中國經濟,詳見中國經濟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經濟、清朝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貨幣人民幣(RMB);單位:元(CNY)財政年度日曆年(1月1日-12月31日)貿易組織WTO,APEC,G20,RCEP,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亞投行,一帶一路及其他統計數據國內生產總值▲$14.2萬億(國際匯率2019年估計)[1]▲$27.3萬億(購買力平價2019年估計)[2]-排名:第2名-增長率:▲6.1%(2019年)[3]-人均:$10,153(國際匯率,2019年,IMF)[4]$19,520(購買力平價,2019年,IMF)-按產業分布:農業7.1%工業39.0%服務業53.9%(2019)[5]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2.8%(2019年8月)[6]贫困人口比率0.6%(2019)吉尼係數0.48勞動力▼7.884億人(2018)-按產業分布:農業7.9%工業40.5%服務業51.6%(2017)失業率▲4.42%(2018)[7]主要產業農業;工業(核工業、製造業、航天);交通運輸業、旅遊業、金融業;IT業(行動電話、軟體、網際網路、計算機)等經商容易度第31名[8]對外貿易出口$2.59萬億(2020)[9]出口貨品機電產品、紡織品、鋼鐵、醫療器械等(2020)主要出口夥伴美國日本德國韓國進口$2.06萬億(2020)[10]進口貨品化工製品、機電產品、農產品等(2020)主要進口夥伴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外債▲$1.598萬億(2017)公共財政國債GDP總量的47%(2017)[11]收入$2.553萬億(2017)支出$3.008萬億(2017)信貸評級標準普爾:AA-(國內)AA-(外國)AA-(轉讓及可兌換性)[12]主要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除非另外說明,所有數據均以美元表示。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在建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計劃經濟模式,1978年改革開放後,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001年中國加入WTO,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出口貿易,2010年GDP總量超過日本。

2019年GDP超過1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10,276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

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在2020年仍保持了經濟正增長。

[13]目錄1發展過程1.1第一階段(1949-1978)1.2第二階段(1978-1998)1.3第三階段(1998至今)2經濟體制2.1貨幣及匯率政策2.2財政制度2.3區域經濟2.4對外經濟合作3產業結構3.1第三產業3.1.1軟體、網際網路及電信產業3.1.2運輸業3.1.3金融業3.1.4其他服務業3.2第二產業3.2.1製造業3.2.2建築用料生產3.3第一產業3.3.1能源產業3.3.2採礦業4經濟數據4.1數據統計與質疑4.2外匯儲備5注釋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8參見發展過程[編輯]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一階段(1949-1978)[編輯]1951年德國法蘭克福商展中方攤位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中國大陸經歷長期戰亂,經濟波動和受創極大。

中國在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466億元,重工業僅占總產值7.9%[14],而被視為農業國家[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蘇聯式計劃經濟。

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在蘇聯幫助下開始恢復,以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為標誌,優先快速發展重化工業替代進口鞏固國防,而輕工業和農業處於一個次要地位。

期間輕重工業投資比例為1︰7.3,嚴重向重化工業傾斜[16][17],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文章說法是:「基本奠定工業基礎」[18]。

又1955年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