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能源危機延伸文章資訊,搜尋引擎最佳文章推薦

1. 華爾街日報》曾引發石油危機、動搖全球經濟的OPEC,如今 ...

在1970年代初,即導致首次油價衝擊的阿拉伯石油禁運前夕,OPEC的市場份額超過50%。

當時該組織的會議成為重大事件,但油價突如其來的三 ...VVIP會員會員專區支持我們新聞新聞總覽VIP專文政治國際軍事國內中港澳重磅專訪專題歷史調查風數據運動風民調地方新聞風影音公民運動立院直播評論評論總覽風評專欄投書風書房文化財經重磅財經下班經濟學名人真心話科技冷戰1%Style房地產生活風生活職場旅遊美食健康品味生活科技娛樂居家汽車華爾街日報華爾街日報選文風編輯導讀支持我們電動車論壇Search»特斯拉台灣民進黨投資ETF台積電台股歷史置產股票立即登入帳號維護會員資料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作者專區支持我們登出會員中心會籍管理序號兌換咖啡贊助贊助紀錄WSJ訂閱支持我們現正熱映中熱門新聞更多新聞熱門分享武漢肺炎造成全球石油需求下滑,沙烏地阿拉伯與俄羅斯的爭端又引發油價暴跌。

(AP)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今年將步入60歲高齡,加上已經存在的問題,這個昔日曾經令人生畏的石油組織已奄奄一息。

新冠肺炎疫情導致需求銳減,所造成的衝擊可能導致OPEC的影響力變得無足輕重,不過,該組織早已是苟延殘喘。

【熱銷蔬菜箱補貨!】嚴選5大類12種品項蔬菜產地直送到家自從2016年油價上一次觸底以來,OPEC已經無法獨自主導石油市場的走向,需要依賴與以俄羅斯為主的其他產油國組成的「OPEC+」。

在1970年代初,即導致首次油價衝擊的阿拉伯石油禁運前夕,OPEC的市場份額超過50%。

當時該組織的會議成為重大事件,但油價突如其來的三倍暴漲引發了世界各地的石油勘探熱潮。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

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如今,OPEC已成為一個難以駕馭的組織,在全球石油市場份額僅佔三分之一,該組織也已足夠理智,不會像47年前那樣採取導致世界經濟陷入衰退的做法。

為了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導致的能源需求低迷情況,沙烏地阿拉伯上周五帶頭了一項措施,但卻遭俄羅斯破壞,俄羅斯似乎已經受夠了。

自2016年首次達成「OPEC+」協議以來,美國的石油產量已增長近400萬桶日。

而眼下,OPEC和俄羅斯這兩個昔日盟友正同時增加產量,玩起博弈。

市場反應相當劇烈,布倫特原油期貨周日晚間暴跌,創下1991年第一次波灣戰爭開始以來的最大跌幅。

美國基準原油價格較2019年末水平跌去近一半,至每桶30美元左右,這個價位實在太低,即便是產能最高的頁岩油田也無法盈利。

某些狀況本就不佳的美國頁岩油生產商將被推向破產,支出將會萎縮。

回顧2014年的情景,當時沙烏地試圖阻礙頁岩油發展的行動最終適得其反。

不過這一次,美國石油生產商將無法在頁岩油領域像之前那樣提升效率,華爾街也不太可能再次迅速投入一波新資金,特別是目前的石油需求的崩潰情形比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更嚴重,局勢將更為惡化。

但對於OPEC,尤其是對沙烏地阿拉伯來說,情況只會更糟。

即使面臨殘酷的價格戰,美國的石油生產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能降下來。

同時,全球石油存儲設施可能很快就會填滿,產出的原油將無處可存。

上次油價暴跌時,OPEC和其盟友是透過減產來加速扭轉局面,代價卻是刺激了頁岩油的產量創下新紀錄。

俄羅斯不想再犯同樣的錯誤,該國平衡預算所需的油價比沙烏地低得多。

這不僅意味著即將到來的油價暴跌之勢更加猛烈,也意味著OPEC可能不再具有影響力。

在只有少數成員國願意或能夠減產的情況下,沙烏地將需要犧牲非常多的石油收入來穩定油價,這樣做顯然得不償失。

目前,受到制裁打擊的伊朗、暴力頻傳的利比亞和奈及利亞,以及經濟崩潰的委內瑞拉這幾個OPEC成員國只剩下虛名。

從數據上看,如今那些邊際成本最高、減產速度最快的產油國將不得不讓出市場份額。

這可能意味著,美國頁岩油行業最近增加的數百萬桶產量也將被迫削減。

美國的頁岩石油業不會永遠消失。

OPEC的影響力就難說了。

文/SpencerJakab決策者的最佳夥伴立即訂閱,即刻暢讀華爾街日報全文內容並享有更佳的閱讀體驗訂閱每天只要10.9元查看訂閱方案相關報導華爾街日報》駭客用你的信箱要求匯款!神鬼不知的電



