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金融危機 | 中國金融危機

中國式金融危機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下的中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危機。

其主要原因是資本流動性過剩,而資本流動性過剩則導致了高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正在膨脹。

中國式金融危機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目錄1什麼是中國式金融危機2中國金融體系[1]3中國式金融危機內容[2]4參考文獻[編輯]什麼是中國式金融危機  中國式金融危機就是在經濟高速增長下的中國金融體系所面臨的危機。

其主要原因是資本流動性過剩,而資本流動性過剩則導致了高房地產和股市,泡沫正在膨脹。

[編輯]中國金融體系[1]  中國的金融體系和某些發達國家如美國的有很大區別。

從狹義來說,金融體系就是金融機構及其相互交易關係。

但是在中國,金融體系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高度受控、甚至是依附於政府。

例如,中國的央行對各商業銀行不僅僅有金融手段上的調控關係,還存在行政上的直接管理關係。

又比如,在西方財政和貨幣政策是相互非常獨立的,在中國財政政策卻常常要求銀行的“配套措施”,故實質上也有貨幣政策的效果。

最後也是非常核心的一點:中國幾乎不存在由市場來自主定價的“利率”,也不存在市場自主定價的“匯率”。

兩者都是受到政府嚴控的。

  當然,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都包含政府的因素。

不過在中國,政府的因素格外活躍,可以說扮演著一個核心的角色。

考察中國的“金融體系”,從廣義來說,就不能局限於金融機構,而必須看到政府的作用。

  中國的金融機構並沒有受到國際金融風暴的太大衝擊。

原因正是中國通過政府對利率、匯率等主要金融變數的嚴格控制,通過對資金跨境流動的嚴格管制,人為地擋住了金融海嘯。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政府自身實際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例如,中國的國家財政在過去若幹年中多次向銀行體系註資,剝離不良資產。

如果沒有上述註資,這次金融危機下中國的銀行絕不會那麼輕鬆脫身。

又例如,為了控制跨境資金流動,中國政府一直採納嚴格的售結匯制度,使得外匯過分向政府手中集中,累積了高達兩萬億美元、相當於中國GDP的45%的龐大外匯儲備。

從積極的方面來說,這些錢掌握在政府而不是私人手中,基本沒有投入到國際金融市場的炒作,是中國此次避免了在金融危機中遭到巨大的直接損失的主因。

但是,從消極方面來說,如此巨量的資金掌握在一個決策中心即政府手中,投向渠道極為單一(其中7000多億美元是持有美國國債),由於閑置、浪費、匯率波動和投資失敗而已經造成的損失,也絕不是個小數字。

  比較中國和美國在維護金融體系方面的不同做法,可以看出,兩國的政策手段,各有千秋,也各有弊端。

美國是讓金融體系儘可能獨立於政府,市場化運作,但是出了大問題之後,政府還是不得不出來收拾殘局。

最終政府花的錢也不少。

中國呢,如上所述,政府一直是金融體系的穩定錨,是擔負無限責任的買單者,這樣固然可以大大提高金融體系抵抗衝擊的能力,但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假若中國這種體系出了問題,那就連個收拾殘局的人都沒有了。

  因此,中國的金融問題和財政問題是直接關聯的。

只要中國的財政還能健康穩定下去,金融體系就一定能穩住。

反過來說,假若發生中國式金融危機,就不會像西方國家那樣,表現為“純粹金融”的危機,而會表現為財政和金融體系互相拖累的一種惡性困境。

[編輯]中國式金融危機內容[2]  事實上,外界很少有人知道,緊跟在“亞洲金融危機”之後,中國內部也發生過一場長達4年的經濟危機。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泰國、菲律賓、印尼、日本、南韓和中國香港等紛紛陷入危機中。

然而緊鄰這些國家和地區、且問題比它們還多的中國,卻幸運地避開了這場危機。

  原因  一是對於國內金融風險有多高,中國根本就沒有建立起一套測算其風險的科學體系或方法,而僅是借鑒成熟市場現成的工具與經驗。

但是,實際上中國的金融市場與成熟市場完全不同,數據獲得的方式及可信度也不一樣,更多不存在計劃經濟下的金融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國內金融市場的風險有多高是不清楚的。

如果對一個市場金融風險有多大的認識都是不確定的,要想來防範這種風險更是不可能。

  二是當前國內金融主要聚集在房地產市場,即經濟的“房地產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