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2020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石油和天然氣工業

中國「鐵鏽地帶」東北面臨的危機:工業小城遭遇人口流失 ... 正在忙於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特朗普為何要積極斡旋納卡衝突?但美國的調停為何在納卡被"秒殺"?石油和天然氣工業張貼在13:28June14,202113:28June14,2021在伊朗2021年總統大選中名列前茅的有哪些關鍵性候選人?分別代表哪一派系?對伊朗未來的國際關係走向又會有什麼影響?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11:08June12,202111:08June12,2021賈斯汀·羅拉特(JustinRowlatt)BBC環境事務首席記者未來20年中,電動汽車將使加油站業務進入「死亡漩渦」,使電動汽車成為所有車主的不二選擇。

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8:40April7,20218:40April7,2021VideocontentVideocaption:中国“铁锈地带”东北面临的危机:工业小城遭遇人口流失中国“铁锈地带”东北面临的危机:工业小城遭遇人口流失中国东北地区被视为是该国的“铁锈地带”。

半世纪前,这里曾经是“共和国长子”,拥有繁盛的工业,但如今它被很多南方沿海城市抛在了后面。

張貼在18:32January10,202118:32January10,20212021年伊始,伊朗宣佈把濃縮鈾豐度提高至20%,扣押一艘韓國油輪,意在何為?國際間對此反應如何?專家怎樣解讀?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21:24October27,202021:24October27,2020正在忙於2020年美國總統大選的特朗普為何要積極斡旋納卡衝突?但美國的調停為何在納卡被"秒殺"?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1:07October2,20201:07October2,2020霍裏·洪德里克(HollyHonderich),安傑裏卡·卡薩斯(AngelicaCasas)和卡什·麥克雷(CacheMcClay)BBCNews,發自華盛頓疫情時期美國家庭負擔普遍加重。

大多數情況下,額外的負擔落到了母親的身上。

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20:01August12,202020:01August12,2020貝魯特海港硝酸銨大爆炸讓全球關注,一個可能造成更嚴重災難的危機驚動了聯合國安理會。

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5:15July16,20205:15July16,2020中國和伊朗正在努力達成一份長達25年的全面合作協議,加強兩國在經貿、能源和安全領域的全方位合作,這可能意味著中美兩國的關係將繼續惡化。

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14:43July15,202014:43July15,2020比爾·黑頓(BillHayton)BBC新聞記者BBC記者發現,中國在南海的施壓行為正使越南遭受巨額經濟損失;加之美國的最新聲明,南海資源爭奪或將日益激化。

閱讀更多內容next張貼在5:07July13,20205:07July13,2020VideocontentVideocaption:委内瑞拉的石油危机让灵车运送的汽油都不够!委内瑞拉的石油危机让灵车运送的汽油都不够!Page1的2rewindpreviousNavigatetothenextpagenextNavigatetothelastpageforward返回頁首NewsNavigation分類分類主頁國際兩岸英國科技財經視頻材料BBC英倫網BBC導航NewsSportWeatherRadioArts



2. 2020年全球能源評論:COVID-19危機對全球能源需求和CO2 ...

2020年全球能源評論:COVID-19危機對全球能源需求和CO2排放的影響. 發佈日期:2020-05-12. 為因應COVID-19疫情引起的特殊情況,IEA年度《全球能源 ...國際趨勢首頁最新消息國際趨勢文章分類按鈕---請選擇頁面內容---20212020201920182020年全球能源評論:COVID-19危機對全球能源需求和CO2排放的影響發佈日期:2020-05-12    為因應COVID-19疫情引起的特殊情況,IEA年度《全球能源評論》特別擴大其研究分析範疇,包括2020年迄今發展分析,以及該年剩餘時間的可能方向,其環繞公共衛生、經濟以及能源等議題的不確定性係前所未有,該分析不僅列示2020年能源使用和CO2排放的可能路徑,還強調可能導致不同結果的許多因素。

    COVID-19疫情是70餘年來對全球能源系統的最大衝擊,在這個健康和經濟危機中,幾乎所有主要燃料的需求急劇下降,尤其是煤炭,石油和天然氣;2020年需求量下降幅度讓2008年金融危機的影響相形見絀,並致使創紀錄的年度碳排放量減少近8%。

    該分析對2020年能源需求和與能源相關的排放量的預測基於以下假設:在未來幾個月中,大多數國家在全球範圍內針對疫情採取的封鎖措施將逐步放鬆,同時經濟將逐步復甦。

該報告預測,2020年能源需求將下降6%,係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下降7倍、相當於全球第三大能源消費國印度的全部能源需求;而先進國家降幅最大,預估美國的需求將下降9%,歐盟的需求將下降11%。

    此外,因疫情鎖國之故,2020年全球電力需求將下降5%,係自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大降幅。

正在推動向低碳電力的重大轉變,包括風能、太陽光電,水力發電和核能,在2019年首次超過燃煤之後,低碳能源將在2020年擴大其領先地位,達到全球發電量的40%,比燃煤多出6%。

在2019年和2020年初完成的新設發電裝置的推動下,風能和太陽光電發電量將在2020年持續增加;2020年天然氣和燃煤在全球電力結構中占比將下降3%,降至2001年以來的最高水準。

    燃煤受到的衝擊尤其嚴重,預計全球需求到2020年將下降8%,這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的最大跌幅。

繼2018年達到峰值之後,2020年燃煤發電量將下降10%以上。

而經過過去十年的持續增長,天然氣需求有望在2020年下降5%。

這將是自20世紀下半葉大規模發展天然氣以來的最大比例降幅。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將成為2020年唯一增長的能源,除水力發電量增加外,太陽光電和風能仍有望在2020年將再生能源發電量提高5%;但其增長速度將低於往年。