2. 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從1973年延續至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 ...第一次石油危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1974年美國的汽油定量配給票第一次石油危機從1973年延續至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1],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

禁運最初針對的國家是加拿大、日本、荷蘭、英國和美國,後來又擴展到葡萄牙、羅德西亞和南非。

第一次石油危機直至1974年3月結束[2],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

目錄1影響2歷史2.1美國石油產量的下降2.2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3參見4參考文獻影響[編輯]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整體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此外也對處於越南戰爭中的南越造成燃料短缺,加劇了其對北越作戰時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劣勢。

歷史[編輯]美國石油產量的下降[編輯]到1969年,美國國內的石油產量已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

1925年,石油占美國能源消耗的五分之一;到二戰爆發時,石油已滿足了美國三分之一的能源需求。

1920年,美國油田佔全球石油產量的近三分之二。

1950年代後期,美國每年進口3.5億桶,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加拿大和委內瑞拉。

中東的石油生產成本很低,儘管美國對石油進口徵收關稅,但公司仍可以獲利。

這傷害了德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等地區的美國石油生產商,他們原先一直以關稅支持下的價格出售石油,現在不得不與波斯灣地區的廉價石油競爭。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編輯]1971年8月15日,美國單方面退出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美國放棄了金本位。

此後不久,工業化國家增加了外匯儲備,其數量遠大於以前。

由於石油以美元定價,因此石油生產者的實際收入減少。

參見[編輯]第二次石油危機第三次石油危機參考文獻[編輯]^Smith,CharlesD.(2006),PalestineandtheArab–IsraeliConflict,NewYork:Bedford,p.329.^Milestones:1969–1976-OfficeoftheHistorian.history.state.gov.[2020-08-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閱論編冷戰 美國 蘇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東南亞條約組織中部公約組織不結盟運動第二次冷戰時間表1940年代摩根索計劃虎克軍反叛牙買加政治衝突(英語:Jamaicanpoliticalconflict)希臘十二月衝突(英語:Dekemvriana)英蘇百分比協定雅爾達會議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森林兄弟衝浪行動叢林行動(英語:OperationJungle)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被詛咒的士兵(英語:Cursedsoldiers)不可思議行動沒落行動波茨坦會議古琴科事件朝鮮半島南北分治支配行動圍困行動(英語:OperationBeleaguer)四十黑名單行動(英語:OperationBlacklistForty)伊朗危機希臘內戰巴魯克計劃(英語:BaruchPlan)科孚海峽事件土耳其海峽危機對德政策的重述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杜魯門主義亞洲關係會議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1947crises)馬歇爾計劃莫洛托夫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阿爾瓦思巴起義(英語:Al-Wathbahuprising)第一次中東戰爭1947年至1948年的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英語:1947–1948CivilWarinMandatoryPalestine)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蘇南衝突柏林封鎖西方盟國的背叛鐵幕南非種族隔離東方集團西方集團國共內戰臺灣戒嚴台灣海峽兩岸分裂馬來亞緊急狀態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英語:March1949Syriancoupd'état)阿爾巴尼亞政變(英語:AlbanianSubversion)1950年代竹幕韓戰麥卡錫主義茅茅起義阿爾及利亞戰爭埃及七月革命1953年伊朗政變東德六一七事件羅森堡夫婦案馬德里條約(英語:PactofMadrid)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語:BrickerAmendment)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3. 歷史上的苦日子|天下雜誌

