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比突破88歷史高位,白銀價值被嚴重低估? | 白銀歷史高位
首先需要看一下金銀比定義,金銀比是指一盎司的黃金與一盎司的白銀價格之間的比率。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最近這兩百多年,金銀比一直相對 ...首先需要看一下金銀比定義,金銀比是指一盎司的黃金與一盎司的白銀價格之間的比率。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最近這兩百多年,金銀比一直相對穩定在1:33左右,不過從1978年到2008年,這一比率擴大到1:60。
經濟處於衰退周期,白銀的下跌比黃金來得迅速,反之,經濟處於上升周期,白銀的上升會比黃金來得快。
...我們從歷史中看一下金銀比的演變過程,或許能夠發現一些端倪:地理大發現加速了全球經濟、貿易、金融一體化,也使得國際金銀價比逐漸趨於統一。
19世紀晚期,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實行金本位,白銀的貨幣屬性降低,西方人們就像普通商品一樣對待白銀,「金貴銀」賤使得金銀價比從15逐漸上升至30-40,清政府在不知覺中被貨幣貶值了。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席捲全球,黃金貨幣的避險功能再次顯現,1932年金銀價比突破80關口,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80的情況。
應對危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採取國家干預措施放棄金本位,為求自保西方主要國家也步其後塵。
1934年,羅斯福政府再次推行《白銀法案》:在放棄金本位的同時,將全部以黃金做為貨幣儲備修改為黃金和白銀比例為3:1。
這一政策影響最大的就是民國政府,美國大量儲備白銀,勢必造成白銀價格大漲,將直接將0.45美元/盎司的白銀抬高至1.29美元,勢必造成實行銀本位的民國白銀外流。
1935年,當國際白銀價格已經上漲至0.81美元/盎司,民國政府的銀本位也就此崩潰。
在大刀闊斧地改革中,黃金也相對貶值了40%,金銀價比再次回歸合理區間。
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再次被大量搶購,金銀價比一度突破100。
二戰結束,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掛鈎黃金,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作為儲備的黃金不允許私人黃金交易的政策,使得白銀民間貨幣屬性增強,價格緩慢上漲,到50年代金銀價比已經恢復至40-50合理範圍。
然而白銀的上漲腳步還沒有結束,隨著70年代進入滯脹時期,金銀比價已經達到20,以亨特兄弟為代表的國際炒家進一步推波助瀾,1980年,白銀價格一度突破50美元/盎司,金銀價比下降到12,一夜回到中世紀。
美國政府不得不再次出面干預,在價格操縱「調查」、「調整」措施中,亨特兄弟不得不宣布破產,白銀價格再次走向漫漫熊市之路,1992年,白銀價格跌至3.6美元,金銀價比已經攀升至90,這也吸引了另一個金融大鱷的注目。
巴菲特從1995年開始逐步大量買進白銀,在長期的不斷地積累中,至1999年他持有1.3億盎司白銀,占當年白銀產量的1/3,知情人士稱其持倉成本不過5美元。
時間來到2006年,白銀價格已經漲至15美元,此時的金銀價比已經回歸到1:68,巴菲特清空了他的白銀多單。
從理論上來看,黃金是與白銀相關性最大的貴金屬,從1975年1月7日2010年12月4日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黃金與白銀之間90%以上的時間存在正相關性,且正相關性達到90%以上。
金銀比價看似因為價格走勢的強弱不同,導致且比價的變化,但主要是金銀的內在價值,決定著金銀的比價。
因此,比價是一種金屬對另一種金屬的價格之比,而中心比價就是一種金屬與另一種的價值之比。
當價格偏離價格太遠時,自然會回到價值之內。
因此,比價會圍繞中心比價上下波動。
當然,當金銀的價值不同時,中心比價也會發生改變。
比如,歷史上發生的數次大幅波動。
最後,我們從白銀本身屬性上來看,銀的儲量和用途來看,金銀比價有逐漸向歷史80甚至60回歸的需求。
1940年,世界黃金的儲量為10億盎司,白銀的儲量為100億盎司。
但到了2009年,世界黃金的儲量為50億盎司,白銀的儲量為10億盎司。
目前來看,黃金與白銀的儲量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比價還沒有完全回歸。
從長期的角度審視,這種回歸是有可能的,因為銀現在已經幾乎失去了其貨幣的職能,而是作為一種工業的金屬,由於其化學和物理方面的特性,被廣泛用於工業生產。
