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一生去尋找:最時尚的地產大亨,最in的人生哲學 | 如何做好生意 - 2024年5月

我用一生去尋找:最時尚的地產大亨,最in的人生哲學

作者:潘石屹
出版社:網路與書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31日
ISBN:9789866841286
語言:繁體中文
售價:288元

「我出生在西北農村最貧窮的地方,家裡又是村子裡最貧窮的一戶人家。」
  潘石屹,一個外表斯文、談吐溫和的農村窮小子,究竟是如何從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在年僅四十五歲時,就成為全中國大陸最火紅的地產大亨?
  這一切,不只是因為他懂得抓住改革開放的時機,迅速累積資產,榮登富豪排行榜,最主要的,是靠著他獨具一格的美學與文化素養,生活與生命體認,使旗下開發的房屋,成為全北京最時尚的地標。
  《我用一生去尋找》並不只是一個成功者的經驗分享,而是一個成功者觀看世界的眼光。因為如他所言「很多年後,能夠流傳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東西,具體的經驗肯定對將來是不適用的。」而這本書便是他最精神性,也是最無私的告白。他提出了自己對新世界的看法,對企業管理的理念,對財富的態度,以及對精神世界的領會。所以,他相信工作就像是一場祈禱,而人生始於磋商;他敞開最私密的自我,與我們分享冥想的快樂、愛情與家庭的溫暖,以及靈魂的自我提升。
  透過他平實的文字、瀟灑的人生態度、極簡的生活追求,展示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充滿魅力的企業家,以及一種全新型態的美學生活。
本書特色 出生於西北農村最貧窮的村子裡最貧窮的一戶人家,卻以16年時間,從身無分文到擁有千億身價.他有自己的堅持,不做廣告,創下大陸房地產銷售紀錄,極簡美學,不但形造出獨特的建築美學,改變了北京的樣貌,也拿過威尼斯雙年展的建築藝術大獎.現在,他說出自己所看到的工作、財富與生命的秘密。作者簡介 潘石屹  SOHO中國有限公司董事長,現年四十五歲的他,與妻子張欣兩人身價合計高達台幣一千五百億,是大陸排名第七的富豪夫妻檔。潘石屹縱橫北京房地產,所開發的樓房不僅銷售額屢創佳績,更因其前衛創新的構想和設計而受到全球囑目。  潘石屹一生的堀起充滿曲折傳奇,一九六三年生於甘肅天水一個貧困的農村家庭,他的爺爺是餓死的,父親因為背景關係常受欺侮,他自己上學則只有一條破褲子穿。大學畢業後進入國家石油部工作,但他不願意一輩子捧著這份鐵飯碗,於是,一九八七年,他變賣了自己所有的家當,毅然辭職,帶著僅僅八十元來到深圳找機會,短短的幾年間經歷了大起大落。一九九四年他在北京認識了後來的妻子張欣,兩人一起成立了「SOHO中國」,期望把居家與辦公合一的新時代觀念,落實到建築開發案之中;此外,把文化藝術的概念帶進居住和辦公空間的作法,成功地使房地產成為新的文化創意產業。  他們邀請十二位亞洲設計師合作的「長城腳下的公社」,成為北京最前衛的地標,更贏得二○○二威尼斯雙年展「建築藝術推動大獎」。近年的多項建案,包括北京SOHO現代城、建外SOHO、SOHO尚都、海南博鰲藍色海岸,都得到極佳的口碑與銷售額。  潘石屹不但是個成功的商人,更是少數具有濃厚文人氣息的與藝術品味的地產大亨。著有《我用一生去尋找》、《潘石屹的博客》、《雜碎》、《茶滿了》、《西行25°》、《投訴潘石屹──批判現代城》。此外,SOHO中國出版的藝文雜誌《SOHO小報》,不論在內容深度、文化格調上,都是一本極受好評的刊物。

第一部 工作是祈禱 
第二部 人生始於磋商 
第三部 創新的密碼與狀態 
第四部 美麗的新可能
第五部 財富也者 
第六部 喧鬧中的冥想 
第七部 在愛情與家庭之間 
第八部 「靈魂只能獨行」
附錄:成長的回憶 

