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方向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的三個因素--理論-人民網

從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和歷史經驗來看,任何一場疫情引發的經濟沖擊在本質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會引起大型經濟體出現經濟發展趨勢性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官網|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中國人才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女性之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理論黨建群團獨家視頻部委信息領導活動反腐評論黨史先鋒滾動綜合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理論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丨學者聚焦系列文章(22)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的三個因素周躍輝2020年03月09日08:08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2019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全力做好“六穩”工作,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主要預期目標任務較好完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使大家擔心這次疫情會對中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筆者認為,這次疫情短期內會對消費、投資等帶來較大負面影響,但從長期來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不會改變。

四個特點總結2019中國經濟發展趨勢第一,中國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

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接近100萬億元,比上年增長6.1%,符合年初提出的6%-6.5%的預期目標,明顯高於全球經濟增速。

在1萬億美元以上的經濟體中位居第一,可以說來之不易。

是全球經濟當之無愧的“壓艙石”,實現了新的跨越。

第二,中國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升級。

從統計數據看,2019年,三次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為7.1%、39.0%和53.9%,經濟結構持續優化。

從行業構成看,新動能新產業茁壯成長,帶動相關產業持續發展,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

其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金融業增加值領先於其他行業的增長,經濟邁向中高端的態勢十分明顯。

第三,就業持續擴大和價格總體穩定。

2019年,月度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都在5.0%-5.3%之間,低於年初提出的5.5%左右的預期目標。

2019年,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2.9%,符合年初提出的3%左右的預期目標,從這點也可看出中國經濟運行平穩。

第四,外貿進出口與外資逆勢增長。

統計數據表明,2019年貨物進出口總額比上年增長3.4%,出口增長5%,進口增長1.6%,實現了外貿穩中提質。

根據海關統計,2019年我國貨物貿易順差2.9萬億元,比上年擴大25.4%,服務貿易逆差較上年有所收窄。

這也說明中國經濟的韌性在加強。

三個因素分析為何中國經濟長期向好趨勢不會改變從經濟學的一般理論和歷史經驗來看,任何一場疫情引發的經濟沖擊在本質上是外生的、短期的和局部的,不會引起大型經濟體出現經濟發展趨勢性的偏離。

一個經濟體的實際增長率由潛在增長率所決定,這種疫情“外生變量”不會從根本上改變一個經濟體的潛在增長率。

具體來講,在重大疫情發生時,社會生活和市場秩序往往會受到“人員流動的限制”、“生產要素組合的困難”、“社會輿情的混亂”、“悲觀預期的上揚”和“資源配置扭曲的加劇”等影響,也給餐飲、娛樂、交通運輸以及旅游業等服務性行業帶來較大壓力,當然也包括制造業在內的第二產業,進而影響經濟的運行。

尤其是這次疫情,具有很強的傳染性,這就更加限制了人員的流動和接觸。

但是,這些都難以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地區或國家的各種要素及其生產能力,以及由此決定的經濟發展基本面和大趨勢。

經濟理論認為:一個國家中長期的發展趨勢和生產能力主要取決於物質資本、人力資本、技術及制度等因素,具體有以下幾大因素:一是資本存量及其增長速度。

我們的資本不會因為疫情而消失,其積累的方式和更新的速度,更不會因為短期的疫情而發生根本性變化。

二是勞動力及其人力資本積累的狀況。

三是技術進步以及資源配置效率的改進。

從歷史上看,人類技術進步從未因疫情中斷或弱化,反而會刺激人們更加重視技術創新,更加重視新的科技手段,投入更多公共衛生和城市基礎建設。

事實上,當前中國經濟具有巨大的韌性,對當前的疫情沖擊有很強的防御和自愈能力,能較快重返向好



2. 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趨勢

國際媒體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難題,大致上有一致看法,例如經濟學人周刊說,大陸的非金融業債務占國民生產毛額的一六○%,總債務占了二 ...主導覽列首頁>評論>周行一.台北>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趨勢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趨勢發文時間:2019/03/15  文/周行一.台北瀏覽數/26,250+ 國際媒體對中國大陸的經濟難題,大致上有一致看法,例如經濟學人周刊說,大陸的非金融業債務占國民生產毛額的一六○%,總債務占了二五○%,已經非常高;多年來,地方政府以賣土地方式促進經濟成長模式已到頂,西南財經大學估計大陸有六千五百萬套空屋。

