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 | 中國近年經濟發展

以產業結構來看,中國經濟結構早期以第二級產業(註二):工業為主,逐漸轉型為以第三級產業:服務業為主,近年第三級產業占GDP比重已經 ...中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作者股感知識庫收藏文章很開心您喜歡股感知識庫的文章,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股感知識庫字體放大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Twitter複製文章連結已複製文章連結區域市場中國的產業結構與經濟發展2020年2月14日作者股感知識庫文章來源股感知識庫經貿篇總述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首都為北京。

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18年中國總人口數達13.93億人,人均國民所得毛額9,470美元,屬於中高收入國家(註一),國內生產毛額136.08兆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

中國國土面積世界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加拿大,擁有豐富的天然資源,包含原油、天然氣、水力資源、礦產。

政治是以中國共產黨為領導核心,實行社會主義。

經濟貿易結構以產業結構來看,中國經濟結構早期以第二級產業(註二):工業為主,逐漸轉型為以第三級產業:服務業為主,近年第三級產業占GDP比重已經超過50%。

以支出法(註三)來看,中國經濟結構早期以投資為主,逐漸轉型成消費與投資並重的結構。

貿易結構方面,以SITC分類方法(註四)觀察,中國的出口結構以勞力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淨出口產品為製造業的雜項製品,機械及運輸設備其次,紡織品第三。

我們以各產品分類的淨出口佔該分類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例,也就是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CompetitivenessIndex),用來觀察各產品的貿易競爭力,如果大於零,愈接近1表示愈有競爭力,如果小於零,愈接近-1表示愈沒有競爭力。

因為一般來說,一國淨出口某項產品類別,佔該產品類別進出口總額的比例愈高,代表生產該產品的產業在國際間有競爭力,具有「比較優勢」,講白一點,就像是我們做報告分工時,總會挑各自擅長的部分來做,國家若某產業發達,出口上就會有優勢。

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在屬於勞力密集的「雜項製品」、「輕紡產品、橡膠製品礦冶產品及其製品」和屬於資本密集的「機械及運輸設備」上具有相當的競爭力,而在初級原料、食品、燃料和其他資本密集型產品上則仰賴進口。

對外貿易概況中國是世界上最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自從2001年加入WTO後,長年有貿易順差且持續成長。

中國的主要出口貿易夥伴有美國、日本、韓國、越南等,主要進口貿易夥伴有韓國、日本、台灣、美國等。

中國目前已簽訂生效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有:與東南亞國協簽訂的「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協定(CAFTA)」,又稱東協10+1。

正在協商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有: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CP)、中日韓自由貿易協定。

其中,RECP為東協10國發起,邀請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澳洲、紐西蘭加入的自由貿易協定,也稱作「10+6」,若成功簽署,會是美國退出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美國退出後由日本主導,成為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後,涵蓋人口最多的多邊自由貿易協定。

中國重要產業中國傳統上重要的產業有:農業、製造業、能源、礦業、建築業等。

為了應對經濟放緩與長期經濟高速增長遺留的問題,中國政府努力推動產業升級與結構轉型,提出許多產業上的政策目標,包含十一五(註五)、十二五、十三五、中國製造2025(註六)中的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註七)」和「高端裝備製造業(註八)」、傳統製造業升級與去產能,也因此發展出包含:半導體、電信等戰略性產業。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中國這些重要產業的概況,以及上述政策怎麼影響中國產業發展。

製造業、能源與礦業中國的製造業佔國內生產總值的40%左右,提供超過1億個工作崗位,是中國經濟重要的一環。

從2001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中國勞力密集製造業高速成長,初期以低附加價值的勞力密集製造業為主,逐漸轉型為技術密集的製造業。

中國的汽車製造業在2009年製造量達到1379萬輛,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國。

中國製造業雖大,但連習近平和李克強也承認是「大而不強」,處於國際供應鏈的中低端,關鍵技術都掌握在別人手裡。

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使低端製造業如製鞋業等開始流向東南亞,面臨這樣的困境,中共政策著重於產業升級,希望以創新來提升製造質量、消除落後過剩產能,促進製造業「由大變強」。

在對工業至關重要的能源方面,中國是全世界最大的煤炭進口、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