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數基金 | 指數型基金

指數基金(英語:Index Fund)或指數型基金,是被動管理的投資基金的主要形式,有時候被用來指代所有的被動管理的投資基金。

從廣義上講,ETF(交易所交易 ...指數基金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指數基金(英語:IndexFund)或指數型基金,是被動管理的投資基金的主要形式,有時候被用來指代所有的被動管理的投資基金。

從廣義上講,ETF(交易所交易基金)也屬於指數基金。

指數基金的投資理念是在證券市場上選定一部分符合條件的證券,這些證券可以通過客觀標準(如:市值大小,現金分紅偏好,行業,國別)選定,也可以通過主觀標準(如成長性,被市場低估的程度)選定;被選定的證券共同構成一個指數,每一個證券都擁有一個確定的權重(即該證券在整個投資組合中所占的比例),指數基金經理按照這個指數購買證券,建立一個與指數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投資組合,這樣就創造了一支指數基金。

投資指數基金獲利,最重要的是挑選一個可以獲利的指數,其次是挑選一個跟蹤此指數誤差小的指數基金。

目錄1理論基礎2歷史3分類3.1按投資主動性程度劃分3.2按交易機制劃分4特有的量化指標5優點6缺點7參考資料8外部連結理論基礎[編輯]指數基金的理論基礎是建立在以有效市場假說為基礎的隨機漫步理論,[1]投資組合理論(通過分散化投資避免非系統性風險)。

歷史[編輯]世界上的第一隻指數基金是1971年美國富國銀行(WellsFargoBank)向機構投資者推出的指數基金產品,當時還只是一些機構投資者如大的退休基金可以投資的。

分類[編輯]按投資主動性程度劃分[編輯]完全複製型:力求嚴格按照所跟蹤指數的成分股品種和對應權重進行配置,以最大限度地減小跟蹤誤差為目標,期望獲得特定股票組合的平均投資收益。

SmartBeta(聰明貝塔)策略基金:SmartBeta策略基金通過增強不同的因子,對基金資產組合進行加權及選股上的優化。

基於透明且固定規則的投資策略,被動交易,期望實現超過傳統指數基金的收益。

常見的SmartBeta因子有:紅利、價值、低波動、質量、動量、小市值。

增強型指數基金:在將大部分資產完全複製基準指數的基礎上,允許基金經理用一部分(例如20%以內)資產進行自主投資。

其目標為在緊密跟蹤基準指數的同時獲得高於基準指數的收益。

按交易機制劃分[編輯]封閉式指數基金:可在證券交易所買賣,但是不能向基金公司申購和贖回。

開放式指數基金:不能在證券交易所買賣,但可以向基金公司申購和贖回。

ETF:交易型開放式指數證券投資基金,可以在證券交易所買賣,也可以組合證券形式進行申購、贖回的指數基金。

指數型LOF:既可以在證券交易所買賣,也可以現金申購、贖回的證券投資基金。

(LOF可以是指數基金,也可以是非指數基金。

)特有的量化指標[編輯]除了證券投資基金常用的技術指標外,指數基金還有些特有的技術指標。

跟蹤偏離度:指數基金的收益和其目標指數理論上的收益之間的差距就叫做跟蹤偏離度。

跟蹤偏離度以%為單位。

跟蹤誤差:衡量每天跟蹤偏離度的波動性。

優點[編輯]指數基金可以戰勝證券市場上70%以上資金的收益。

在美國,指數基金被稱為「魔鬼」,其長期業績表現遠高於主動型投資基金。

1994年到1996年是指數基金取得成功的三年。

1994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了1.3%,超過了市場上78%的股票基金的表現;1995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取得了37%的增長率,超過了市場上85%的股票基金的表現;1996年,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了23%,又一次超過了市場上75%的股票基金的表現。

三年加在一起,市場上91%的股票基金的收益增長率低於標準普爾500指數增長率,有效的規避金融市場的非系統風險:由於指數基金分散投資,任何單個股票的波動都不會對指數基金的整體表現構成大的影響,從而規避了個股風險。

交易費用低廉:由於指數型基金一般採取買入並持有的投資策略,其股票交易的手續費支出會較少,同時基金管理人不必非常積極的對市場進行研究,收取的管理費也會更低。

低廉的管理費用在長期來看有助於更高的投資收益。

投資透明,可有效降低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

指數基金完全按照指數的構成原理進行投資,透明度很高。

基金管理人不能根據個人的喜好和判斷來買賣股票,這樣也就不能把投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