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轉軌面臨新挑戰 | 中國經濟發展現況

剛落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十四五規劃(2021-2025)和「2035年遠景目標」,將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來發展經濟。

美中關稅戰改變中國 ...快訊圖表/我確診了、我跟確診者有接觸該怎麼辦?指揮中心列十大注意事項14:20興達電廠發生1號機無預警故障台電稍後對外說明14:05udn評論社論聽新聞test0:00/0:00YourbrowserdoesnotsupportHTML5Audio!😢經濟日報社論/中國經濟轉軌面臨新挑戰2020-10-3103:00經濟日報/經濟日報社論外資中國大陸經濟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響重創,但隨著疫情和緩,在第3季已經反轉,經濟成長率為4.9%;今年前三季還能小幅成長0.7%,預估中國將是今年全球少數仍能維持正成長的國家。

儘管如此,中國經濟目前正處於最關鍵的轉軌階段,更面臨改革開放以來的最大挑戰。

剛落幕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制定十四五規劃(2021-2025)和「2035年遠景目標」,將以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來發展經濟。

美中關稅戰改變中國貿易結構,美國為阻絕中國供應鏈不但裂解中國過去所建立的紅色供應鏈,更危及中國的經濟安全。

美國強勢帶動全球與中國脫鉤,引導外資企業降低在中國投資及生產比重;部分企業更提前開始選邊站,使中國經濟成長受到影響。

新冠肺炎更加速企業的去中國化,企業即使不撤離中國,也會考慮易地備援,尋找另一可靠生產基地,「中國+1」可能成為未來主要生產分工模式,大陸世界工廠地位面臨空前挑戰。

中國大陸過去由中央主導,地方競爭的經濟發展模式,雖然衍生一些問題,但也使經濟維持高成長。

在大陸各地方強力招商引資競爭下,中國技術提升了,就業問題也獲得解決;然而隨著經濟發展,中國不再標榜高經濟成長率,而以產業升級為主要目標,也不強調量的擴充,轉而追求質的精進。

對外資企業展開「騰籠換鳥」政策,去蕪存菁,並藉由以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吸引科技含量高的外資企業到大陸投資。

中國在推動產業升級過程中,中央及地方政府挹注大量資源於本土企業,儼然形成外資企業與中國政府間的不公平競爭;中國也藉由侵犯智慧財產權,強迫技術移轉,主導併購,以及其他行政干預手段,獲取必要技術。

這些抵觸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的措施,使得在WTO爭端解決機制下,中國是被告頻率相對高的國家。

不過浮上檯面的案例數目遠不及隱藏未發的問題,再加上WTO爭端解決機制的冗長程序及制裁力不足,促使美國以國內法自力救濟制裁中國,並全力圍堵「中國製造2025」,因而引爆美中貿易戰。

未來美國會繼續將中國視為競爭敵手,全世界多數國家會與美國站在同一邊,將會形成美中兩大體系的競爭。

為了要減輕對外依賴,中國積極強化內需市場,以國內消費、投資及市場為主要驅動力;另外在國內也大力推動新基礎建設,以強化其經濟體質。

以中國大陸的經濟規模,利用內需市場帶動成長應該是正確方式,但只能算是短期策略,中國長期經濟成長的動能來自於技術提升。

中國與美國目前仍有明顯技術落差,中國所仰賴的「中國製造2025」又被美國徹底壓制,未來在兩大經濟強權涇渭分明下,中國突破美國封鎖的困難度不低。

事實上,中國未來不但經濟政策要改,方法要變,心態更要調整。

特別是中國過去明目張膽將政府的手伸入企業已經行不通,另外中國還是希望以過去設立經濟特區與自由貿易區先行先試的方式,匯集資金及技術來發展經濟;未來在美國全力防範及整體環境變遷下,此模式也不容易成功複製。

在中國十三五規劃(2016-2020)期間,2019年中國人均GDP突破1萬美元,已經非常接近世界平均水準,進入中高所得開發中國家行列。

但在十三五規劃後期,中國經濟已經走得跌跌撞撞。

即將進入十四五規劃時期,在面對國際不友善的經貿環境,新冠肺炎疫情未止,以及高科技產業競爭等因素,如何能在自主創新機制下脫穎而出,充滿不確定性。

另外,中國將在2023年進入下一個領導人任期,習近平是否會延續任期,也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大變數。

中國未來如何成功跳出所謂中等所得成長陷阱,將是一大考驗。

外資《真理的史詩》:美國價值的矛盾...自由與奴役並存的天命淬煉?民調:美國選總統若歐洲人有投票權拜登壓倒勝台美基礎建設融資合作架構首開雙邊工作會議龐培歐訪越南強調尊重彼此主權及領土完整聯合報社論/陳時中再故作曖昧,疫情只會更惡化全台疫情猛爆,雙北進入三級警戒後,昨天全台疫情仍驟添二○六例,顯示疫情毫無降溫跡象。<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