蕭條時代對人類社會而言其實早不陌生,從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到70年代的石油危機,歷史上的恐懼、當時領導者的勇氣、平民百姓的奮進, ...回首頁English關鍵的時刻訂閱支持好媒體免費訂閱電子報搜尋頻道分類財經貿易戰財經焦點財經週報投資理財產業製造服務金融科技國際兩岸四地東南亞亞洲歐洲美洲非洲紐澳管理管理行銷創新創業人才職場競爭力環境永續發展氣候變遷環境能源教育教育趨勢創新教育親子教養人物大師觀點CEO觀點人物特寫政治社會政治政策社會現場調查排行2000大調查兩岸三地1000大快速成長企業100強CSR天下企業公民標竿企業金牌服務業調查縣市調查2000大調查資料庫健康關係健康醫療兩性關係心靈成長時尚品味時尚精品旅行設計藝文影視運動生活運動生活重磅外媒經濟學人BBCNews中文日經中文德國之聲路透社專欄作者多媒體數位專輯互動專題深度專題品牌專區數據圖表資料新聞數字說話圖表動畫調查報導聽天下重磅封面財經週報國際聚焦天下好讀記者開講好主管的12樣禮物創新突圍軍師四端看天下大數據,熱品牌天下書房天下影音雜誌策展企業突圍傳承接班數位轉型創新突圍經營管理Off學風格文化旅行美食特色頻道未來城市@天下[email protected]天下獨立評論@天下創新學院天下學習我讀網換日線天下影音微笑台灣粉絲專頁官方instagram官方Line天下財經週報疫情衝擊延續,台灣下半年迎來失業潮?環境環境歷史上的苦日子蕭條時代對人類社會而言其實早不陌生,從30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到70年代的石油危機,歷史上的恐懼、當時領導者的勇氣、平民百姓的奮進,或許都可讓走到今天的我們溫故而無懼。

33461瀏覽數分享其他文天下雜誌天下雜誌402期2011-04-1333461瀏覽數1929年10月 紐約股市大崩盤從1929年10月,到1932年7月,三年內股價縮水了9成1929年10月10日 指數352.861929年10月29日 指數230.071929年11月13日 指數198.691932年7月8日 指數41.22創下最低點資料來源:YahooFinance◎大蕭條時代(TheGreatDepression,1929年-1941年) 1929年,美國爆發史上最嚴重的經濟風暴。

10月29日當天,美國股市崩盤。

一個月之後,股市的市值損失近千億,引起全面恐慌。

以後3年中,股市一路破底,1932年尾,道瓊指數距離1929年的高點重挫了90%,共倒了1,616家銀行,一年內自殺人數超過23,000人,創史上最高紀錄。

 1932年的總統選舉,小羅斯福以57.4%得票率,擊敗胡佛當選。

而他所面對的,是有25%的美國人失業,企業、工廠、銀行紛紛倒閉與農民收入下降。

 1933年小羅斯福推行「新政」,迅速通過失業救助法、農業保護法及國家工業復興法案,在他的領導下,美國進入另一個經濟和政治變革的時代。

 直到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美國加入同盟國對抗軸心國,結束了大蕭條時期。

 「我們唯一該恐懼的只是恐懼本身,  一種無名的、喪失理智的、毫無根據的恐懼心理,  它能把我們搞癱瘓,什麼事也辦不成,  使我們無法由退卻轉為進攻。

」    —1933年小羅斯福總統在美國經濟大蕭條危機時的就職演說,感性的話使人民消除了恐懼,建立了信心。

1974年台灣物價漲幅飆升到47.5%1974年台灣經濟成長率從1973的12.9%掉到1.4%,並連續三季出現負成長。

◎七○年代石油危機(第一次:1973年-1974年;第二次:1979年-1980年) 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3、1974年間,當時原油價格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超過13美元,引起了西方國家經濟衰退。

二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9年到80年代初。

伊朗爆發伊斯蘭革命,而後伊朗和伊拉克開戰,原油日產量銳減,國際油市價格飆升。

原油價格最高漲到1981年2月的39美元。

 台灣面對兩次危機,1973年12月,當時的行政院長蔣經國提出「十大建設」,發展重工業、化工業,建立自主經濟體系,進行大規模公共投資以因應時局。

時任經濟部長的孫運璿更進一步率團前往沙烏地阿拉伯,以詳盡投資計劃取得沙王信任,同意列入優先供油名單,台灣因而度過石油危機。

1979年面對二次石油危機,台灣開始轉向發展耗能少、低污染、高附加價值產業。

於1980年設立新竹科學園區。

 「對於未來的經濟前途,我們不必悲觀,  只要我們了解當前的困難,  採取適當方法,積極努力



4. 台灣、日本、韓國在1974年與近年能源危機期間之經濟與物價 ...