大陸貪腐仍屬嚴重,儘管習近平努力打貪,貪腐結構盤根錯節,不僅很難根除,而且竭盡所能反撲。

大陸促進出口,激發經濟成長的模式面臨美國強烈的挑戰,大陸已決定未來大量進口美國商品;大陸剽竊西方智慧財產權,躍進科技及產業發展的方式受到西方集體抵制;大陸限制外資的經營範圍與彈性,保護中國企業的策略,已經在今年的人大兩會期間制定法律調整。

這些狀況顯示,大陸已經無法維持過去的成長模式,必須做大幅度調整。

大陸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怎麼走下去將嚴重影響全球的經濟格局與環境,尤其是台灣。

基本上,大陸將下決心深化國家自主生存發展,應該會在下列四個方向努力。

第一、一個十四億人口(相當於一九五○年代世界一半的人口數),地大物博的經濟體其實自己就是一個世界,但是卻高度仰賴出口成長,這次美國強加關稅給大陸的痛算是刻骨銘心。

大陸在二○○八年全球金融危機開始時就想要調整外向循環經濟成為內向循環經濟,但是因為高額出超是方便的成長手段,因循苟且之後現在嘗盡苦頭,因此中共將會盡力發展內需市場,擺脫對出口的依賴。

第二、中國百年來受盡西方強權的欺凌,最近習近平不斷強調現在的挑戰嚴峻,中國經濟再強也無法成為有效的國防屏障,何況大陸經濟離領先世界的水準尚遠,中共必定會加強投資國防及相關產業,保持有效威嚇敵人的武力。

第三、大陸的外匯存底高比例(約三分之二)是以美元持有,因此握有五分之一以上的美國政府債券,這次中美貿易戰顯示這些債券無用武之地,大量出售會因價格下跌而損失慘重,如果中美嚴重衝突,這些債券反而變成了美國的槓桿。

為了降低風險,除了可以分散持有不同幣別的外匯存底外,讓人民幣成為貿易的結算單位必定是努力的方向。

現在大陸對外貿易已有以人民幣交易的趨勢,雖然仍微不足道,為了國家安全,中共將努力改革金融市場的效率性,同時維持人民幣價值的穩定,增加大家對人民幣的信心。

第四、國家的安全自主,包括農業、醫療、能源、科技等等,大陸的規模夠大,可以全面性追求進步,但在資源有限情況下,如果必須區分輕重緩急,中共應會優先選擇科技與國防自主相關產業。

儘管追求自主,為了加速進步而且與世界對接中國才會更安全,大陸仍將持續改革開放,不會倒退成為封閉社會,以中共中央控制能力,應有機會能降低財務槓桿,並避免房地產狀況持續惡化,比較大的挑戰是在往上述方向走的時候,百姓所得是否可以繼續增加,促進內需市場的重要性快速提升。

無論如何,大陸市場將是全球企業兵家必爭之地。

(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財務管理系教授)(原文刊載於2018年3月14日《聯合報》;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




3. 〈分析〉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四大趨勢

從中國經濟成長的發展歷程來看,過去中國經濟成長先後經歷以勞動力驅動(代工、出口產業鏈),及資本驅動(基建、地產) 兩階段,在這兩階段時段, ...1頭條人氣台股國際股A股港股外匯期貨房產理財消費雜誌鉅亨新視界專題區塊鏈研究報告鉅亨新視界〈分析〉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四大趨勢鉅亨網編輯江泰傑2019/11/2312:30facebookcommentFONTSIZEICONPRINT未來五年中國經濟四大趨勢 (圖片:AFP)Tag經濟中國基建房地產銀行原物料中國經濟的變化一直受到全球關注,特別中國經濟成長不斷下滑下,市場擔心中國經濟恐將出現質變失敗,進入中產階級陷阱中。

即使長期中國經濟發展變化仍難以確定,但未來五年的演變相對而言仍能看出一些端倪。

趨勢一:中國經濟成長逐年遞減,已從過去高速成長,步入中速增長從中國經濟成長的發展歷程來看,過去中國經濟成長先後經歷以勞動力驅動(代工、出口產業鏈),及資本驅動(基建、地產)兩階段,在這兩階段時段,中國經濟呈現高速成長。