據統計,在總需求中,銀的工業需求占70%以上。
而黃金由於其昂貴,在工業上的用量不如白銀那麼大。
另外,從探明可開採的儲量來看,銀只供開採14年的時間,小於黃金可供開採的年限。
目前每年有40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最近這兩百多年,金銀比一直相對 ...首先需要看一下金銀比定義,金銀比是指一盎司的黃金與一盎司的白銀價格之間的比率。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最近這兩百多年,金銀比一直相對穩定在1:33左右,不過從1978年到2008年,這一比率擴大到1:60。
經濟處於衰退周期,白銀的下跌比黃金來得迅速,反之,經濟處於上升周期,白銀的上升會比黃金來得快。
...我們從歷史中看一下金銀比的演變過程,或許能夠發現一些端倪:地理大發現加速了全球經濟、貿易、金融一體化,也使得國際金銀價比逐漸趨於統一。
19世紀晚期,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國家實行金本位,白銀的貨幣屬性降低,西方人們就像普通商品一樣對待白銀,「金貴銀」賤使得金銀價比從15逐漸上升至30-40,清政府在不知覺中被貨幣貶值了。
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席捲全球,黃金貨幣的避險功能再次顯現,1932年金銀價比突破80關口,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超過80的情況。
應對危機,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採取國家干預措施放棄金本位,為求自保西方主要國家也步其後塵。
1934年,羅斯福政府再次推行《白銀法案》:在放棄金本位的同時,將全部以黃金做為貨幣儲備修改為黃金和白銀比例為3:1。
這一政策影響最大的就是民國政府,美國大量儲備白銀,勢必造成白銀價格大漲,將直接將0.45美元/盎司的白銀抬高至1.29美元,勢必造成實行銀本位的民國白銀外流。
1935年,當國際白銀價格已經上漲至0.81美元/盎司,民國政府的銀本位也就此崩潰。
在大刀闊斧地改革中,黃金也相對貶值了40%,金銀價比再次回歸合理區間。
隨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黃金再次被大量搶購,金銀價比一度突破100。
二戰結束,布雷頓森林體系確立了美元掛鈎黃金,美元成為世界貨幣,作為儲備的黃金不允許私人黃金交易的政策,使得白銀民間貨幣屬性增強,價格緩慢上漲,到50年代金銀價比已經恢復至40-50合理範圍。
然而白銀的上漲腳步還沒有結束,隨著70年代進入滯脹時期,金銀比價已經達到20,以亨特兄弟為代表的國際炒家進一步推波助瀾,1980年,白銀價格一度突破50美元/盎司,金銀價比下降到12,一夜回到中世紀。
美國政府不得不再次出面干預,在價格操縱「調查」、「調整」措施中,亨特兄弟不得不宣布破產,白銀價格再次走向漫漫熊市之路,1992年,白銀價格跌至3.6美元,金銀價比已經攀升至90,這也吸引了另一個金融大鱷的注目。
巴菲特從1995年開始逐步大量買進白銀,在長期的不斷地積累中,至1999年他持有1.3億盎司白銀,占當年白銀產量的1/3,知情人士稱其持倉成本不過5美元。
時間來到2006年,白銀價格已經漲至15美元,此時的金銀價比已經回歸到1:68,巴菲特清空了他的白銀多單。
從理論上來看,黃金是與白銀相關性最大的貴金屬,從1975年1月7日2010年12月4日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黃金與白銀之間90%以上的時間存在正相關性,且正相關性達到90%以上。
金銀比價看似因為價格走勢的強弱不同,導致且比價的變化,但主要是金銀的內在價值,決定著金銀的比價。
因此,比價是一種金屬對另一種金屬的價格之比,而中心比價就是一種金屬與另一種的價值之比。
當價格偏離價格太遠時,自然會回到價值之內。
因此,比價會圍繞中心比價上下波動。
當然,當金銀的價值不同時,中心比價也會發生改變。
比如,歷史上發生的數次大幅波動。
最後,我們從白銀本身屬性上來看,銀的儲量和用途來看,金銀比價有逐漸向歷史80甚至60回歸的需求。
1940年,世界黃金的儲量為10億盎司,白銀的儲量為100億盎司。
但到了2009年,世界黃金的儲量為50億盎司,白銀的儲量為10億盎司。
目前來看,黃金與白銀的儲量已經發生了改變,但比價還沒有完全回歸。
從長期的角度審視,這種回歸是有可能的,因為銀現在已經幾乎失去了其貨幣的職能,而是作為一種工業的金屬,由於其化學和物理方面的特性,被廣泛用於工業生產。
據統計,在總需求中,銀的工業需求占70%以上。
而黃金由於其昂貴,在工業上的用量不如白銀那麼大。
另外,從探明可開採的儲量來看,銀只供開採14年的時間,小於黃金可供開採的年限。
目前每年有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