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 | 中國經濟發展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高速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GDP ...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史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上海電機廠500匹馬力電動機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鞍山鋼鐵十一五規劃期間三峽大壩完工十二五規劃期間四縱四橫高鐵十三五規劃期間國產客機上市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歷史指中國大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至目前的經濟發展過程,目前成為國內外發展經濟學研究熱點。

主要研究論述有二元經濟論、時間序列分析法及發展階段論等。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新的中央政府通過一系手段,結束了長期以來的惡性通貨膨脹,統一全國貨幣,建立統收統支的財政體系,強有力的控制了國家經濟。

1953年開始,在中國大陸實行了類似於蘇聯列寧時期的新經濟政策,被稱作過渡時期總路線。

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後實行蘇聯式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該體制的弊端隨著經濟發展不斷趨向嚴重。

自1978年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後,經濟體制由舊有的不適應經濟進一步發展的的蘇聯式計劃經濟體制逐步轉向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體制,政府對經濟依然有某種程度上的主導作用,與日韓模式相似。

在這種改革下,在農村實現了第二次土地改革,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逐漸取代了農業合作社,工業企業中的企業領導層擁有更大的自主權,國有企業逐漸成為獨立核算的市場主體,允許私人經營服務業以及輕工業,並打開國門,大量引進外資。

這種經濟體制在1992年後被中國政府稱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經濟高速發展,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大陸經濟規模迅速擴大,GDP總量世界第二,人均GDP從1979年的275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10279美元,東部沿海部分省市人均GDP已經超過兩萬美元,向高收入國家開始邁進,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對外貿易規模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第一大出口國,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進口國,173種製造業產品產量居世界第一,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居第一,世界經濟增長的第一大發動機,外匯儲備超過30000億美元,2019年GDP總量超過十四萬億美元。

目錄1經濟發展階段1.1第一階段1.2第二階段2歷年經濟數據2.1失業率3人民幣匯率沿革3.1改革開放前3.2改革開放初期的匯率3.32005年匯率制度改革4中國大陸經濟歷史的發展經濟學比較5中國大陸經濟發展模式轉型6參考文獻7外部連結8參見經濟發展階段[編輯]第一階段[編輯]1952-1976年,計劃經濟時期。

經濟運行軌跡寬幅振盪,計劃調控痕跡明顯,經濟發展大起大落。

可分為四個周期:1959-1961年,1964-1968年,1969-1973年,1974-1976年,後三個周期振幅減小。

1959年創下GDP歷史最高增速,1961年GDP歷史負增長記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前,中國大陸經歷長期戰亂,經濟波動和受創極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實行蘇聯式計劃經濟。

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間,中國經濟在蘇聯幫助下開始恢復,以蘇聯援建156項工程為標誌,優先快速發展重化工業替代進口鞏固國防,而輕工業和農業處於一個次要地位。

期間輕重工業投資比例為1︰7.3,嚴重向重化工業傾斜[1][2],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文章說法是:「基本奠定工業基礎」[3]。

又1955年出現經濟過熱冒進的苗頭,後來「冒進」、「反冒進」、「反反冒進」成為中國共產黨內政治鬥爭的其中一個主題。

毛澤東在1957年八屆三中全會上表達對反冒進若干做法的不滿,稱:「反冒進掃掉了多快好省,掃掉了《農業發展綱要》,掃掉了促進委員會,使六億人民泄了氣」。

還說「反冒進離右派只有五十米遠」。

並要求要恢復促進委員會,「多、快、好、省」,農業發展綱要四十條。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文章稱:「這個批評,實際上是後來多次嚴厲批評反冒進和醞釀發動「大躍進」的開端。

」[4][5]但在1958年開始的大躍進對中國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並導致大面積饑荒和死亡[6],同時中蘇關係大幅惡化,經濟協助完全終止。

經濟在1963年到1965年國家主席劉少奇領導下短暫恢復後[7],後來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等運動衝擊[8]。

到了文革結束後,用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的文章說法是「我們才不得不承認國民經濟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9]。

中國國家統計局稱:「1978年輕重工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