引文
關於工作:
  工作時要進入一種精神狀態,應該是平靜的、忘我的,在外人看來有點孤獨的,但自己內心是喜悅的──每一次工作都是一次祈禱!
關於企業經營:
  在辦企業的過程中,我發現在一個高壓的領導下,員工的活力會逐漸萎縮。無為而治,本質上是取消來自上面的高壓,催生自下而上的力量,爆發公司全面的活力。
關於建築:
  建築的本質就是容納,它應該潔淨如一個玻璃瓶,對於人來說,這種潔淨的空間,沒有繁雜資訊的空間,能給他真正的寧靜。
關於新世界:
  更好的企業形式是小。因為小,所以更有個性,更具有靈活性,把握機會會十分靈敏、逃避危險的動作也快。
關於金錢:
  金錢幾乎給我們這整整一代人都下了咒,我們就像受到鞭打一樣急急忙忙,到處找錢。找到一分錢就趕緊放在床底下藏起來,感覺佔有了錢。然而錢的力量就是你不能獨佔它,流通是它的天性。
關於物慾:
  東西越少越好,從你內心出發,真正需要的東西就那幾件。再多的就是負擔,還會壓抑你的精神,你還要操心打理它。
關於教育:
  我覺得我們的教室,尤其是大學的教室應該像星巴克咖啡廳一樣,討論不同課題的同學們聚在一起,一邊上網,一邊喝著飲料,一邊學習和討論問題。
關於愛情:
  我覺得男女感情最佳的狀態應該是一種包含親密的溫情脈脈的狀態,它不夠熱烈,但是極為長久。從激情到溫情,轉換好了才能永遠在一起。老在激情中爭吵,分手是遲早的事情。
關於計劃:
  很快我發現,不排計畫的一周過得很慢,排好計畫的一周過得很快,因為週一開始就知道這一周如何過了,這是在縮短我的生命。計畫變成了成天見一些不想見你、你也不想見的人。生命的質量在下降。所以除非重大事件,我一般都不要安排計畫,給日程留下大量空白和靈活性。
關於父親:
  我小時候生長在封閉的農村,貧窮而單調,也沒有什麼文化娛樂,我的幼年教育百分之九十都來自於我爸爸的言傳身教。即使我現在有了很多閱歷,遇到一些事,我也會首先想到小時候父母的做法。
關於冥想:
  智力的增長一定是在學習和思考中逐步進行的,而精神和靈魂的成長一定是在冥想中進行的。資訊無孔不入,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在冥想中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
關於群體:
  所有人都在胡言亂語時,我們尤其要保持冷靜,甚至堅持孤獨,讓自己的心安靜下來。從古到今,任何激進的行為、冒進的行為,任何過分渲染的喧嘩,都不會長久。轟然而來的東西,往往也會轟然離去。

成功經驗的盲點托改革開放的福,跟隨大多中國人積極爭取幸福生活的潮流,我這20多年來,在外人看來似乎是做了一個成功的企業。但我時時反思自己:我成功了嗎?我的經驗是否能夠給其他朋友分享並對他們有用?做我這本書的編輯就說:潘先生,寫這本書吧,很多人都需要你的成功經驗。但我首先想到的是:成功經驗不能成為教條,不能成為創新能力的束縛。一個人在某個領域取得成功,他的經驗不能被放大到任何領域。禪宗語:如人飲水,冷暖自知。自己的衣服自己穿才合體。我這20多年來,可以總結為四個字,就是「悲欣交集」。但千言萬語,似乎無從說起。我感覺我自己一直在努力保持樂觀、平和的心態,與大多數人和諧相處。我的絕大多數成功都來自朋友的幫助,別人為什麼要幫助我?我想主要是我也始終令自己對別人有益。 當我取得一定的成果時,在我內心卻從不敢把自己當成一個成功者。因為一個有成功者身份感覺的人,舉手投足會給別人壓力,傷害別人的自尊心。從發展的眼光看,一個固守過去成就的人,有很多盲點。比如現在很多成功的人,都是上世紀60、70年代出生的,他們看不到也無法理解80、90年代生的人的思想、觀點以及生活方式。而一旦新生的勢力成為主流,他們就會面臨被拋棄的命運。 還有一種保守思想的來源,也來自於已取得成就的人。他們害怕新的變化危及自己的利益,也害怕新的思想侵蝕了自己的權威。但這種保守性必然要受到傷害,因為新的變化總是要來的。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死在沙灘上的就是保守思想者。如果你不保守,勇於放棄固有觀念,你就不會死在沙灘上了。 我們這一代企業家,利用自己所處時代的市場環境創造了必要的財富,但這些財富轉移到下一時代,他是否還能利用過去的經營經驗進行運作呢?我看不一定。說不定SOHO企業將來有一天連房子都不賣了呢。也許很多年後,SOHO企業的資金還在,但經營著完全不同的專案。那時候潘石屹的房地產經驗應該不一定管用了,能夠流傳下去的更多的是精神性的東西,具體的經驗肯定對將來是不適用的。 說這些,就是為了給自己端正一個心態,要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去面對自己的成就終會成為過去。一個階段的成功模式總是要被下一個階段超越的,甚至上一個時代的被稱為成就的東西,到了下一個時代會被當作荒唐可笑的例子。 很多事情想明白了就是超越,想明白了你才有更好的心態迎接變化。


相關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