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危機 | 1970能源危機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皆起因於中東重要產油國突然減產,導致油價飆漲、衝擊全球,造成經濟混亂與蕭條。

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臺灣在此一衝擊下,為挽救緊縮 ...石油危機世界各國因石油價格暴漲而引發的物價飆漲、經濟成長大幅衰退或萎縮的經濟危機。

第一次石油危機發生在1973年10月,埃及、敘利亞對以色列發動第四次「以阿戰爭」,阿拉伯石油輸出國家組織(ArabOrganizationofpetroleumExportingCountries)為打擊以色列及其支持者美國,實施石油減產與禁運,10月17日,波斯灣產油國隨即宣布調漲原油價格,造成全球第一次石油危機,油價產生巨幅波動,其中阿拉伯輕油(API34°)公告價格由1971年4月每桶2.18美元,攀升到1974年1月每桶11.65美元,國際經濟大受衝擊,經濟成長大幅衰退。

1978年底,重要產油國伊朗在宗教領袖何梅尼的領導下發生政爭,伊朗每日輸出580萬桶石油因此中斷,打破全球原油市場上供需關係的脆弱均衡,引爆第二次石油危機,原油價格由1979年7月每桶18美元,翻漲至12月每桶41美元,全球經濟再度受到極大的衝擊。

其後伊朗與伊拉克兩大產油國在1980年9月爆發「兩伊戰爭」,石油生產、輸出大受影響,油價再度維持在每桶40元的價位。

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皆起因於中東重要產油國突然減產,導致油價飆漲、衝擊全球,造成經濟混亂與蕭條。

高度仰賴能源進口的臺灣在此一衝擊下,為挽救緊縮的經濟情勢,以及安定民生,對物價採取管制措施,包括減低關稅、採寬鬆貨幣政策,以及對民生物品的限價措施。

此外,行政院於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後的兩個月,宣布推動「十大建設」,這項重大投資適時彌補油價風暴引起的民間支出緊縮,因此並未造成嚴重的排擠效果。

政府透過擴大重化學工業生產、整備主要工業的基礎建設等公共投資,為臺灣經濟帶來直接、間接的擴大就業效果,進而降低石油危機所帶來的經濟衝擊。

撰稿者:張怡敏最後修訂日期:98年09月24日參考資料:1于宗先、王金利。

2003。

《一隻看得見的手: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角色》。

臺北:聯經。

2馬凱主編。

1994。

《臺灣工業發展論文集》。

臺北:聯經。

3劉進慶、凃照彥、隅谷三喜男。

1993。

《臺灣之經濟:典型NIES之成就與問題》。

臺北:人間。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