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的剪影 | 中國經濟發展成果

本文將從幾方面勾畫出中國內地的發展成果,筆者曾在本欄回顧中國 ... 高等教育普及顯示勞動力普遍提高,經濟發展得以走上一個新的台階。

信報龍虎山下專欄首頁研究思維領導信報龍虎山下專欄中國經濟發展的剪影24Mar2021ShareonTwitterShareonFacebookShareonWhatsAppShareonLinkedInShareonEmail上月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年中國的本地生產總值(GDP)增加了2.3%,是全球少數同年錄得正增長的國家之一。

兩星期前李克強總理宣布今年GDP的增長目標為6%,這亦表示中國已經進入了後疫情時代,經濟活動全面正常化。

本文將從幾方面勾畫出中國內地的發展成果,筆者曾在本欄回顧中國內地、香港、澳門、台灣的一些現況【註1】,讀者不妨參考對照。

下文所用數據固然力求準確,但由於來源不一,某些出處就此從略。

高等教育發展內地各大學自1999年開始擴大招生,1998年的入學新生才108萬人,之後不斷增加,2019秋天入學新生人數達到914萬;毛入學率(grossenrolmentratio)從2015年的40%提高到2019年的51.6%;2020年本科畢業生就有874萬人;可見國內的大學教育已經全面普及化。

高等教育的毛入學率,等於該年度入學新生總人數,除以中學畢業之後5年的年齡組別人數。

由於學制(例如三年制與四年制之別)或學生背景(如重讀生、超齡生、學生人數亦包括碩士博士等非本科生)各有不同,使用這個比率進行國際對比時,就須加倍留意。

歸根究柢,對於衡量一個國家高等教育的普及性,它無疑是一個簡明的指標。

高等教育普及顯示勞動力普遍提高,經濟發展得以走上一個新的台階。

全球大學排名內地的一些大學,近年也屢屢在世界排名榜中位居前列,在2021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更新日期2020年6月),百大就佔了好幾所:清華大學(第15位)、北京大學(23)、復旦大學(34)、上海交通大學(47)、浙江大學(53)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93);至於香港特區,香港大學、科技大學、中文大學、城市大學和理工大學則分別排名第22、27、43、48和75。

2021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內地院校上榜的就有清華大學(第20位)、北京大學(23)、復旦大學(70)、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7)、浙江大學(94)和上海交通大學(100);香港特區方面,香港大學位居39,而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則並列第56位。

PISA測試成績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舉行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rogrammeforInternationalStudentAssessment;簡稱PISA)每三年一度,旨在評核各參與國家及經濟體15歲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的能力。

根據規定,每個參與國家及經濟體隨機選出5000名學生參加,中國內地第一次參加是2008年,學生來自上海,成績一鳴驚人,在三科中都位列第一。

在最近一次2018年的評核中,內地代表來自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其成績也是三個範疇都排名第一。

緊隨的是新加坡、澳門、香港。

對於中國年輕人有此佳績,我們固然感到鼓舞,但亦不應自滿。

因為北京、上海、江蘇、浙江都是中國最發達的地方,而被選出的學校和學生大概是當地優秀之列,尖子成績並不反映一般中國學生的能力。

對於這類國際評核的比較結果,我們不宜過分認真。

同樣道理,內地有幾所大學能夠位列全球100名之內,當然可喜,但它們在全國各省所有高等教育機構中畢竟是鳳毛麟角。

倒是香港特區有半數公帑資助大學,可以名列世界頭百大,實屬難得,希望大家好好珍惜。

能源開發步伐根據國際能源組織(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2018年,中國的能源生產較1990年增加了190.9%,電力總需求增加1078.9%,二氧化碳的總排放量增加356.2%。

該組織的網站資料顯示,2018年,中國的能源消費佔全球人口22%,能源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量,則為全球總量的29%。

中國自2010年起在能源效率方面大為提高,若非如此,就會在2018年多耗用25%的能源。

從【圖1】可見1990至2018年間,中國能源的來源變化。

煤一直是中國能源的最主要來源,雖然2018年其佔比低於2011年,但相對於1990年還是有所增加。

石油是第二大來源,其於2018年的佔比仍然高於1990年。
<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