隨著中國經濟轉型,未來將走向技術、生產效率和商業化(中高階製造、服務)的驅動模式,這個階段的特性就是經濟附加值更高,但經濟成長速度將有所下滑。

而在股市的產業表現上,過去傳統銀行、地產、原物料等類股表現較為優異,未來則以消費、電子、生技等表現較為突出。

(圖片:AFP)趨勢二:第三產業成長將高於整體經濟成長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通訊、資訊、技術服務、商業、文化娛樂、餐飲、教育、公共服務、生活服務等等領域。

若以已開發國家第三產業比重達70%來看,中國2019年前三季只占54%,這意味著至少未來五年中國第三產業成長幅度會持續高於整體經濟成長。

而基建投資在2014年之前維持20%的超高速成長;2015年~2017年保持在15%左右,2018年則急降至1.8%,今年前三季則為3.4%。

基建投資從高速成長瞬間來到超低速成長,沒有過渡期,這主要因為中國大力實施去槓桿政策,限制債務擴張,導致基建出現「硬著陸」。

但也反映出,中國經濟結構正在轉型,未來基建對於經濟成長的刺激已有限。

第三產業的成長將漸漸躍居主要角色。

(圖片:AFP)趨勢三:產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許多產業將出現壟斷型的競爭市場產業集中度上升是經濟發展中的一個必然過程,它反應出企業發揮規模效應和企業品牌附加價值的形成。

以中國房地產業為例,市場集中度在過去10年不斷提升,前十大開發商的產業集中度從2009年的4.9%上升至今年的逾20%;前三十大則從8%提升至32%。

市場結構的成熟度與經濟發展階段有關,以目前中國的經濟發展階段來說,大部分產業的集中度提升仍有空間。

以零售業來看,前十大企業集中度由2013年的4.2%升至2018年的5%;而2018年美國實體零售前十大企業集中度為37%。

研發和技術進步對現代企業來說越來越重要,而研發資源和績效的分布往往更接近一個壟斷型的競爭結構,只有一部分企業會形成優勢。

 所以,隨著中國經濟從中高速成長走向中速增長的過渡期,各產業的龍頭企業將會一一形成,許多產業結構將逐漸走向壟斷型的競爭市場。

(圖片:AFP)趨勢四:房地產作為家庭資產配置的意義下降,股票投資和養老產品普及程度上升在過去二十年的經濟發展中,中國房地產市場經歷三個階段的驅動,第一是住宅商品化(房改政策);第二是城市化(一、二線城市人口流入和住宅需求);第三是棚改(三、四線城市的拆遷)。

 而當下中國房市第三個階段的高峰期已結束,房地產的基本面出現,「房住不炒」及「房市不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的政策性轉變,而這將影響市場對房價報酬率的變化。

中國房價的高成長一旦過去,房地產作為家庭資產配置的比重會慢慢下降,投機性需求會減少。

同時也會有越來越多的人發現扣除掉資金成本後,投資房產已無法帶來超額報酬,而這個現象在未來五年會漸漸突顯出來。

 而作為民眾資產配置的其他選擇,權益投資、養老產品的普及度將進一步上升。

facebookcommentFONTSIZEICONPRINT鉅亨觀點與分析|鉅亨網記者、編輯群們茫茫的訊息海中,讓鉅亨網記者、編譯團隊,幫讀者們解讀新聞事件背後的意涵,並率先點出產業與總經趨勢,為投資人提供最深入獨到的觀點,協助做出更精準的投資決策。

延伸閱讀〈分析〉高槓桿下的中國經濟政策容錯空間已越來越小〈分析〉中國經濟成長和「去槓桿」的兩難相關新聞1.美鋼鐵股現拐點?中國警告大宗商品急漲影響



4. 中國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方向

中國自從2001年加入WTO後,迎來了中國經濟發展黃金時期,實現了年均經濟增長6%以上的經濟奇蹟,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入了後期階段, ...MdEditor中國未來10年的經濟發展方向語言:CN/TW/HK時間 2021-03-1719:59:45雄鷹展翅長空主題:財經中國自從2001年加入WTO後,迎來了中國經濟發展黃金時期,實現了年均經濟增長6%以上的經濟奇蹟,中國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入了後期階段,中國用20年的時間完成了資本主義國家百年走完的路程。

