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現況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中國經濟政策的發展歷史

中國經濟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增長,GDP在2010年達到5.88兆美元,超越日本的5.47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雖然在2010年 ...中國經濟政策的發展歷史作者股感知識庫收藏文章很開心您喜歡股感知識庫的文章,追蹤此作者獲得第一手的好文吧!股感知識庫字體放大分享至Line分享至Facebook分享至Twitter複製文章連結已複製文章連結區域市場中國經濟政策的發展歷史2020年2月14日作者股感知識庫文章來源股感知識庫中國經濟從1979年「改革開放」以來高速增長,GDP在2010年達到5.88兆美元,超越日本的5.47兆美元,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雖然在2010年之後經濟成長率呈現放緩趨勢,但截至2018年為止,每年仍然維持在6%以上。

而因為台灣與中國的敏感關係,大家對於中國的崛起不免產生危機感和競爭意識。

「中國已經比台灣先進」、「中國經濟會崩潰」這些議題不時在網路上引起討論。

而不管政治立場,我們一定沒辦法避免中國的影響。

了解中國的發展政策歷史,有助我們辨識來自中國的威脅與機會。

從清朝末年以來,中國積弱不振,滿清政府在鴉片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等戰爭中不斷失利,簽訂了許多不平等條約,一直被西方列強「吃豆腐」,甚至民國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註一)後,雖身為戰勝國,仍然在戰後條約中轉讓德國的山東租界(註二)給同為戰勝國的日本。

而一直被欺負,當然就會想要變強,當時的知識份子普遍對國家有著強烈「救亡圖存」的責任感,許多西方思想如自由民主、科學、馬克思主義(註三)等開始流入中國。

1911年主張革命的孫中山推翻了滿清政府,成立了中華民國。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經歷第一次國共內戰(1927~1937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1937~1945年)中休兵,國民黨聯合共產黨共同抗日(註四),二戰後兩黨矛盾再次浮現,爆發第二次國共內戰(1946~1950年),中國國民黨敗退至台灣,中共於1949年建國。

當時,同為社會主義(註五)陣營的蘇聯(註六)在1922年建立之後,短時間內已經從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家,成為了重工業與國防大國。

因此中共建國後,當時掌權的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就主張仿效蘇聯經驗,重點發展國防與重工業,以躋身強國之林。

和民間力量主導的資本主義(註七)國家經濟不同,中共實行「計劃經濟」,由政府來規劃一切生產活動、資金分配。

所以共產黨等於國家政府的情況下,「我誰~我說幹就幹」的卯起來發展重工業。

可是發展重工業並沒有那麼簡單。

重工業是資本密集的產業,資本密集的意思是,這個產業是用錢堆起來的!在當時,中國還是一個戰亂後貧窮落後的農業社會,連自給自足都很勉強,哪有什麼錢?更不用談技術了。

因此,共產黨只能透過干預匯率,使人民幣升值來讓外國進口的設備變便宜,以及壓低資金利率和糧食價格,來支持重工業發展,並完全掌控企業來控制資金留在重工業。

到現在,中國仍然看得見利率、匯率管制的影子。

當時毛澤東為了趕快提高工業生產量、以及為了養活工人所必須的農業生產量,實行了「人民公社」的制度,把農民集合起來一起生產、一起吃飯,提出「大躍進」,動員搜集各地的破銅爛鐵,在路邊、田間直接把鍋子、菜刀拿來「土法煉鋼」。

結果因為人民公社制度降低了生產意願、土法煉鋼造成材料和人力的浪費,導致1958-1962年間發生大饑荒。

因為政策的失敗,當時黨內開始出現分歧,毛澤東策動了「文化大革命」,批鬥對手為「反黨反社會主義的資產階級」。

結果,以鄧小平為首的第二代領導階層勝出。

鄧小平針對當時中國的困境,在1979年提出「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經濟下一階段的發展。

鄧小平曾說過:「先讓一部分人富起來」、「不管黑貓白貓,能抓到老鼠就是好貓」、「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

針對當時農民生產意願低落、國有企業效率低下的問題,提出部分私有化等改進措施,並且開放珠海、深圳、廈門、汕頭為經濟特區,提供優惠來吸引外資進駐。

中國共產黨把這種引入市場經濟的社會主義稱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之後的繼任者也都延續著改革開放的路線。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得益於自由貿易,挾帶大量低廉勞工優勢,發展勞力密集產業,成為了「世界工廠」。

中國經濟因為改革與開放而大幅加速成長。

但事情並不只是表面上看來這麼美好。

在經濟



2.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理論-人民網

然而,經濟發展並不僅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指標,還需要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中國人才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女性之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黨建視頻黨建雲領導活動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史音頻對黨說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雲平台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建黨史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張建平 沈 博2018年05月15日09:3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

從數量規模上看,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2.2萬億美元,見圖1),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僅次於美國。

從經濟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

按照經濟學家林毅夫所說,“以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2]。

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第三產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2017年,中國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

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確實稱得上是一大奇跡。

然而,經濟發展並不僅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指標,還需要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而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59660元人民幣(近8800美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顯然,經濟增長的背后還包括了中國經濟的顯著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前后共計有7億多人脫貧。

英國學者阿塔爾•侯賽因曾指出,中國農村上億人擺脫貧困,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權的巨大成就[3]。

