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發展策略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高速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GDP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上海電機廠500匹馬力電動機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鞍山鋼鐵十一五規劃期間三峽大壩完工十二五規劃期間四縱四橫高鐵十三五規劃期間國產客機上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指中國大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目前的經濟發展過程,目前成為國內外發展經濟學研究熱點。

主要研究論述有二元經濟論、時間序列分析法及發展階段論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新的中央政府通過一系手段,結束了長期以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統一全國貨幣,建立統收統支的財政體系,強有力的控制了國家經濟。

1953年開始,在中國大陸實行了類似於蘇聯列寧時期的新經濟政策,被稱作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實行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的弊端隨著經濟發展不斷趨向嚴重。

自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體制由舊有的不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的蘇聯式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與日韓模式相似。

在這種改革下,在農村實現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了農業合作社,工業企業中的企業領導層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允許私人經營服務業以及輕工業,並打開國門,大量引進外資。

這種經濟體制在1992年後被中國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高速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GDP總量世界第二,人均GDP從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0279美元,東部沿海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經超過兩萬美元,向高收入國家開始邁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對外貿易規模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進口國,173種製造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居第一,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發動機,外匯儲備超過30000億美元,2019年GDP總量超過十四萬億美元。

目錄1經濟發展階段1.1第一階段1.2第二階段2歷年經濟數據2.1失業率3人民幣匯率沿革3.1改革開放前3.2改革開放初期的匯率3.3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4中國大陸經濟歷史的發展經濟學比較5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轉型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8參見經濟發展階段[編輯]第一階段[編輯]1952-1976年,計劃經濟時期。

經濟運行軌跡寬幅振盪,計劃調控痕跡明顯,經濟發展大起大落。

可分為四個周期:1959-1961年,1964-1968年,1969-1973年,1974-1976年,後三個周期振幅減小。

1959年創下GDP歷史最高增速,1961年GDP歷史負增長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中國大陸經歷長期戰亂,經濟波動和受創極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蘇聯式計劃經濟。

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在蘇聯幫助下開始恢復,以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為標誌,優先快速發展重化工業替代進口鞏固國防,而輕工業和農業處於一個次要地位。

期間輕重工業投資比例為1︰7.3,嚴重向重化工業傾斜[1][2],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文章說法是:「基本奠定工業基礎」[3]。

又1955年出現經濟過熱冒進的苗頭,後來「冒進」、「反冒進」、「反反冒進」成為中國共產黨內政治鬥爭的其中一個主題。

毛澤東在1957年八屆三中全會上表達對反冒進若干做法的不滿,稱:「反冒進掃掉了多快好省,掃掉了《農業發展綱要》,掃掉了促進委員會,使六億人民泄了氣」。

還說「反冒進離右派只有五十米遠」。

並要求要恢復促進委員會,「多、快、好、省」,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文章稱:「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後來多次嚴厲批評反冒進和醞釀發動「大躍進」的開端。

」[4][5]但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並導致大面積饑荒和死亡[6],同時中蘇關係大幅惡化,經濟協助完全終止。

經濟在1963年到1965年國家主席劉少奇領導下短暫恢復後[7],後來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等運動衝擊[8]。

到了文革結束後,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的文章說法是「我們才不得不承認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9]。

中國國家統計局稱:「1978年輕重工



2.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理論-人民網

然而,經濟發展並不僅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指標,還需要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 ...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網站|中國共產黨歷史網|中組部12380舉報網|中組部黨建研究網|全國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網|統一戰線新聞網旗幟網|中國人才網|中國人事考試網|工會新聞網|女性之聲|中國僑聯|毛主席紀念堂|周恩來紀念網|鄧小平紀念網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黨建視頻黨建雲領導活動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史音頻對黨說高層動態干部論壇人事反腐雲平台時代先鋒理論評論黨建黨史中國共產黨新聞>>理論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及其對世界的影響張建平 沈 博2018年05月15日09:34    來源:人民網-理論頻道 改革開放40年中國經濟發展成就一、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中國的經濟奇跡是建立在中國耀眼的經濟發展成就基礎上的。

從數量規模上看,1978年改革開放伊始,中國的經濟規模僅有3679億元人民幣﹔而到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名義)已經高達82.71萬億元人民幣(相當於12.2萬億美元,見圖1),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經濟總量佔世界經濟的比重由1978年的1.8%上升到2017年的16%,僅次於美國。

從經濟增速角度看,1978—2017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年均名義增速高達14.5%,刨除年均4.8%通脹率,年均實際增速仍高達9.3%。

按照經濟學家林毅夫所說,“以這麼高的速度持續這麼長時間的增長,人類歷史上不曾有過”[2]。

從經濟結構的角度看,中國工業化進程加快,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結構日趨合理化,第三產業逐漸佔據主導地位。

2017年,中國三產結構的比例分別為7.9%、40.5%和51.6%。

第三產業的發展增幅已經超過第一、第二產業,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整體提高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中國近40年的經濟增長確實稱得上是一大奇跡。

然而,經濟發展並不僅僅包括經濟增長的指標,還需要從社會福利的角度看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

從人均GDP水平的角度看,1978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為381元人民幣,僅為同期印度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三分之二,是當時世界上典型的低收入國家﹔而2017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經高達59660元人民幣(近8800美元),已經躋身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

顯然,經濟增長的背后還包括了中國經濟的顯著發展。

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前后共計有7億多人脫貧。

英國學者阿塔爾•侯賽因曾指出,中國農村上億人擺脫貧困,實現糧食自給自足,這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了不起的事情,也是改善人權的巨大成就[3]。

從社會生活水平的角度看,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使得中國在能源、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科教文衛等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取得諸多輝煌成就。

三、綠色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從經濟增長的質量上看,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的經濟發展同樣可圈可點。

在已經過去的40年裡,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背后包括了不同階段的發展思路。

整體而言,中國的經濟發展思路日趨成熟,逐漸由初始“唯GDP”論的發展思路過渡到可持續發展思路。

改革開放初始,囿於自身發展經濟的困境,中國的經濟發展處於粗放型發展階段。

早在1994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保羅•克魯格曼(PaulKrugman)就曾發表論文批評東亞經濟體的“蘇聯式”粗放型增長模式[4]。

國內不少學者認可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屬於“粗放型”的增長模式。

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逐漸擴大,中國自身也日益意識到轉變自身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性。

早在2003年7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就提出了“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

而在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推進經濟發展轉型升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推動中國經濟發展走上高質量、可持續的新路子”。

以碳排放減少為例,據《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7年度報告》,最近十年間,中國在經濟增長的同時,減少了將近41億噸二氧化碳的排放。

顯然,中國的綠色發展、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轉型升級已經初顯成效。

改革開放40年中國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一、中國對外貿易、投資對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中國改革開放40年來經濟發展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國與世界市場之間的相互聯系和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