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理論-人民網 | 中國經濟發展

然而,經濟發展並不僅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指標,還需要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中國人才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女性之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黨建視頻黨建雲領導活動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史音頻對黨說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雲平台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建黨史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張建平 沈 博2018年05月15日09:3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

從數量規模上看,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2.2萬億美元,見圖1),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僅次於美國。

從經濟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

按照經濟學家林毅夫所說,“以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2]。

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第三產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2017年,中國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

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確實稱得上是一大奇跡。

然而,經濟發展並不僅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指標,還需要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而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59660元人民幣(近8800美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顯然,經濟增長的背后還包括了中國經濟的顯著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前后共計有7億多人脫貧。

英國學者阿塔爾•侯賽因曾指出,中國農村上億人擺脫貧困,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權的巨大成就[3]。

從社會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在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教文衛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取得諸多輝煌成就。

三、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上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發展同樣可圈可點。

在已經過去的40年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包括了不同階段的發展思路。

整體而言,中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日趨成熟,逐漸由初始“唯GDP”論的發展思路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思路。

改革開放初始,囿於自身發展經濟的困境,中國的經濟發展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

早在199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就曾發表論文批評東亞經濟體的“蘇聯式”粗放型增長模式[4]。

國內不少學者認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屬於“粗放型”的增長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逐漸擴大,中國自身也日益意識到轉變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

早在2003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而在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推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新路子”。

以碳排放減少為例,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最近十年間,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了將近41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顯然,中國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初顯成效。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一、中國對外貿易、投資對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發展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國與世界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和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