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氣候危機將對臺灣造成衝擊 | 能源危機2020

綠色和平於2020 年8 月釋出《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說明隨著氣候變遷,極地加速融冰,升溫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全球 ...搜尋搜尋環境議題主題文章上一頁分享專題報導氣候5min2021年6月17日能源轉型迫在眉睫?氣候危機將對臺灣造成衝擊作者:Greenpeace綠色和平年年創紀錄的高溫、百年一遇的大旱、全年無颱登陸的天氣異象,種種跡象都顯示,臺灣的氣候正在發生改變。

當人類行為不斷製造大量碳排加劇氣候變遷,甚至助長氣候危機威脅生態與人類生存,加速實踐能源轉型、淘汰高碳排與高風險的能源,將是勢在必行。

國際組織「碳揭露計畫」(carbondisclosureproject,CDP)於2021年5月發布一份新的報告《邁向2030年的城市》(Citiesontherouteto2030),針對全球約800多個城市進行分析,指出雖然已可預見氣候變遷將導致洪水、熱浪等威脅,但仍有許多城市尚未制定氣候調適計畫,而這將讓全球約4億人置身於風險之中,顯見氣候變遷已成危機。

氣候失調,衝擊臺灣產業及民生經濟根據2017年臺灣氣候變遷科學報告,臺灣在過去一百年氣候暖化的程度高於全球平均,半世紀以來,臺灣除了北部的東海被列為最大增溫等級(super-fastwarming)海域,周遭海域如南海及臺灣海峽也屬於快速增溫(fastwarming)區域,臺灣周遭海域環境與生態資源面臨嚴峻的衝擊。

2020年5月以來,臺灣南部的水域溫度持續升高。

綠色和平團隊於2020年8月,前往墾丁的三個潛水地點,拍攝記錄珊瑚因全球暖化發生的白化現象,成為首批受害者。

©LionYang/Greenpeace綠色和平於2020年8月釋出《全球暖化下臺灣海平面上升和暴潮衝擊分析》報告,說明隨著氣候變遷,極地加速融冰,升溫導致的海水熱膨脹,全球海平面正以每年1.9公釐的速度上升,臺灣因為受到地理位置與洋流影響,赤道海水向西累積至西太平洋,臺灣周邊海平面上升速度更為全球平均的2倍。

研究指出,受到淹水影響最顯著的地區在臺灣的西南沿海,以臺南市受影響面積最大,可能淹沒的面積高達426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新北市則有最多人將受影響(約75萬人)。

未來當海平面上升,再加上風暴潮,臺灣本島遭淹溢的面積將達到2,120平方公里,受到影響的建物面積超過2,800萬坪,相當於5,000個小巨蛋的建物面積,人民的生命財產面臨嚴重威脅。

以美國中央氣候研究組織(ClimateCentral)的全球海平面上升研究模型來推估,到了2050年,臺灣將有約1400平方公里的地區會淹沒在海水中,全臺超過290萬人生活將受到衝擊。

©Keitma/Shutterstock.com隨著極端天氣事件頻發(高溫、乾旱、暴雨、超強颱風),也影響水資源的供需及安全、對暴露在不良環境的脆弱人口增加疾病風險、衝擊糧食供應及相關產業的基礎設施,不僅產業經濟風險大增,更對民生經濟造成衝擊。

以年產值逾8,300億元,就業人數逾8萬人的臺南科學園區為例,因工業用水增加、南部地區豐枯差異明顯等因素,在氣候變遷情境下,若豐水期增加的水資源未能有效儲留,臺南缺水風險將提高,嚴重時缺水率恐達4成,將影響當地產業、農業及民生。

氣候變遷影響臺灣降雨型態,使臺灣面臨越來越多強降雨,造成淹水問題,甚至影響糧食與菜價。

©QiHuanTan/Greenpeace降雨型態改變,恐使乾旱成為常態2020年底至2021年5月,臺灣經歷百年大旱,此次乾旱除了造成全臺停灌補助近新臺幣70億元,更因為供應價值千億美元的半導體產業,主要水源之一的新竹寶山第二水庫,在2021年4月蓄水量低於10%,可能影響半導體晶片的生產,對全球電子業不利,因此被外媒關注。

2021年上半年,臺灣經歷百年大旱,造成全臺停灌補助近新臺幣70億元,水情亮紅燈,也使臺中、苗栗等地自2021年4月起實施供五休二的停水措施。

圖為連日缺水導致乾枯的日月潭。

©CynthiaChen/Greenpeace缺水主因是2020一整年,罕見地沒有颱風登陸臺灣,然而這樣的天氣異變,卻可能不再是單一事件。

中研院人為氣候變遷專題中心執行長許晃雄表示,受到氣候變遷影響,在本世紀中葉,臺灣春雨量將減少13.2%,隨著全球氣溫升高,臺灣的颱風也逐漸減少,到了本世紀末,登陸臺灣的颱風可能減半。

中研院研究顯示,從本世紀中到本世紀末,東亞地區的春季降雨量有減少趨勢,可能使乾旱變得頻繁。

©台灣乾旱研究:變遷、水資源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