我們中國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中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2016年12月11日零時起,中國加入WTO的保護性過渡期已經正式結束,歐洲、美國、日本拒不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與此同時歐美日集體指責中國沒有履行加入WTO時的大多數承諾。

例如:1,取消電信與通訊等官企壟斷;2,取消大多數關稅保護;3,取消80%以上的汽車關稅;4,開放銀行金融行業;5,落實雙休日與有償加班;6,開放傳媒與影音;7,保護智慧財產權等等一系列協議。

以新加坡為首的10多個環太平國家欲重啟爐灶成立TPP來專門排斥中國。

雖然特朗普上臺後廢除了TPP(這個協議對美國本身並不是很有利),而是發動了對中國的貿易戰,可以這麼地說無論是哪個當美國的總統,中美之間的貿易戰都無法避免的,WTO組織基本上是名存實亡,中美之間的關係再也不可能如十年前那樣了。

中國發展過程中良好的國際外部環境黃金時期已經結束了,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時代也基本上成為過去時了。

今後國際貿易中地方保護主義會佔上風,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發展會受到阻礙。

按照WTO的要求是:中國要與世界經濟全面接軌。

但是這會影響到某些雞德利益雞壇的利益,所以期望中國國內的深化改革基本上是無望的,未來的中國發展路線只會越來越左。

外貿經濟帶動國內經濟發展的路子只會越走越窄。

目前中國的工業化程序進入後期階段:由中低端產業向高階產業升級。

但是受制於目前中國綜合科技實力的制約,以及國際上歐美日集體一致的對中國產業鏈升級的阻擊;可以預見中國的產業鏈升級有非常的困難。

在2025年實現產業鏈升級基本上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了,中國的產業鏈升級的完成不會早於2030年。

在產業鏈未完成的情況下,中國應該出臺相關的政策阻止國內的中低端產業鏈向東南亞、印度轉移,而是支援引導其向中國廣大的中、西部轉移,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既需要高階產業,也需要完整的中低端產業鏈。

在中國城市化的建設過程中,目前也進入了中後期階段。

根據中國的外貿政策:所有外貿出囗企業收到外幣後,須向政府兌換人民幣,由於每年中國都有鉅額貿易順差,所以每年都會超發過多的人民幣用於兌換貿易順差中的外幣,這些超發的人民幣絕大多數都是在國內流通,超發的人民幣大多數都進入了房地產領域,從而促進了中國城市化的發展。

但是目前房地產這個蓄水池已經非常高了,已經不可能無限制了蓄水了;另外單純根據城市的房屋建設來看:中國的人均居住面積為40平方米,高於歐美日發達國家。

中國的房子其實已經過剩了,只是擁有者不平均而已。

可以預見房價一直高漲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再依靠房地產行業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龍頭已經不現實了,未來的房價只會平穩。

隨著各國的逆全球化的舉動,可以預見中國在未來的國際貿易中順差會越來越少,人民幣不會像以前那樣超發嚴重了,過多超發的人民幣進入房地產領域讓房價高漲的時代已經一去復返。

普通民眾的消費力當然會適當的增長,但由於貧富不均,絕大多數老百姓收入過低(中國有6億人口人均月收入1000元,9億人口月收入不超過2000元),並且過多的財富集中在房地產方面,所以期望國內消費大力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不現實的。

國家在未來的10-15年會大力投資發展國內的基礎設施建設,根據中國的國情:基建工程在國內大有可為。

這可以保證未來的10-15年國家可以依靠龐大的基礎設施建來帶動GDP的增長,但是不會有很高的增長率。

根據目前的中美經濟協議:中國對美國開放部分金融市場。

隨著外資的進入,未來的股票、債券等金融市場會得到較大的發展。

在當今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獨立完成人類所有領域的科技與經濟全面發展,堅持改革開放是中國永遠都不會變化的國策,關起門來搞發展、閉門造車的路子是不可取的。