(一)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引發1973~1974年第1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飆漲,1974年漲幅達350%,影響全球經濟成長。

當時全球農業生產因氣候不順調,​ ...網頁置頂跳到主要內容區塊電腦模式:::回首頁 | 網站導覽 | 雙語詞彙 | ENGLISH | 兒童版 | 行動模式便民服務重大政策線上申辦關於農委會農業政策農業法令新聞與公報休閒與生活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網站地圖雙語詞彙ENGLISH兒童版電腦模式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全站搜尋版本本單元內容搜尋中文版英文版兒童版關鍵字搜尋查詢:::便民服務重大政策線上申辦關於農委會農業政策農業法令新聞與公報休閒與生活農業科技統計與出版品資料下載農委會計畫研提政府資訊公開主題網站臺灣農業故事館相關網站連結所屬機關網站:::現在位置:首頁>統計與出版品>農業出版品>農政與農情>97年(第187-198期)>97年10月(第196期)>台灣、日本、韓國在1974年與近年能源危機期間之經濟與物價統計與出版品  97年10月(第196期)版本本單元內容搜尋中文版英文版兒童版關鍵字搜尋查 詢台灣、日本、韓國在1974年與近年能源危機期間之經濟與物價企劃處 蕭彩鳳一、國際石油與糧食價格變動趨勢  (一)1973年10月爆發中東戰爭,引發1973~1974年第1次石油危機,國際油價飆漲,1974年漲幅達350%,影響全球經濟成長。

當時全球農業生產因氣候不順調,生產減少,加上國際石油價格大幅上漲的影響,進口糧食運費亦漲,致國際糧食價格飆漲。

1975年國際糧價回跌,之後價格上下波動,1980年至2001年間國際糧食價格大致呈微幅下跌趨勢(如圖1 DOCX /pdf/odt)。

石油價格於1975~78年持穩,之後歷經1979~1980年伊朗革命及兩伊戰爭引發第2次石油危機,及1990年波灣戰爭引發第3次石油危機,1990年代石油價格大致呈微幅下跌趨勢(如圖2 DOCX /pdf/odt)。

  (二)國際原油價格於2000年開始緩慢上漲,國際糧食價格亦自2002年逐漸回升,原油與糧食價格回升的主要原因之一,係開發中國家經濟快速成長且人口增加,對石油及糧食需求增加。

至2004年國際原油與糧食價格回升至1980年代中期水準,自2006年初漲幅擴大,2007年續大幅上漲,2008年持續飆漲。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編製之國際價格指數,2008年5月糧食價格指數較2005年平均上漲72.5%,其中小麥上漲116%,玉米147%,大豆119%,稻米250%;2008年5月原油價格指數較2004年平均上漲225%(如表1xls/pdf/ods)。

二、國際石油與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  (一)1974年石油與糧食價格上漲主要是中東產油國禁運石油及農業生產遭天然災害等短期因素影響,因此僅持續一段時間,1975年國際糧價即告回跌,油價持穩。

  (二)近年國際石油與糧食價格上漲情形與1974年的情形不同,不僅價格上漲幅度大、持續期間長,且將來市場之不確定性高,預期未來價格可能持續上漲或持高。

此波石油與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除造成短期供需吃緊的因素(如穀物主要出口國受災減產、穀物出口國限制出口及進口國積極進口等)外,主要的原因之一是開發中國家經濟成長強勁且人口持續成長,能源與糧食需求快速成長的長期趨勢。

未來在在經濟發展與人口成長之趨勢下,能源與糧食需求將持續成長,在資源有限及氣候變遷等因素下,一般預期供需仍將吃緊,價格持高。

三、台灣、日本、韓國經濟與物價變動情形  台灣、日本、韓國為石油進口國,經濟發展對石油進口依賴大,國內穀物需求除稻米自給能力較高外,多依賴進口,因此1973~1974年與近年能源與糧食價格上漲對台灣、日本、韓國之經濟發展及物價造成相當的衝擊(詳表2xls/pdf/ods),惟影響情形不一。

  (一)1974年台灣、日本、韓國經濟成長率大幅下降,國內物價及食品價格大幅上揚。

台灣:經濟成長率由1973年之12.8%降為1974年之1.1%,1975年回升為4.2%;躉售物價指數增加率由1973年之22.9%擴大為1974年之40.6%;1974年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47.5%,其中食品類上漲47.4%。

 日本:經濟成長率由1973年之9.9%降為1974年之-1.2%;1974年躉售物價指數上漲31.4%,消費者物價指數上



5. 第一次石油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目錄1什麼是第一次石油危機2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背景3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發展歷程[1]4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5相關條目6參考文獻[編輯]什麼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於當年12月宣佈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此次危機被稱為第一次石油危機。

  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編輯]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背景  石油危機是指經濟危機在世界石油領域的一種表現。

