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小麥 | 小麥

強鹼或強酸土壤不適合小麥栽培。

三、品種. 小麥為自交性作物,常見的小麥屬包含有14個 ...大豐麵粉廠股份有限公司台灣小麥TaFongFlourMillCO.,LTD. 台灣小麥一、概要小麥為溫帶禾本科小麥屬植物,按其栽培特性可分為一年生春小麥及越年生之冬小麥。

小麥之栽培歷史極為悠久,其起源地可能在近東地區之肥沃海灣(FertileCrescent),約在西元五千年前傳到印度、中國及英格蘭等地。

中國於三千年前之古籍中,已將小麥列為五穀之一。

台灣引進栽培之年代不詳,可能為先民移居台灣時,將中國之華南土種攜進栽培。

台灣受氣候環境之限制,僅能在冬季裡作種植高度春播型之小麥品種,又受耕作輪作制度、經濟價值及競爭作物等影響,歷年來均無法自給自足,須仰賴大量進口。

生產小麥位居世界之重要禾穀類作物之首位,全世界約有五十個國家重植小麥,主要生產國家有美國、中國、加拿大、蘇俄、印度、阿根廷及澳洲等。

其中以美國、加拿大及澳洲為主要之小麥輸出國。

台灣小麥年總生產量在光復前大約為1,000公噸以下,1958年至1962年期間為台灣歷年來生產量最高時期,但其年產量仍僅四萬公噸左右,其中以1960的45,574公噸為最高,其栽培面積為25,208公頃。

1964年以後,由於小麥大量的進口,導至本省小麥栽培面積急遽減少,至1974年僅304公頃,年產量738公噸。

1975年開始,政府為照顧農民,責由台灣省菸酒公賣局與農會辦理契作保證價格收購,因而台灣小賣栽培面積仍得以維持1,000公頃左右。

近十年來小麥栽培面積以1992年之1,402公頃為最高,年總產量為4,325公噸。

主要生產地則為台中縣(潭子、大雅)、台中市(西屯)及彰化(秀水、福興、二林)等地。

用途小麥係人類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主要用途為碾製成麵粉,供作麵包、饅頭、麵條、通心粉、糕餅及各式各樣的麵類食品之原料,其副產品即麥麩可供家禽、加畜之精飼料。

小麥亦可供釀酒、製醬油、醋、麥芽糖及酒麴等原料。

小麥苗榨汁鮮食及小麥胚芽更為近年來流行之健康食品之一。

二、氣候與土壤氣候小麥為原產溫帶之作物,主要產地分佈於北緯30度至60度;南緯27度至40度之間。

其生育初期須適量的雨水供其生長,但在成熟期則需要乾燥之氣候為其適宜之氣候環境。

台灣小麥栽培適期為秋冬季,即十月中下旬至翌年三月,所以栽培品種須為春播性高的品種。

春小麥生育初期適宜溫度為15℃至20℃,抽穗後以17℃至18℃,成熟期前六至七星期則以20℃至23℃最適合。

土壤小麥對土壤的選擇性甚寬,不論土壤肥力高低,只要灌排水良好的耕地均可栽培,但以表土較深的坋質壤土為最適宜,PH值則為6~7。

強鹼或強酸土壤不適合小麥栽培。

三、品種小麥為自交性作物,常見的小麥屬包含有14個「種」(Species),這些種可依染色體數分為二倍體、四倍體及六倍體,栽培種小麥大多數為六倍體,主要之種類有普通小麥、硬粒小麥及圓錐小麥。

台灣栽培之小麥品種多屬於硬粒小麥。

台灣小麥育種歷史較短,約始於1921年,原始栽培種為來自中國華南之「在來赤」小麥,日治時期前半期推廣品種為自日本引進之「新珍子」、「琦玉」等品種。

1938年至1945年間則進行雜交育種工作,育成「台中1號」至「台中32號」(缺27號)等31個品種命名推廣。

台灣光復後,台中區農業改良場繼續致力於小麥之品種改良工作,先後育成抗銹病、豐產之「台中33號」(1964年);抗銹病及白粉病之「台中選1號」(1980年)及「台中選2號」(1983年)等優良品種。

台南區農業改良場亦自旱田栽培的在來種,經純系選拔育成「台南2號」及「台南3號」(1956年)及1959年雜交選育「台南4號」等品種命名推廣,惟目前該三品種已不再栽培,1992年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自日本引進之「W-3」品系中,經純系選拔育成豐產、抗銹病、抗白粉病及抗台灣目前小麥栽培之嚴重病害穗枯病之新品種「台中34號」,台灣小麥的育種工作至此因外在環境因素終告暫停。

茲將台灣小麥種植面積較廣的幾個品系之農藝性狀略述如表1。

表1:小麥品種之農藝及栽培特性品種名稱育成年份生育日數(天)成熟性千粒重(公克)株高公頃產量(公斤)栽培特性台中29號1943年107早熟40782000追肥宜早,於播種後15日施用易脫粒,強風地區不宜種植。

常見投資理財問答


延伸文章資訊