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危機 | 能源危機

目前全世界80%能源供應,來自於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根據專家估計,​石化燃料在 ... 台灣97%的能源仰賴進口,能源危機正步步逼近。

JumptoNavigationJumptoMaincontent您在這裡首頁能源危機能源2005-06-2000:00採訪/撰稿張岱屏攝影/剪輯陳錦彪對於現代人來說,能源跟空氣一樣重要。

目前全世界80%能源供應,來自於煤、石油、天然氣等石化燃料,根據專家估計,石化燃料在四十年之內將面臨枯竭。

台灣97%的能源仰賴進口,能源危機正步步逼近。

本集我們將回溯台灣電力發展的軌跡,也尋思台灣能源的未來出路。

在台北縣新店龜山里,南勢溪與北勢溪的交會口,有一棟破舊不起眼的建築,很少人知道它竟然是台灣第一座發電廠。

西元1905年,台灣第一座水力發電廠--龜山電廠完工運轉,這在當時全台灣最大的水力發電機組,如今只遺留斑駁的痕跡,見證著百年前台灣最初的電力。

龜山電廠點亮了台北城,也讓台灣進入嶄新的”電力時代”。

此後五十年,水力一直是台灣電力的主要來源,水力發電是台灣唯一能夠自產的電力來源,也曾經是台灣最引以為傲的成就。

然而,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大甲溪上游電廠在運轉三十年後,竟淹沒在颱風帶來的惡水之中,修復經費高達上百億,至今仍無法運轉,這讓社會大眾重新思考,在水土脆弱的台灣,水力發電帶來的環境衝擊。

今年五月,立法院刪除台電西寶水力發電廠的預算,阻止水力電廠繼續破壞東台灣最後的原始溪流,但是,火力發電與核能發電對環境繼續造成更大的汙染…火力發電最大的問題是空氣污染與溫室氣體的排放。

根據台電的資料,燃煤電廠每生產一度電就排放0.9公斤的二氧化碳,燃油電廠每度電排放0.7公斤的二氧化碳,天然氣電廠被認為對環境衝擊較小,生產一度電也要排放0.45公斤的二氧化碳。

當世界各國為了減緩溫室效應開始實施二氧化碳減量的策略時,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過去十年卻成長兩倍。

其中,火力發電佔全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高達37%。

民國八十七年第一次能源會議曾經作出結論--台灣要承擔溫室氣體減量的責任必須調整能源結構,大力推行節約能源並提高能源效率。

但是,真實的情況卻是與目標背道而馳,近年來我們的能源結構持續惡化,中研院經濟所研究員梁啟源表示,我們近幾年的發展,表面上是發展再生能源替代核電廠,事實上卻是以燃煤火力電廠來替代,燃煤變成發電主力,使得電力部門二氧化碳排放量大增。

另一方面,在能源結構惡化的同時,我們的能源使用效率,也就是每一度電能夠產生的國民生產毛額,也日益低落,原本訂定的目標是每年增加1.2%的效率,但是實際的結果卻是減少10%。

梁啟源認為,主要的原因是能源價格偏低,以及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的繼續擴廠。

近年來國際石化燃料的價格飆漲,煤炭的價格從2003年6月到今年1月整整上漲兩倍,國際原油的價格從2004年2月到今年1月,一年內從30元上漲到48元,但是國內電價並未反映成本,依然聞風不動。

除了包括燃料在的內部成本外,每一度電都需要付出環境代價。

水力發電會破壞水土保持與溪流生態,火力發電將大量排放溫室氣體,核能發電更帶來棘手的核廢料還有安全上的風險,但是我們的電價並沒有反映能源消耗所產生的污染與環境破壞種種的外部成本。

長久以來,低廉的電價讓大家用電就像呼吸一樣自然,卻也是能源效率無法改進、節約能源無法落實最關鍵的原因。

台灣的能源政策,正牽涉到這一代與下一代的生存。

不當的能源結構,將會綑綁我們的現在、透支我們的未來。

當我們在百年之內迅速耗盡了幾億年的自然資源,當能源危機迫在眉睫,新能源革命,即將發生。

地點新北市新店區集數第310集相關報導能源台灣-啟動轉型之路能源台灣-便宜的代價(上)以環境為名-德國再生能源之旅每週一晚間十點搜尋關閉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