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變型保單為什麼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保險商品? | 利變型保險

以利變型年金保單為例,壽險公司送審利變型商品時,需檢附以現金流量法的利潤測試文件。

在低利率環境中,年金不僅具有持續金流的保障,且可以隨著浮動的宣告 ...:::首頁研究研究評論焦點經濟金融評論利變型保單為什麼會成為最受歡迎的保險商品?2019/5/21上午12:00:00賴建宇資料來源:經濟日報國內家庭在資產配置上以存款、人壽保險與退休基金為主,因此也讓壽險業的保費收入持續增加,並將多數資金投往海外以增加收益,為避免投資損益浮動過大,主管機關將嚴格管控,並提升國內投資商品項目及效益。

回顧近20年的低利率環境,雖部分壽險公司已經逐漸擺脫利差損,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卻越來越嚴格,例如取代IFRS4的IFRS17「保險合約」,將於2025年在我國導入適用。

再者,保費收入屢次創新高,亦造成壽險業資金去化流向的難題。

因此,未來壽險業除了需在國外投資限額下,追求合理收益性,壽險公司也需視負債組成,決定資產配置策略。

當然,國人也應該反思對傳統保障型的重視,回歸人壽保險本質,並以投資儲蓄類型為輔,降低對高儲蓄型保單的需求。

壽險業保費收入逐年擴增觀察近年我國家庭部門的資金流量概況,在資產配置方面,家庭部門仍是以持有存款、人壽保險準備與退休基金準備為主,比重超過6成,其中國人因增加購買外幣保單及類定存保單,致使人壽保險準備與退休基金準備的增幅加大,並續居資金用途的首位,2017年為2.33兆元新台幣,較2016年增加632億元,而資金用於存款則為1.26億元。

此狀況反映人壽保險業的業績表現,保費收入逐年遞增,2018年為3.51兆元,較2017年增加913億元,特別是受到全球景氣回溫、金融市場表現熱絡的帶動,近兩年投資型商品的買氣較2016年明顯回升。

而保費收入的增加,壽險業的可運用資金部位也隨之提升,2018年為23.8兆元,較2017年增加1.67兆元,並以國外投資的占比68.52%為最高,其次為有價證券投資,包括公債、股票、金融債券等〔如圖1〕。

面對壽險業持續增加國外投資的情況,主要原因在於,壽險業對長期投資需求大、國人財富資產配置趨向全球化及去化國內剩餘資金等,惟國內公債發行規模小,且平均剩餘年限不及10年,無法因應其投資所需,即便近期有大量持有以新台幣計價債券ETF所從事的國內投資,亦是為避免觸及國外投資加計國際板債券上限的折衷,以及國內缺少受到壽險業者青睞的投資標的所致。

國外投資65.25%天花板上路過去主管機關為了協助壽險業者,克服利差損的困境,除了增加壽險公司的投資範圍,並先於2003年開放保險公司國外投資上限至35%,再於2007年放寬至45%,且於2014年將投資國際板債券的部位,列為不計入國外投資限額,對增進保險公司資金運用的彈性及效率,有所助益。

但基於控管國際板債券的投資部位,金管會於2018年11月增訂保險業投資國際板債券的限額規範,以不超過經核定國外投資額度的145%為原則,也就是以65.25%進行總量管制,而在新法預告完成前已超限投資者,未來不可再新增投資部位。

所謂國際板債券,是指一國政府、金融機構或工商企業為籌措資金,在我國金融市場上發行的債券,與壽險業國外投資不同之處,為國外投資係將資金匯出進行投資布局。

參考政大保險業永續發展研究中心2017年的研究指出,我國壽險業國外投資的資產配置,投資工具以公司債及金融債券為主,其次則依序為政府公債、證券化商品及外幣存款等,並且偏重於已開發市場,用於追求穩定的長期收益來源。

不可諱言的,壽險業增加國外投資比重有其結構性因素,與其他國家壽險業的資金運用狀況不盡相同,包括弭平利差損而追求高收益性投資、國內投資標的實質收益率偏低、去化國內剩餘資金等。

其中,如金管會雖有限制國際板債券的投資額度,但也開放壽險業國外投資的對象,增列國外地方政府所屬機構發行的債券,藉以提升資金運用效率。

此類債券的收益率較一般政府公債為高,違約率則是較相同信用評等的公司債要低。

惟金管會在今年3月,仍是針對國內壽險業國外投資的匯兌風險,提出重要控管機制,包括持續修正保險業資產負債風險管理能力的相關規定;對國外投資情形追蹤監視及分析,再透過個案及動態監理的方式進行差異化管理;增加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的提存及沖抵比率;引導保險公司調整保險商品結構,並將資金投資於國內公共建設與新創產業等。

目的就是為了降低壽險業的資金運用,因偏重國外投資產生匯兌風險,而造成獲利減損的程度。

投資報酬率≠保戶之實際報酬率一般而言,保單上載明的預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