從社會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在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教文衛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取得諸多輝煌成就。

三、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上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發展同樣可圈可點。

在已經過去的40年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包括了不同階段的發展思路。

整體而言,中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日趨成熟,逐漸由初始“唯GDP”論的發展思路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思路。

改革開放初始,囿於自身發展經濟的困境,中國的經濟發展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

早在199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就曾發表論文批評東亞經濟體的“蘇聯式”粗放型增長模式[4]。

國內不少學者認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屬於“粗放型”的增長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逐漸擴大,中國自身也日益意識到轉變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

早在2003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而在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推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新路子”。

以碳排放減少為例,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最近十年間,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了將近41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顯然,中國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初顯成效。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一、中國對外貿易、投資對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發展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國與世界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和



3. 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轉軌面臨新挑戰

剛落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十四五規劃(2021-2025)和「2035年遠景目標」,將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來發展經濟。

美中關稅戰改變中國 ...快訊圖表/我確診了、我跟確診者有接觸該怎麼辦?指揮中心列十大注意事項14:20興達電廠發生1號機無預警故障台電稍後對外說明14:05udn評論社論聽新聞test0:00/0:00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轉軌面臨新挑戰2020-10-3103:00經濟日報/經濟日報社論外資中國大陸經濟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重創,但隨著疫情和緩,在第3季已經反轉,經濟成長率為4.9%;今年前三季還能小幅成長0.7%,預估中國將是今年全球少數仍能維持正成長的國家。

儘管如此,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最關鍵的轉軌階段,更面臨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挑戰。

剛落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十四五規劃(2021-2025)和「2035年遠景目標」,將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來發展經濟。

美中關稅戰改變中國貿易結構,美國為阻絕中國供應鏈不但裂解中國過去所建立的紅色供應鏈,更危及中國的經濟安全。

美國強勢帶動全球與中國脫鉤,引導外資企業降低在中國投資及生產比重;部分企業更提前開始選邊站,使中國經濟成長受到影響。

新冠肺炎更加速企業的去中國化,企業即使不撤離中國,也會考慮易地備援,尋找另一可靠生產基地,「中國+1」可能成為未來主要生產分工模式,大陸世界工廠地位面臨空前挑戰。

中國大陸過去由中央主導,地方競爭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衍生一些問題,但也使經濟維持高成長。

在大陸各地方強力招商引資競爭下,中國技術提升了,就業問題也獲得解決;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中國不再標榜高經濟成長率,而以產業升級為主要目標,也不強調量的擴充,轉而追求質的精進。

對外資企業展開「騰籠換鳥」政策,去蕪存菁,並藉由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外資企業到大陸投資。

中國在推動產業升級過程中,中央及地方政府挹注大量資源於本土企業,儼然形成外資企業與中國政府間的不公平競爭;中國也藉由侵犯智慧財產權,強迫技術移轉,主導併購,以及其他行政干預手段,獲取必要技術。

這些抵觸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的措施,使得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中國是被告頻率相對高的國家。

不過浮上檯面的案例數目遠不及隱藏未發的問題,再加上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冗長程序及制裁力不足,促使美國以國內法自力救濟制裁中國,並全力圍堵「中國製造2025」,因而引爆美中貿易戰。

未來美國會繼續將中國視為競爭敵手,全世界多數國家會與美國站在同一邊,將會形成美中兩大體系的競爭。

為了要減輕對外依賴,中國積極強化內需市場,以國內消費、投資及市場為主要驅動力;另外在國內也大力推動新基礎建設,以強化其經濟體質。

以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利用內需市場帶動成長應該是正確方式,但只能算是短期策略,中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動能來自於技術提升。

中國與美國目前仍有明顯技術落差,中國所仰賴的「中國製造2025」又被美國徹底壓制,未來在兩大經濟強權涇渭分明下,中國突破美國封鎖的困難度不低。

事實上,中國未來不但經濟政策要改,方法要變,心態更要調整。

特別是中國過去明目張膽將政府的手伸入企業已經行不通,另外中國還是希望以過去設立經濟特區與自由貿易區先行先試的方式,匯集資金及技術來發展經濟;未來在美國全力防範及整體環境變遷下,此模式也不容易成功複製。

在中國十三五規劃(2016-2020)期間,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已經非常接近世界平均水準,進入中高所得開發中國家行列。

但在十三五規劃後期,中國經濟已經走得跌跌撞撞。

即將進入十四五規劃時期,在面對國際不友善的經貿環境,新冠肺炎疫情未止,以及高科技產業競爭等因素,如何能在自主創新機制下脫穎而出,充滿不確定性。

另外,中國將在2023年進入下一個領導人任期,習近平是否會延續任期,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大變數。

中國未來如何成功跳出所謂中等所得成長陷阱,將是一大考驗。

外資《真理的史詩》:美國價值的矛盾...自由與奴役並存的天命淬煉?民調:美國選總統若歐洲人有投票權拜登壓倒勝台美基礎建設融資合作架構首開雙邊工作會議龐培歐訪越南強調尊重彼此主權及領土完整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再故作曖昧,疫情只會更惡化全台疫情猛爆,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後,昨天全台疫情仍驟添二○六例,顯示疫情毫無降溫跡象。<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