我希望我們在發展內需型經濟的同時;也要深化國內的經濟與政治改革,使自己融入世界,緊隨時代的步伐來發展壯大自己



5. 剖析大陸「十四五規劃」的經濟發展方向

中共五中全會登場,此次會議聚焦十四五規劃,要為2021年到2025年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凝聚共識,設定目標與執行大綱,今年中美關係丕變 ...首頁最新評論論壇ESG重要嗎?RCEP來了台灣產業發展揭開數位時代名家群編採線上我要投稿訂閱電子報工商時報簽到歡迎!登錄到您的帳戶您的用戶名您的密碼忘記密碼了嗎?找回密碼找回密碼您的電子郵件搜尋名家評論–工商時報首頁最新評論論壇ESG重要嗎?RCEP來了台灣產業發展揭開數位時代名家群編採線上我要投稿訂閱電子報工商時報首頁總經經濟FacebookLINETelegramEmail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是十四五規劃核心主旨。

圖/美聯社中共第19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簡稱「五中全會」)從10月26日起舉行四天,這是年度的全體中央委員最高層級的會議,此次會議聚焦在全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對於從2021年到2025年的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凝聚共識,設定目標與執行大綱,並且將決議交付明年春天的全國人大與全國人民政協,成為國家施政方針。

中共的中央政治局委員全體會議每年召開一次,每屆大約會召開七次全會,根據過往的經驗,一中與二中全會聚焦黨內與政府人事的安排,三中全會聚焦經濟問題,四中全會以黨的建設為主題,而五中全會則議定下一個五年發展計畫。

今年由於美國與中國關係丕變,又遭逢新冠肺炎全球肆虐的挑戰,美國總統大選發展兩黨互揭瘡疤,全球陷入空前極端對立的情緒,經濟與社會發展陷入伸手不見五指的迷霧,五中全會的召開,無疑具有高度的挑戰。

不過,中共黨中央顯然無畏惡劣環境的挑戰,今年五中全會不只要做成至2025年的社會經濟發展規劃,更提出「2035年遠景目標」。

今年是中國經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大里程碑,是鄧小平改革開放40餘年來最重要的總結成績,五中全會不只要完成未來五年社會與經濟發展的綱要,更要為未來30年的經濟發展格局定調,以更長期的眼光來規劃社會發展的戰略。

中共黨中央還有更為長期的規劃,明(2021)年中共將要慶祝建黨100年的黨慶,前總書記江澤民任內提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第一個100年已經在今年達成全面奔向小康社會,下一個目標設定在2049年中共建國100年,因此,今年五中全會的十四五規劃,以及2035年遠景目標,與2049年的第二個100年,就形成一體連貫的短、中、長期國家發展戰略。

從2021、2035、一直到2049年的長期發展脈絡來觀察,今年五中全會所聚焦的議題,就必須為下一個30年的發展定調,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以國內國際雙迴圈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應該是十四五規劃的核心主旨。

中國經濟改革開放從三來一補開始,歷經40年的發展,不只是取得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傲人成就,在網路科技發展與新經濟創新方面,更已經是傲視全球的領先者。

未來30年,中國不再倚靠出口外匯,以自身的經濟實力發展內循環,並且穩步向前朝向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的目標前進,無疑是中國國家經濟戰略的核心目標,因此將內循環的經濟模式研究通透,讓14億人的內部經濟血路暢通又有效率,在社會目標朝向全民普惠,收入均衡,在科技發展上持續拉大與競爭者間的距離,掌握尖端創新科技,成為內外合一的全球經濟強國,正是打造內循環經濟的實質工作。

中國計畫經濟從模仿亞洲四小龍起步,到今天已經完全超越四小龍,與四小龍國家的關係也從早年四小龍引進資金、技術、與海外客戶,翻轉成為四小龍國家最重要的出口與出超國,十四五高舉「內循環主體」的大旗,不只代表著國家自信與驕傲,更要藉著積極推動內循環,吸引最尖端的資金與技術進入大陸市場,提升產業價值鏈,並且大幅減少對國外關鍵零組件的依賴,全面發展自有尖端技術,以提高自給率的指標,打造以中國為主體的全球經濟新秩序。

這是人類社會從未有過的革命性思維,不過中國累積十三個五年計畫、前後長達65年的成績傲然,提供了十四五、2030年、直至2049年一路改革衝刺的底氣。

而且,中國經濟發展經歷多次起伏,各方面的挑戰從未停歇,不過政府在改革開放的發展歷程中,仍然牢牢掌控著土地、財政預算等關鍵資源,從中央到地方國企也是經濟創造的火車頭,而且新興的網路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領頭羊,都已經進入黨的掌控範圍,全國上下步伐一致,可以動用的資源與能量,堪稱世界唯一。