所謂經濟危機是指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衡或產生劇烈震蕩。

1950~1973年期間,原油價格被七大公司人為地壓得很低,平均每桶約1.80美元,僅為煤炭價格的一半左右。

經過OPEC的鬥爭,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產油國對資本主義舊的石油體系,特別是價格過低很不滿。

西方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急劇增長,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卻不肯對主要生產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提價要求作出讓步,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大有劍拔弩張之勢。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紛紛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改變對以色列的庇護態度,決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訓西方大國。

10月1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提高石油價格,第二天,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

因為當時,包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歐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美國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東。

石油提價和禁運立即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

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提價3~4倍。

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編輯]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發展歷程[1]  阿拉伯國家石油武器的使用是與其政治要求聯繫在一起的。

根據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中東形勢的發展脈絡,石油危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這個時期主要是通過運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國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放棄其既有立場,壓以色列改變對阿拉伯國家的政策、退出其所占領的阿方領土。

第二個階段則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即在解決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餘波過程中石油武器的使用。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阿拉伯國家除了繼續要求以色列退出所占領土、恢復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益之外,其主要目的在於壓美國推動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談判取得進展。

因此,石油武器的使用主要是圍繞美國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展開的。

  1.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的石油鬥爭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產油國開始利用石油作為實現阿拉伯國家作戰目的的另一種武器。

阿拉伯國家使用石油武器的原則是“不對自己的朋友造成傷害”,而其目的即在於通過運用石油武器迫使美國等國家放棄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壓以色列徹底從1967年6月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中撤出,恢復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

從總體上來說,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最初階段,儘管阿拉伯產油國同意使用石油武器,但尚未形成有力而一致的舉措,從而未形成鉗制美國和以色列的有效力量,這也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美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未予重視的原因。

  1973年10月14日美國向以色列空運武器的公開化、19日美國向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成為阿拉伯產油國逐步採取提高油價、削減產量及石油禁運等措施的拐點。

在美國軍援以色列的行動公之於眾之後,沙特、科威特、伊拉克等6個海灣產油國於10月16日在科威特城召開會議,決定將輕原油價格提高17%,即提高到每桶3.65美元。

石油公司認為,產油國單方面決定石油牌價勢必會對消費國的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也會造成未來油價的不穩定。

事實上,這僅僅是石油危機的開始,隨之而來的產量削減、石油禁運進一步將石油危機推向高潮。

1



6. 第二次石油危機

由於石油在能源消費總額中的比例下降了17.9%,第二次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造成的危害遠 ... 以美國為例,1970年美國石油進口費用為30億美元,1978年為420億 ...第二次石油危機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目錄1什麼是第二次石油危機2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1]3第二次石油危機對世界的影響[1]3.1第二次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影響3.2第二次石油危機對第三世界的影響4相關條目5參考文獻[編輯]什麼是第二次石油危機  1978年底,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伊朗的政局發生劇烈變化,伊朗親美的溫和派國王巴列維下臺,即“伊斯蘭革命”。

1978年12月26日至1979年3月4日,伊朗石油出口全部停止,世界石油供應突然減少了500萬桶/日,造成石油供應短缺,石油價格從每桶13美元猛升至34美元,引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

  1980年9月22日,伊拉克突襲伊朗,爆發了“兩伊戰爭”。

兩伊戰爭的爆發使兩國的石油出口量銳減,一度還曾完全中斷,全球石油產量從每天580萬桶驟降到100萬桶以下。

隨著產量的劇減,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國際市場石油價格一度暴漲到每桶42美元。

由於1979年以來持續一年多的原油搶購使西方國家有了較充足的原油儲備,加上沙烏地阿拉伯迅速提高了本國石油產量,所以到1981年油價終於穩定在每桶34美元~36美元的範圍內。

  這種狀態持續了半年多,此次危機成為上世紀70年代末西方經濟全面衰退的一個主要原因。

在此期間,美國國內汽油價格從1978年的0.65美元/加侖上漲到1981年的1.35美元/加侖。

這次石油危機再次導致了美國國內經濟的衰退,GDP增長率從1978年的5.6%下降到了1980年的3.2%,乃至1981年的-0.2%。

  在第一次石油危機中汲取了教訓的日本,此前已進行了大規模的產業結構調整,增加節能產業設備的投資,提升核電在能源結構中的比例。

由於石油在能源消費總額中的比例下降了17.9%,第二次石油危機對日本經濟造成的危害遠遠小於第一次,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反倒增長了33.5%,幫助日本創造了80年代的經濟奇跡。

