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石油危機 | 1970能源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用手机看条目扫一扫,手机看条目出自MBA智库百科(https://wiki.mbalib.com/)目錄1什麼是第一次石油危機2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背景3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發展歷程[1]4第一次石油危機的影響5相關條目6參考文獻[編輯]什麼是第一次石油危機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石油輸出國組織的阿拉伯成員國於當年12月宣佈收匯石油標價權,並將其擊沉原油價格從每桶3.011美元提高到10.651美元,使油價猛然上漲了兩倍多,從而觸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最嚴重的全球經濟危機。

此次危機被稱為第一次石油危機。

  持續三年的石油危機對發達國家的經濟造成了嚴重的衝擊。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的工業生產下降了14%,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所有的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都明顯放慢。

[編輯]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的背景  石油危機是指經濟危機在世界石油領域的一種表現。

所謂經濟危機是指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衡或產生劇烈震蕩。

1950~1973年期間,原油價格被七大公司人為地壓得很低,平均每桶約1.80美元,僅為煤炭價格的一半左右。

經過OPEC的鬥爭,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

產油國對資本主義舊的石油體系,特別是價格過低很不滿。

西方世界對石油的需求急劇增長,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卻不肯對主要生產石油的發展中國家的提價要求作出讓步,雙方的矛盾日益尖銳,大有劍拔弩張之勢。

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國家紛紛要求支持以色列的西方國家改變對以色列的庇護態度,決定利用石油武器教訓西方大國。

10月16日,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提高石油價格,第二天,中東阿拉伯產油國決定減少石油生產,並對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石油禁運。

因為當時,包括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特別是西歐和日本用的石油大部分來自中東,美國用的石油也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中東。

石油提價和禁運立即使西方國家經濟出現一片混亂。

提價以前,石油價格每桶只有3.01美元,兩個月後,到1973年底,石油價格達到每桶11.651美元,提價3~4倍。

石油提價大大加大了西方大國國際收支赤字,最終引發了1973~1975年的戰後資本主義世界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

[編輯]第一次石油危機的發展歷程[1]  阿拉伯國家石油武器的使用是與其政治要求聯繫在一起的。

根據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中東形勢的發展脈絡,石油危機的發展大體經歷了兩大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這個時期主要是通過運用石油武器要求美國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放棄其既有立場,壓以色列改變對阿拉伯國家的政策、退出其所占領的阿方領土。

第二個階段則是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即在解決第四次中東戰爭的餘波過程中石油武器的使用。

第四次中東戰爭結束後,阿拉伯國家除了繼續要求以色列退出所占領土、恢復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益之外,其主要目的在於壓美國推動埃及、敘利亞和以色列的談判取得進展。

因此,石油武器的使用主要是圍繞美國等支持以色列的國家展開的。

  1.第四次中東戰爭期間的石油鬥爭  1973年10月6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阿拉伯產油國開始利用石油作為實現阿拉伯國家作戰目的的另一種武器。

阿拉伯國家使用石油武器的原則是“不對自己的朋友造成傷害”,而其目的即在於通過運用石油武器迫使美國等國家放棄支持以色列的立場,壓以色列徹底從1967年6月占領的阿拉伯領土中撤出,恢復巴勒斯坦人的合法權利。

從總體上來說,在第四次中東戰爭的最初階段,儘管阿拉伯產油國同意使用石油武器,但尚未形成有力而一致的舉措,從而未形成鉗制美國和以色列的有效力量,這也是第四次中東戰爭初期美國對阿拉伯國家的石油禁運未予重視的原因。

  1973年10月14日美國向以色列空運武器的公開化、19日美國向以色列提供22億美元的軍事援助,成為阿拉伯產油國逐步採取提高油價、削減產量及石油禁運等措施的拐點。

在美國軍援以色列的行動公之於眾之後,沙特、科威特、伊拉克等6個海灣產油國於10月16日在科威特城召開會議,決定將輕原油價格提高17%,即提高到每桶3.65美元。

石油公司認為,產油國單方面決定石油牌價勢必會對消費國的經濟產生深遠影響,也會造成未來油價的不穩定。

事實上,這僅僅是石油危機的開始,隨之而來的產量削減、石油禁運進一步將石油危機推向高潮。

1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