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自己適合的投資商品類型?(股票、ETF、基金、商品 ... | 商品投資

常見投資商品類型包含股票、ETF、基金、債券、期貨、選擇權、權證、外匯、房地產等等。

而每一種投資商品,又細分成很多不同的類別, 比方股票有分成成長型 ...Mr.Market市場先生這篇文章市場先生來談談每個人如何了解自己適合投資什麼商品?常見投資商品類型包含股票、ETF、基金、債券、期貨、選擇權、權證、外匯、房地產等等。

而每一種投資商品,又細分成很多不同的類別,比方股票有分成成長型股票、價值型股票,基金分為股票型基金、債券型基金等等。

也對應到不同的操作方法。

剛開始學投資的人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市面上有很多的書籍、課程、專家,都宣稱自己的投資方法是最好的、有好的獲利能力或穩定性。

到底該怎麼判斷和選擇?如果不能每個都試過,對於新手有沒有什麼好的判斷依據?以下市場先生會告訴你如何做分析:一張圖看懂各種金融商品的特性&需要研究的時間以下這張圖,是市場先生根據自己與身邊研究投資朋友們的經驗整理出來的圖表,標示各種金融商品之間大致相對的關係,包含花時間研究投資以及後續持續操作需要的時間與精力負擔,以及商品本身特質及穩定性。

當然,這張表主要是幫助一個基礎的概念,實際運作時各種投資商品都有很多不同的操作方式,讓它更費力或更省時、更穩定或潛力更大等不同的變化。

該如何選擇?先問自己2個問題:問題1.有多少時間來研究投資?包含開始研究以及後續維護與操作根據自己的時間,會有以下幾種選擇:1.股票是相對最容易入門的工具,也最適合一般人了解2.ETF和基金則是股票的簡化版本,會省下許多時間,等於一次幫你挑好一整個投資組合3. 債券和房地產門檻比較高,需要較大的資金,也需要較多時間研究4.期貨、選擇權、外匯,比較重視買賣時機點的選擇,會需要花比較多的時間研究和執行新手如果有時間,建議從股票開始研究,股票屬於生產型資產,意思是它本身就能持續產生現金流。

沒時間的話則是從ETF或是基金開始,基金和ETF等於是已經幫你選好一整個投資組合,就像去餐廳點現成的套餐,你只需要挑選想要的類別即可,不用每檔標的自己研究。

非生產型資產(下面會提到)例如外匯、期貨、權整等等,通常只能靠買賣賺價差,通常會建議時間比較有餘裕的人再來研究。

比方如果你要上班沒辦法看盤,就千萬不要去學一個要看盤才能操作的方法。

如果有足夠時間,可以做單一個股的投資,建立自己的投資組合,一個完整的投資方法,你必須知道方法適用的範圍、了解為什麼買進、靠什麼獲利、何時開離場。

市場上有很多不同派別的方法,比方有人專攻價值投資、有人專攻金融股、有人專門做量化分析,這些方法許多都能獲利,前提是你了解的夠完整。

問題2.希望有穩定的投資報酬,還是想要擊敗市場買低賣高賺價差?根據希望的報酬與波動性,不同商品會有以下幾種狀況:1.股票認真研究有機會打敗市場,或是選擇保守的投資可以得到和市場差不多的報酬率。

2.ETF和基金能用最小的力氣達到市場報酬率,穩定性比單純選股高3.債券和房地產報酬略低於股市,需求資金大,但相對穩定4.期貨、選擇權、外匯,屬於買低賣高,很可能可以倍數大賺,但也可能大賠各種投資商品有它最基本的報酬率,例如:股票長期年化報酬率5~10%、債券3%~6%等等。

之前有寫一篇文章談到各種投資商品(股票、債券、房地產、儲蓄險、定存)的長期報酬率。

但這些報酬率前提是你以「買進並持有」的方式投資,並且是持有5~10年的長期年化報酬率。

如果想要超越這個數字,比方你希望每年獲利20%以上,單靠買進持有很難達到,想有長期的高報酬,除非有獨特的選股能力,或是更準確的判斷買進賣出的時機,當然,這都會讓你花費的力氣更大,且買賣時機並不是容易判斷的事情,也無法保證絕對成功,未來的不確定性相對很大,一但沒操作好,報酬可能會遠不如買進後什麼都不做。

但因為有非常多投資人有頻繁買賣的需求,因此也進而衍伸出一些衍生性商品,例如:期貨、差價合約,他們的買賣交易成本相對比較低,也容易使用財務槓桿,適合需要頻繁買賣的人,但相對的這些商品也不適合長期持有、操作難度較大。

 以下額外談談這些商品的特性:生產型資產適合長期持有,穩定性普遍比較高生產型資產:持有期間還能持續創造現金流的資產主要有3種:1.股票:企業的獲利分享權2.債券:國家或企業債權的利息補償3.房地產:取得租賃收入對應能投資股票和債券的基金及ETF,等於一次幫你挑選一籃子股票或一籃子債券,或是房地產證券化的REITs都屬於生產型資產。

生產型資產的價值是由未來能創造的現金流來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