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石油危機 | 1970能源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從1973年延續至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 ...第一次石油危機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跳至導覽跳至搜尋1974年美國的汽油定量配給票第一次石油危機從1973年延續至1974年,又稱作1973年石油危機[1],由於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為了打擊對手以色列及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宣布石油禁運,暫停出口,造成油價上漲。

禁運最初針對的國家是加拿大、日本、荷蘭、英國和美國,後來又擴展到葡萄牙、羅德西亞和南非。

第一次石油危機直至1974年3月結束[2],當時原油價格曾從1973年的每桶不到3美元漲到接近12美元,是20世紀下半葉三大石油危機之一。

目錄1影響2歷史2.1美國石油產量的下降2.2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3參見4參考文獻影響[編輯]原油價格暴漲引起了西方已開發國家的經濟衰退,據估計,美國GDP增長下降了4.7%,歐洲整體的增長下降了2.5%,日本下降了7%。

此外也對處於越南戰爭中的南越造成燃料短缺,加劇了其對北越作戰時在經濟及軍事上的劣勢。

歷史[編輯]美國石油產量的下降[編輯]到1969年,美國國內的石油產量已無法滿足需求的增長。

1925年,石油占美國能源消耗的五分之一;到二戰爆發時,石油已滿足了美國三分之一的能源需求。

1920年,美國油田佔全球石油產量的近三分之二。

1950年代後期,美國每年進口3.5億桶,其中絕大部分來自加拿大和委內瑞拉。

中東的石油生產成本很低,儘管美國對石油進口徵收關稅,但公司仍可以獲利。

這傷害了德克薩斯州和俄克拉荷馬州等地區的美國石油生產商,他們原先一直以關稅支持下的價格出售石油,現在不得不與波斯灣地區的廉價石油競爭。

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終結[編輯]1971年8月15日,美國單方面退出了《布雷頓森林協定》。

美國放棄了金本位。

此後不久,工業化國家增加了外匯儲備,其數量遠大於以前。

由於石油以美元定價,因此石油生產者的實際收入減少。

參見[編輯]第二次石油危機第三次石油危機參考文獻[編輯]^Smith,CharlesD.(2006),PalestineandtheArab–IsraeliConflict,NewYork:Bedford,p.329.^Milestones:1969–1976-OfficeoftheHistorian.history.state.gov.[2020-08-01].(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3-06). 閱論編冷戰 美國 蘇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華沙條約組織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東南亞條約組織中部公約組織不結盟運動第二次冷戰時間表1940年代摩根索計劃虎克軍反叛牙買加政治衝突(英語:Jamaicanpoliticalconflict)希臘十二月衝突(英語:Dekemvriana)英蘇百分比協定雅爾達會議波羅的海三國遊擊戰森林兄弟衝浪行動叢林行動(英語:OperationJungle)蘇聯佔領波羅的海三國被詛咒的士兵(英語:Cursedsoldiers)不可思議行動沒落行動波茨坦會議古琴科事件朝鮮半島南北分治支配行動圍困行動(英語:OperationBeleaguer)四十黑名單行動(英語:OperationBlacklistForty)伊朗危機希臘內戰巴魯克計劃(英語:BaruchPlan)科孚海峽事件土耳其海峽危機對德政策的重述第一次印度支那戰爭杜魯門主義亞洲關係會議1947年5月危機(英語:May1947crises)馬歇爾計劃莫洛托夫計劃經濟互助委員會捷克斯洛伐克1948年二月事件阿爾瓦思巴起義(英語:Al-Wathbahuprising)第一次中東戰爭1947年至1948年的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英語:1947–1948CivilWarinMandatoryPalestine)1948年以色列-阿拉伯戰爭1948年巴勒斯坦人大流亡蘇南衝突柏林封鎖西方盟國的背叛鐵幕南非種族隔離東方集團西方集團國共內戰臺灣戒嚴台灣海峽兩岸分裂馬來亞緊急狀態1949年3月敘利亞政變(英語:March1949Syriancoupd'état)阿爾巴尼亞政變(英語:AlbanianSubversion)1950年代竹幕韓戰麥卡錫主義茅茅起義阿爾及利亞戰爭埃及七月革命1953年伊朗政變東德六一七事件羅森堡夫婦案馬德里條約(英語:PactofMadrid)布里克爾修正案(英語:BrickerAmendment)1954年瓜地馬拉政變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