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台灣半導體產業,是場始於豆漿店的產業革命 ... | 台灣半導體產業

工研院IEK 研究經理彭茂榮認為,在智慧物聯網趨勢的帶動下,台灣半導體產業在以下領域較有發展機會:人工智慧、5G 無線通訊、物聯網、工業4.0 / 智慧機械 ...X科技新知時時更新免費訂閱電子報訂閱退訂※此電子郵件已被使用!請勾選您感興趣的類別(至少勾選一項)產業科技科技財經網路趨勢科技新知科技新品同意隱私權政策*工研院產業趨勢與經濟研究中心(IEK)統計,2017年台灣半導體產業鏈產值達新台幣2.46兆,全球排名第三,在專業晶圓代工製造領域更長期獨占鰲頭。

這些傲人的成果,始於40多年前,由政府與工研院共同推動的「積體電路計畫」,不僅將積體電路技術引進台灣,也翻轉了台灣的產業經濟結構。

(本文源自工研院之《工業技術與資訊》月刊第319期,《科技新報》獲得授權轉載,請讀者尊重工研院之智慧財產權。

)▲工研院超大型積體電路(VLSI)廠房,於1987年公開招標租予台積電,是台積電發展最初的起點。

2018年是積體電路(IntegratedCircuit;IC)發明60週年,走過一甲子,IC驅動了世界快速演進,包括電腦、通訊、家電、汽車等3C產品都少不了它。

隨著積體電路產業不斷製造出更強、更快、更小的晶片,它實現了無處不在的運算,在可預見的未來,汽車自動駕駛不再只是科幻想像,而智慧家庭、智慧廠辦、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夢想實現不再遙不可及。

積體電路產業引領科技不斷創新,台灣身為半導體設計與製造的重鎮,不僅上、中、下游產業鏈整合完整,更首創專業分工模式,打造出晶圓、IC封測代工業,以打群架、技術領先的模式,帶動全世界積體電路產業蓬勃發展。

一場始於豆漿店的產業革命而如此輝煌的成績,則要從44年前一場豆漿店的早餐會報開始說起。

時光回到1974年,當時台灣以勞力密集的輕工業、加工出口業為主,面臨產業已發展成熟,且第三世界國家崛起,擁有大量低廉勞力,台灣面臨尋找下一世代接棒產業的轉捩點。

2月,在台北市南陽街小欣欣豆漿店中,聚集了當時台灣政治財經界重量級人物,包括行政院祕書長費驊、經濟部長孫運璿、電信總局局長方賢齊、交通部長高玉樹、工研院院長王兆振、電信研究所所長康寶煌,以及力主台灣發展積體電路產業的美國無線電公司(RadioCorporationofAmerica;RCA)研究室主任潘文淵。

他們一邊吃早餐一邊進行早餐會報,在討論之中決定以積體電路技術作為產業發展藍圖,勾勒出台灣未來轉型高科技產業的願景,並決定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自美國尋求合作夥伴,引進積體電路研發、製造、封測等技術,以爭取時效。

政府主導,自美國引進積體電路技術1974年7月,潘文淵專程回台,在圓山飯店閉關一週撰寫「積體電路計畫草案」,寫完後於第一時間送達經濟部,孫運璿隨即召開專案會議,並在8月17日正式核定該計畫。

▲1974年,潘文淵博士在美國積極規劃積體電路技術,並召集當時美國IC界有名的華人專家成立「電子技術諮詢委員會」,由潘文淵擔任主任委員,以做為台灣技術、工業發展上的諮詢機構。

前排左起凌宏璋、葛文勳、趙曾玨、羅念、胡定華,後排左起厲鼎毅、史欽泰、李天培、楊丁元、潘文淵。

隨後潘文淵在美國召集海外學人組成電子技術顧問委員會(TechnicalAdvisoryCommittee;TAC),並遴選RCA公司做為技術轉移的合作夥伴,選定引進積體電路中的「互補式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omplementaryMetal-Oxide-Semiconductor;CMOS)技術,同時在工研院成立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後擴大為電子工業研究所),做為發展「積體電路計畫」的執行單位。

工研院看好當時民生消費及通訊等產品在未來的發展趨勢,選定以電子錶作為驗證技術成果的載具,「但我們所有投入的專家、學者、人才、主政者都不只是將這個計畫當作科專計畫,做出電子錶就結案,而是一開始就規劃完完整整地將積體電路技術引進,讓台灣日後能擁有自主研發與生產的能力!」當時擔任計畫主持人、工研院電子工業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的胡定華,一語道出所有加入計畫的參與者,積極投入擘畫未來遠景的雄心壯志,希望打造以積體電路為基礎的資訊電子產業,燃亮台灣產業的革命之火。

RCA技轉計畫,培訓台灣半導體人才計畫擬定後,團隊即刻開始招兵買馬,當時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博士畢業的史欽泰、楊丁元、章青駒等人,放棄在美國工作的機會,回國加入工研院,投身積體電路計畫的引進,並分成設計、製造、測試、設備4組,由他們擔任赴美國RCA公司取經團的領隊。

1976年4月,經過招募培訓的19人團隊,懷著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