另,核電是低碳電力的另一主要來源,2020年有望從2019年的歷史高點下降3%。

而電力領域以外的再生能源發展情況不佳。

由於對運輸和旅行的限制減少道路運輸燃料需求,包括混合燃料在內,全球對生質燃料的需求將在2020年大幅下降。

    基此,由於前揭趨勢(主要是燃煤和石油消費量減少),全球能源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20年下降8%,達到2010年以來的最低水準;這將是有記錄以來最大幅的排放量下降,比全球金融危機導致的2009年創紀錄的4億噸的降幅幾乎高出6倍。

    結論指出,隨著疫情過後經濟狀況的改善,吾人可能很快就會看到排放量的急劇反彈。

各國政府可以透過將清潔能源技術(再生能源、能源效率、電池,氫燃料和CCS碳捕存)做為其經濟復甦計畫的核心並從中學習;在清潔能源技術領域進行投資亦可以創造就業機會,使經濟更具競爭力,並引導世界走向更具彈性和清潔能源的未來。

   圖表取自IEA如想更深入閱讀,本篇報導資料來源 IEA返回上頁



3. 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氣候危機將對臺灣造成衝擊

綠色和平於2020 年8 月釋出《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說明隨著氣候變遷,極地加速融冰,升溫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全球 ...搜尋搜尋環境議題主題文章上一頁分享專題報導氣候5min2021年6月17日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氣候危機將對臺灣造成衝擊作者:Greenpeace綠色和平年年創紀錄的高溫、百年一遇的大旱、全年無颱登陸的天氣異象,種種跡象都顯示,臺灣的氣候正在發生改變。

當人類行為不斷製造大量碳排加劇氣候變遷,甚至助長氣候危機威脅生態與人類生存,加速實踐能源轉型、淘汰高碳排與高風險的能源,將是勢在必行。

國際組織「碳揭露計畫」(carbondisclosureproject,CDP)於2021年5月發布一份新的報告《邁向2030年的城市》(Citiesontherouteto2030),針對全球約800多個城市進行分析,指出雖然已可預見氣候變遷將導致洪水、熱浪等威脅,但仍有許多城市尚未制定氣候調適計畫,而這將讓全球約4億人置身於風險之中,顯見氣候變遷已成危機。

氣候失調,衝擊臺灣產業及民生經濟根據2017年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臺灣在過去一百年氣候暖化的程度高於全球平均,半世紀以來,臺灣除了北部的東海被列為最大增溫等級(super-fastwarming)海域,周遭海域如南海及臺灣海峽也屬於快速增溫(fastwarming)區域,臺灣周遭海域環境與生態資源面臨嚴峻的衝擊。

2020年5月以來,臺灣南部的水域溫度持續升高。

綠色和平團隊於2020年8月,前往墾丁的三個潛水地點,拍攝記錄珊瑚因全球暖化發生的白化現象,成為首批受害者。

©LionYang/Greenpeace綠色和平於2020年8月釋出《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說明隨著氣候變遷,極地加速融冰,升溫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1.9公釐的速度上升,臺灣因為受到地理位置與洋流影響,赤道海水向西累積至西太平洋,臺灣周邊海平面上升速度更為全球平均的2倍。

研究指出,受到淹水影響最顯著的地區在臺灣的西南沿海,以臺南市受影響面積最大,可能淹沒的面積高達426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新北市則有最多人將受影響(約75萬人)。

未來當海平面上升,再加上風暴潮,臺灣本島遭淹溢的面積將達到2,120平方公里,受到影響的建物面積超過2,800萬坪,相當於5,000個小巨蛋的建物面積,人民的生命財產面臨嚴重威脅。

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Central)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模型來推估,到了2050年,臺灣將有約1400平方公里的地區會淹沒在海水中,全臺超過290萬人生活將受到衝擊。

©Keitma/Shutterstock.com隨著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乾旱、暴雨、超強颱風),也影響水資源的供需及安全、對暴露在不良環境的脆弱人口增加疾病風險、衝擊糧食供應及相關產業的基礎設施,不僅產業經濟風險大增,更對民生經濟造成衝擊。

以年產值逾8,300億元,就業人數逾8萬人的臺南科學園區為例,因工業用水增加、南部地區豐枯差異明顯等因素,在氣候變遷情境下,若豐水期增加的水資源未能有效儲留,臺南缺水風險將提高,嚴重時缺水率恐達4成,將影響當地產業、農業及民生。

氣候變遷影響臺灣降雨型態,使臺灣面臨越來越多強降雨,造成淹水問題,甚至影響糧食與菜價。

©QiHuanTan/Greenpeace降雨型態改變,恐使乾旱成為常態2020年底至2021年5月,臺灣經歷百年大旱,此次乾旱除了造成全臺停灌補助近新臺幣70億元,更因為供應價值千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主要水源之一的新竹寶山第二水庫,在2021年4月蓄水量低於10%,可能影響半導體晶片的生產,對全球電子業不利,因此被外媒關注。

2021年上半年,臺灣經歷百年大旱,造成全臺停灌補助近新臺幣70億元,水情亮紅燈,也使臺中、苗栗等地自2021年4月起實施供五休二的停水措施。

圖為連日缺水導致乾枯的日月潭。

©CynthiaChen/Greenpeace缺水主因是2020一整年,罕見地沒有颱風登陸臺灣,然而這樣的天氣異變,卻可能不再是單一事件。

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在本世紀中葉,臺灣春雨量將減少13.2%,隨著全球氣溫升高,臺灣的颱風也逐漸減少,到了本世紀末,登陸臺灣的颱風可能減半。

中研院研究顯示,從本世紀中到本世紀末,東亞地區的春季降雨量有減少趨勢,可能使乾旱變得頻繁。

©台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