1985年,日本取代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權國。

  第二次石油危機開始於1978年底伊朗“伊斯蘭革命”期間石油出口中斷,結束於1981年初,前後歷時兩年多時間。

危機爆發時,國際石油市場每天減少約300萬桶石油供應,相當於市場交易量的5%。

這個缺口本不足以導致一次石油危機,但是由於石油公司和消費國不顧一切尋求石油供應,導致市場進一步緊張和產油國多次提價,反過來加劇了市場對石油短缺的擔心,兩者相互作用,最終導致了第二次石油危機。

這次石油危機主要表現為油價在短時間內大幅度上漲,石油官價從每桶131335美元上漲到41美元,現貨市場價格甚至漲到每桶45美元。

1980年底,經過國際能源機構對能源消費國家的政策協調,石油需求趨緩,危機逐漸平息。

關於第二次石油危機,國內史學界研究有限,關註較多的是國際政治學者和經濟學者,但他們的研究一般側重於石油危機對我國能源政策的啟示方面。

本文將集中探討第二次石油危機的動因及其影響。

[編輯]第二次石油危機爆發的原因分析[1]  錶面上看,第二次石油危機僅僅是由於伊朗石油出口停止而引起的一場石油供應危機,實際上背後隱含著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各種長期和短期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在一定程度上,第二次石油危機的爆發是市場心理預期的自我實現。

1977年4月美國中央情報局(CIA)發表一份能源報告,宣稱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國家和蘇聯的石油供應能力大約在1985年前後達到頂峰,之後世界石油需求量將超過供應量,石油市場的長期趨勢是石油供應逐漸吃緊。

由於美國中央情報局的特殊性質,這一報告對石油業內人士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影響。

對石油供應不足的心理預期使得各類石油公司竭盡所能地購買能夠購買到的一切石油,極力增加石油庫存,使油價保持著上升的壓力。

1978年洛克菲勒基金會能源專家發佈了一份類似的能源報告,稱“世界將逐漸經歷石油的長期緊張,或者甚至是嚴重的不足”。

這兩個報告奠定了在近期再次爆發石油危機的心理基礎,在這樣惶恐不安的心理預期之下,一個偶然事件就足以使脆弱的市場迅速陷入混亂。

伊朗石油出口中斷就是這樣的偶然事件,使人感



7. 石油危機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皆起因於中東重要產油國突然減產,導致油價飆漲、衝擊全球,造成經濟混亂與蕭條。

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臺灣在此一衝擊下,為挽救緊縮 ...石油危機世界各國因石油價格暴漲而引發的物價飆漲、經濟成長大幅衰退或萎縮的經濟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對以色列發動第四次「以阿戰爭」,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Arab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美國,實施石油減產與禁運,10月17日,波斯灣產油國隨即宣布調漲原油價格,造成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產生巨幅波動,其中阿拉伯輕油(API34°)公告價格由1971年4月每桶2.18美元,攀升到1974年1月每桶11.65美元,國際經濟大受衝擊,經濟成長大幅衰退。

1978年底,重要產油國伊朗在宗教領袖何梅尼的領導下發生政爭,伊朗每日輸出580萬桶石油因此中斷,打破全球原油市場上供需關係的脆弱均衡,引爆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由1979年7月每桶18美元,翻漲至12月每桶41美元,全球經濟再度受到極大的衝擊。

其後伊朗與伊拉克兩大產油國在1980年9月爆發「兩伊戰爭」,石油生產、輸出大受影響,油價再度維持在每桶40元的價位。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皆起因於中東重要產油國突然減產,導致油價飆漲、衝擊全球,造成經濟混亂與蕭條。

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臺灣在此一衝擊下,為挽救緊縮的經濟情勢,以及安定民生,對物價採取管制措施,包括減低關稅、採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對民生物品的限價措施。

此外,行政院於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後的兩個月,宣布推動「十大建設」,這項重大投資適時彌補油價風暴引起的民間支出緊縮,因此並未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果。

政府透過擴大重化學工業生產、整備主要工業的基礎建設等公共投資,為臺灣經濟帶來直接、間接的擴大就業效果,進而降低石油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衝擊。

撰稿者:張怡敏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于宗先、王金利。

2003。

《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臺北:聯經。

2馬凱主編。

1994。

《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

臺北:聯經。

3劉進慶、凃照彥、隅谷三喜男。

1993。

《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

臺北:人間。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