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型基金的美麗與哀愁 | 指數型基金缺點

指數型基金(投資理財綜合第1頁) ... 的時候,兩檔股票就佔了超過30%的指數組成),投資台灣50除了風險分散不足之外,還有下面兩個缺點: 1.首頁理財投資理財綜合12前往頁尾返回列表訂閱文章我要回覆stasischen114分樓主stasischen個人積分:114分文章編號:30662978訊息文章段落指數型基金的美麗與哀愁2011-09-1518:1930365收藏回覆分享引言連結回報推薦只看樓主列印http://stasistw.blogspot.com/2011/09/blog-post_14.html我對台灣的基金一直抱持著反感,尤其是在看過「專家平均1.6」這本書之後,台灣的主動型基金在我眼中,簡直就是坑殺的代名詞,也因此我個人頗樂見台灣指數型基金的普及。

指數型基金在剛推出時雖然不熱門,但近年在綠角等人的推廣下,在散戶間的普及度有越來越高的趨勢,寶來的0050也在短短數年間,成為台灣最大的基金(雖然主要的投資者是外資)。

歷史告訴我們,絕大部分的主動型基金,長期表現都會劣於低成本的指數型基金,而投資人幾乎不可能在事前預知到哪些基金可以超越指數,也因此「定期定額投資指數型基金」是個可以樂勝80%以上市場參與者的策略。

即使被當作投資標竿的Buffett本人,也推薦過指數型基金許多次,其中我覺得最有代表性的是下面這段話:「過去35年來,美國企業創造出非常不錯的報酬,只要以分散且低成本的方式投資所有美國企業,即可分享其優異表現。

而藉著投資指數型基金,群眾便能夠分享美國企業創造的優異報酬。

照理來說,整體投資人可以取得不錯的投資收益。

但大部分投資者的投資成績只是普通,甚至虧得慘不忍睹,我認為有三個主要的原因:1.交易成本太高,投資者買入賣出過於頻繁,或支出過高的投資管理費用;2.根據小道消息和市場潮流管理投資組合,而非深思熟慮過且經過分析的公司評價;3.盲目跟隨市場追漲殺跌,在錯誤的時間進入或退出股市,比如在已經上漲相當長時間後才進場,或是在盤整或長時間的下跌後殺出。

投資人必須謹記,過於興奮與過高成本是他們的敵人。

而如果投資者一定要把握進出股市的時機,我的忠告是,當別人貪婪時恐懼,當別人恐懼時貪婪。

」這段話道盡了指數型基金的優勢,雖然我自己是個奉行Buffettism的價值投資者,但面對我不夠熟悉的國外市場時,我會選擇指數型基金,頂多讓組合做些*小型與價值偏向,例如購買小型價值基金(eg,VanguardSmall-CapValueIndexFund)或等加權基金(eg.RydexS&P500EqualWeightETF)。

*理由很簡單,我相信平均數復歸,以及小型與價值股溢酬;如果你是效率市場的信奉者,那就直接買一般的市值加權指數。

我不是預言家,沒辦法證明何者正確,只能說過去數十年間,這兩種性質普遍存在於各國股市中,且財務行為學可以合理解釋這兩種現象。

好話先說完,接下來我想提些指數型基金的問題。

以台灣為例,在台灣最具代表性的指數型基金,不脫台灣50和中型100兩檔ETF,前者的標的是台灣加權指數中*公眾流通(free-float)市值最大的50檔股票,後者則是市值排名51到150名的股票,兩者都是每季審核來調整成分股。

*可以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股票,像政府持股或企業間的交叉持股就會被排除在外。

以台灣50成份股舉例,台塑化因為台塑、台化及南亞各持有約25%,導致計算出來的公眾流通量只有20%,也就是說,台塑化在台灣50裡的權值比率只有實際市值的20%,就流通性的角度這是合理的設計,但就投資的角度……?首先我們來簡單檢視一下台灣50、中型100和指數間的關係,期交所每天都有提供最新的個股占大盤比重資訊,若以2011/9/14為基準計算,台灣50占了指數的66%,中型100占了指數的18%,其餘的個股占了16%,如下表:接下來來看看台灣50裡的個股組成,證交所同樣每日提供台灣50和中型100的成分股資訊,目前(2011/9/14)的台灣50成分股前十大為:可以看到前十大成分股囊括了56%的比重,其中權值比重最高的台積電佔了將近17%。

就分散投資的角度而言,台灣50暴露在台積電的風險顯然過高(之前鴻海股價快300的時候,兩檔股票就佔了超過30%的指數組成),投資台灣50除了風險分散不足之外,還有下面兩個缺點:1.依市值決定投資比率,容易偏重成長股;2.成份股依市值排名加入和退出,代表會追高殺低。

這兩種方式都會拖累長期績效,也是我自己不買市值加權指數型基金的主要原因。<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