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險基金 | 避險基金

避險基金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此條目需要更新。

(2018年10月27日)請更新本文以反映近況和新增內容。

完成修改時,請移除本模板。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5年5月3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移除。

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避險基金"—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避險基金(又稱對沖基金或套利基金,英語:HedgeFund)是指由金融期貨、金融期權等金融衍生工具與金融組織結合後,以盈利為目的的金融基金。

其最初目的為通過套期保值(Hedging)避免損失。

目錄1基本內涵2起源與發展3運作4著名避險基金4.1量子基金4.2老虎基金4.3其他5避險基金投資案例5.11992年狙擊英鎊5.2亞洲金融危機6參考文獻7延伸閱讀8外部連結基本內涵[編輯]人們把「金融期貨」和「金融期權」稱為金融衍生工具,它們通常被利用在金融市場中作為「套期保值」、「規避風險」的手段。

隨著時間的推移,在金融市場上,部分基金組織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採取多種以盈利為目的投資策略,這些基金組織便被稱為避險基金。

目前,避險基金早已失去風險「對沖」的內涵,相反的,現在人們普遍認為避險基金實際是基於最新的投資理論和極其複雜的金融市場操作技巧,充分利用各種金融衍生產品的槓桿效用,承擔高風險、追求高收益的投資模式。

起源與發展[編輯]避險基金的英文名稱為HedgeFund,意為「風險對沖過的基金」,起源於50年代初的美國。

當時的操作宗旨在於利用期貨、期權等金融衍生產品以及對相關聯的不同股票進行買空賣空、風險對沖的操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可規避和化解投資風險。

1949年世界上誕生了第一個有限合作制的瓊斯避險基金。

雖然避險基金在20世紀50年代已經出現,但是,它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間並未引起人們的太多關注,直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金融自由化的發展,避險基金才有了更廣闊的投資機會,從此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

20世紀90年代,世界通貨膨脹的威脅逐漸減少,同時金融工具日趨成熟和多樣化,避險基金進入了蓬勃發展的階段。

據英國《經濟學人》的統計,從1990年到2000年,3000多個新的避險基金在美國和英國出現。

2002年後,避險基金的收益率有所下降,但避險基金的規模依然不小,據英國《金融時報》報導,截至2005年10月22日,全球避險基金總資產額已經達到1.1兆美元。

2014年5月,避險基金業管理的資產總規模歷史上首次超過3萬億美元。

[1]運作[編輯]最初的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者在購入一種股票後,同時購入這種股票的一定價位和時效的看跌期權(PutOption)。

看跌期權的效用在於當股票價位跌破期權限定的價格時,賣方期權的持有者可將手中持有的股票以期權限定的價格賣出,從而使股票跌價的風險得到對沖。

在另一類對沖操作中,基金管理人首先選定某類行情看漲的行業,買進該行業幾支優質股,同時以一定比率賣空該行業中幾隻劣質股。

如此組合的結果是,如該行業預期表現良好,優質股漲幅必超過其他同行業的股票,買入優質股的收益將大於賣空劣質股的損失;如果預期錯誤,此行業股票不漲反跌,那麼較差公司的股票跌幅必大於優質股,則賣空盤口所獲利潤必高於買入優質股下跌造成的損失。

正因為如此的操作手段,早期的避險基金才被用於避險保值的保守投資策略的基金管理形式。

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的理解逐漸深入,近年來避險基金倍受青睞是由於避險基金有能力在熊市賺錢。

從1999年到2002年,普通公共基金平均每年損失11.7%,而避險基金在同一期間每年贏利11.2%。

避險基金實現如此驕人的成績是有原因的,而且它們所獲得的收益並不像外界所理解的那麼容易,幾乎所有避險基金的管理者都是出色的金融經紀人。

被避險基金所利用的金融衍生工具(以期權為例)有三大特點:第一,它可以以較少的資金撬動一筆較大的交易,人們把其稱為避險基金的放大作用,一般為20至100倍;當這筆交易足夠大時,就可以影響價格(見圖1);第二,根據洛倫茲·格利茨的觀點,由於期權合約的買者只有權利而沒有義務,即在交割日時,如果該期權的執行價格(strikeprice)不利於期權持有者,該持有者可以不履行它。<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