十四五規劃的推出,不只是宣示「十三五規劃」所提出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大功告成,更要帶領中國在科技創新、產業升級、尖端技術自主研發、打



6.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

2001年中國加入WTO,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出口貿易,2010年GDP總量超過日本。

2019年GDP超過1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10,276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本條目存在以下問題,請協助改善本條目或在討論頁針對議題發表看法。

此條目含有過多、重複或不必要的內部連結。

(2020年7月3日)請根據格式指引,移除重複、標題連結以及任何與內容無關的連結。

此條目的引用需要進行清理,使其符合格式。

(2020年7月3日)參考文獻應符合正確的引用、腳註及外部連結格式。

  「中國經濟」重定向至此。

關於1949年前的中國經濟,詳見中國經濟史、中華民國大陸時期經濟、清朝經濟。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貨幣人民幣(RMB);單位:元(CNY)財政年度日曆年(1月1日-12月31日)貿易組織WTO,APEC,G20,RCEP,上合組織,金磚國家,亞投行,一帶一路及其他統計數據國內生產總值▲$14.2萬億(國際匯率2019年估計)[1]▲$27.3萬億(購買力平價2019年估計)[2]-排名:第2名-增長率:▲6.1%(2019年)[3]-人均:$10,153(國際匯率,2019年,IMF)[4]$19,520(購買力平價,2019年,IMF)-按產業分布:農業7.1%工業39.0%服務業53.9%(2019)[5]通貨膨脹(消費者物價指數)▲2.8%(2019年8月)[6]贫困人口比率0.6%(2019)吉尼係數0.48勞動力▼7.884億人(2018)-按產業分布:農業7.9%工業40.5%服務業51.6%(2017)失業率▲4.42%(2018)[7]主要產業農業;工業(核工業、製造業、航天);交通運輸業、旅遊業、金融業;IT業(行動電話、軟體、網際網路、計算機)等經商容易度第31名[8]對外貿易出口$2.59萬億(2020)[9]出口貨品機電產品、紡織品、鋼鐵、醫療器械等(2020)主要出口夥伴美國日本德國韓國進口$2.06萬億(2020)[10]進口貨品化工製品、機電產品、農產品等(2020)主要進口夥伴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外債▲$1.598萬億(2017)公共財政國債GDP總量的47%(2017)[11]收入$2.553萬億(2017)支出$3.008萬億(2017)信貸評級標準普爾:AA-(國內)AA-(外國)AA-(轉讓及可兌換性)[12]主要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概況除非另外說明,所有數據均以美元表示。

閱論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可分為三個發展階段。

在建國初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採用計劃經濟模式,1978年改革開放後,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2001年中國加入WTO,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大力發展出口貿易,2010年GDP總量超過日本。

2019年GDP超過14萬億美元,人均GDP為10,276美元,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經濟增長速度最快的主要經濟體之一。

中國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

儘管受到新冠疫情影響,中國在2020年仍保持了經濟正增長。

[13]目錄1發展過程1.1第一階段(1949-1978)1.2第二階段(1978-1998)1.3第三階段(1998至今)2經濟體制2.1貨幣及匯率政策2.2財政制度2.3區域經濟2.4對外經濟合作3產業結構3.1第三產業3.1.1軟體、網際網路及電信產業3.1.2運輸業3.1.3金融業3.1.4其他服務業3.2第二產業3.2.1製造業3.2.2建築用料生產3.3第一產業3.3.1能源產業3.3.2採礦業4經濟數據4.1數據統計與質疑4.2外匯儲備5注釋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8參見發展過程[編輯]主條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第一階段(1949-1978)[編輯]1951年德國法蘭克福商展中方攤位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中國大陸經歷長期戰亂,經濟波動和受創極大。

中國在1949年的工農業總產值466億元,重工業僅占總產值7.9%[14],而被視為農業國家[15]。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蘇聯式計劃經濟。

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在蘇聯幫助下開始恢復,以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為標誌,優先快速發展重化工業替代進口鞏固國防,而輕工業和農業處於一個次要地位。

期間輕重工業投資比例為1︰7.3,嚴重向重化工業傾斜[16][17],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文章說法是:「基本奠定工業基礎」[18]。

又1955年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